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扎染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手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传统艺术当中的一支瑰宝。将扎染列为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身尝试,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相关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良好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小学美术;非遗传承;扎染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019
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亟须加强审美方面的引导和纠正,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导向正确的审美取向,提升艺术素养[1]。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伊始之时,梁启超和蔡元培等人就已经提出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对美术教育重视起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全面地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扎染课程的意义
扎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支秀丽瑰宝,对于学生审美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很大。扎染工艺当中的扎花工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而扎染工艺当中,煮制、浸染的过程则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2]。
二、现阶段小学美术课程的不足
(一)美术课程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今的教师和家长仍旧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相比于语文数学一类的文化课程,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疏忽于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甚至在某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贫困地区,出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仍旧处于放任自流的放弃状态之中,将美术课程视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長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味地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巨大的影响[3]。因此,校方和家长应当对美术课程有所重视,共同合作进行学生的美术教育。
(二)教育资源匮乏单一,艺术资源难以发掘
美术课程难以得到重视,导致了美术课程当中的教育资源匮乏单一,难以深入地进行课程的推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深入挖掘课堂之外的美术知识,带领学生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扎染这样的艺术形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全方位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小学美术课程中扎染课程的实践措施
(一)通过网络进行观摩
眼下,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关于扎染的纪录片或是其他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关于扎染的相关资料背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关于扎染的讨论,激发学生对于扎染的好奇心。
(二)教师带领动手实践
在充分调动其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以靛蓝泥染色为例,需要学生先进行染色溶液的配置,即在准备好的容器中倒入适当的水,然后交融靛蓝染料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均匀之后,再将提前用热水将还原剂进行溶解并导入靛蓝染料当中,搅拌均匀后静止半小时到一小时。
在准备完靛蓝染料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扎花,也就是在提前准备好的棉布上,用各种工具进行捆绑和固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想象。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和指导,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扎花这一过程。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标记,然后统一进行浸染。因为浸染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静止,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带领学生对整个扎染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多的扎染方法,比如通过苏木、洋葱皮或是绿茶来进行染色,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
(三)拓展练习作品展示
对于有兴趣进行其他植物扎染拓展研究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帮助和指导,同学生一起完成扎染实验。
在染色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作品展示。作品的展示不限于单个的扎染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扎染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以玩偶、手工艺品或者服装等形式进行作品展示,并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扎染工艺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古老技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并对学生毫不吝啬地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扎染技法,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老工艺,并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国正,欧阳剑萍.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美术教育——大理白族扎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Z3):24-26.
[2]陆斌红.传统扎染工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000(068):176.
[3]吴小琴."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以扎染为例[J].天津教育,2020,No.631(34):127-128.
关键词:小学美术;非遗传承;扎染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019
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亟须加强审美方面的引导和纠正,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导向正确的审美取向,提升艺术素养[1]。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伊始之时,梁启超和蔡元培等人就已经提出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对美术教育重视起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全面地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扎染课程的意义
扎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支秀丽瑰宝,对于学生审美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很大。扎染工艺当中的扎花工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而扎染工艺当中,煮制、浸染的过程则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2]。
二、现阶段小学美术课程的不足
(一)美术课程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今的教师和家长仍旧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相比于语文数学一类的文化课程,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疏忽于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甚至在某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贫困地区,出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仍旧处于放任自流的放弃状态之中,将美术课程视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長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味地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巨大的影响[3]。因此,校方和家长应当对美术课程有所重视,共同合作进行学生的美术教育。
(二)教育资源匮乏单一,艺术资源难以发掘
美术课程难以得到重视,导致了美术课程当中的教育资源匮乏单一,难以深入地进行课程的推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深入挖掘课堂之外的美术知识,带领学生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扎染这样的艺术形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全方位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小学美术课程中扎染课程的实践措施
(一)通过网络进行观摩
眼下,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关于扎染的纪录片或是其他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关于扎染的相关资料背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关于扎染的讨论,激发学生对于扎染的好奇心。
(二)教师带领动手实践
在充分调动其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以靛蓝泥染色为例,需要学生先进行染色溶液的配置,即在准备好的容器中倒入适当的水,然后交融靛蓝染料进行充分搅拌。搅拌均匀之后,再将提前用热水将还原剂进行溶解并导入靛蓝染料当中,搅拌均匀后静止半小时到一小时。
在准备完靛蓝染料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扎花,也就是在提前准备好的棉布上,用各种工具进行捆绑和固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想象。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和指导,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扎花这一过程。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标记,然后统一进行浸染。因为浸染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静止,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带领学生对整个扎染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多的扎染方法,比如通过苏木、洋葱皮或是绿茶来进行染色,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
(三)拓展练习作品展示
对于有兴趣进行其他植物扎染拓展研究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帮助和指导,同学生一起完成扎染实验。
在染色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作品展示。作品的展示不限于单个的扎染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扎染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以玩偶、手工艺品或者服装等形式进行作品展示,并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扎染工艺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古老技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并对学生毫不吝啬地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扎染技法,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老工艺,并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国正,欧阳剑萍.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美术教育——大理白族扎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Z3):24-26.
[2]陆斌红.传统扎染工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000(068):176.
[3]吴小琴."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以扎染为例[J].天津教育,2020,No.631(3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