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阳山县大坑排铁矿区地处连阳岩体的北东缘,区内构造活动频繁,矿体主要产于碳酸盐岩(灰岩或大理岩)与花岗岩的接触带或岩体的断裂破碎带中。据初步分析,该矿床属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及断裂破碎带型磁铁矿床。
[关键词]磁铁矿 地质特征 矽卡岩矿床 阳山县大坑排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1
阳山县大坑排铁矿区位于阳山县城278°方向约16km处,地处粤西隆起与粤北拗陷过渡部位,连阳岩体的北东缘。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并结合前期地质工作,在矿区内主要发现了五个磁铁矿体。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分析,初步认为,该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区域地质
(1)区域地层。矿区地处粤西隆起与粤北拗陷过渡部位,连阳岩体的北东缘,区域性NNE向的郴县—怀集断裂褶皱带纵贯全区。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合。
(2)区域构造。区域地质构造为一复式向斜所构成的盆地,盆地二侧为前泥盆纪地层构成,而盆地中依次为泥盆纪至侏罗纪以及第三纪地层,盆地南端连阳花岗岩构成轴部向北北东倾伏的复式背斜构造。区域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与构造线一致的北北东走向冲断层为主,北西西走向正断层次之。
(3)岩浆岩。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三期连阳岩体,岩性主要为酸性的斑状花岗岩及中酸性的花岗闪长岩。区域岩浆活动为铜、铅锌、钼及磁铁等多金属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2矿区地质
(1)地层。矿区主要出露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从老到新为石炭系石磴子组(C1ds)、壶天群(C2+3ht)、下二叠系(P1)、上二叠系(P2)以及第四系(Q)。
石炭系石磴子组(C1ds):零星分布于矿区北侧,灰黑色及浅灰色块状、中厚板状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底部含泥质页岩。
壶天群(C2+3ht):在矿区分布较广,主要为浅灰、灰白和粉红色白云岩夹石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
下二叠系(P1):分布于矿区西侧、东侧,为浅灰色、灰黑色遂石灰岩。
上二叠系(P2):分布于矿区东侧,上部为深灰色燧石灰岩,中部为绿灰色、灰色泥质页岩、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及煤层,下部为绿灰色、灰色泥质页岩和粉砂泥质页岩及硅质页岩、长石石英砂岩。
第四系(Q):分布于矿区的北侧,主要由残坡积层、洪积层、冲积层组成。
(2)构造。矿区内断裂较发育,大致分为NEE、NNW及NE向断裂,其中,以 NEE向断裂为主,构成矿区的构造骨架。
(3)岩浆岩。矿区位于连阳岩体的东北部,区内岩体多呈岩基状或岩株状出露,有的呈岩墙状产出。侵入面多与地层产状一致,局部地段呈切层状。矿区内主要出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从矿体的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分析,花岗岩为区内的成矿母岩。
(4)围岩蚀变。矿区围岩蚀变多属中—高温热液蚀变,常见有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化及绿泥石化。
矽卡岩化:为区内最主要、与成矿最密切的一种蚀变,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和二叠系下统(P1)灰岩与黑云母花岗岩体的接触带或其旁侧,形成阳起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矽卡岩化的强弱与磁铁矿化强度成正相关。
硅化:发育在矿化带两侧,与青盘岩化叠加,形成浅绿色致密坚硬的岩石。
黄铁矿化:广泛发育,与矿化密切的黄铁矿化与硅化和青盘岩化相伴,黄铁矿呈细粒集合体或细脉状产出。而在远离矿化带的岩石中,黄铁矿多呈细粒散点状分布。
褐铁矿化:呈棕褐色,发育矽卡岩裂隙或脉石中。
绿泥石化:产于花岗岩一侧的接触带附近,由于长石产生绿泥石化,花岗岩的颜色多呈灰绿色。
3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特征。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体的正接触带内或断裂破碎带中。工作区内已发现的矿带主要有5个,即V1、V2、V3、V4、V5,下面对其进行分述。
V1矿体:位于矿区西部,产于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中,呈脉状或囊状。矿体整体走向近40°,倾向近NW向,倾角约40°~50°,沿走向延伸约350m,沿倾向延深约120m,厚度变化较大,约2~6.5m。矿体质量分数为:TFe 25.95%~35.90%,平均28.40%;S 0.014%~0.078%,平均0.030%;P 0.019~0.070%,平均0.046%。
V2矿体:位于矿区中部,产于花岗岩的捕虏体中,呈透镜状。矿体宽一般2~5m。矿体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局部呈不规则弯曲现象,倾向北西,倾角50°~75°。在近地表处,矿体多已风化,为灰褐—灰黑色,基本由磁铁矿、褐铁矿和泥砂质组成。矿脉中间较厚,沿走向往两边逐渐变小直至尖灭。矿体质量分数为:TFe 25.46%~33.45%,平均28.33%;S 0.020%~0.068%,平均0.034%;P 0.020~0.070%,平均0.051%。
V3矿体:位于矿区中部,产于岩体与灰岩接触带中,呈脉状或囊状,矿体走向约为NNW,倾向SWW,倾角55°~70°,沿走向延伸约320m,沿倾向延深约100m,宽约2~7m,矿化连续性及稳定性较好。矿体质量分数为:TFe 22.68%~32.66%,平均27.73%;S 0.022%~0.088%,平均0.037%;P 0.021~0.076%,平均0.047%。
(2)矿石的物质组分。该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含少黄铁矿、褐铁矿,偶见零星分布斑点状黄铜矿等。磁铁矿:灰黑色,半自形~自形晶粒状,粒径1~3mm,多呈致密集合体产出,或交代石榴子石、符山石等矽卡岩矿物呈他形粒状、浸染状与矽卡岩矿物共生。矿体脉石组合是阳起石~石榴子石矽卡岩,主要脉石矿物有阳起石、石榴子石、透辉石、脉石英、方解石等。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镶嵌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其次为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4矿床成因浅析
V1、V2、V3、V5磁铁矿体均产于二叠系上统(P1)燧石灰岩或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与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γ52(3))接触带上或其附近, V4磁铁矿体产于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 (γ52(3))断裂破碎带中,接触带断裂构造是控制V4磁铁矿体几何形态及空间位置的重要因素。区内岩浆作用是本矿床中铁矿体赖以形成的主导地质因素,矿体围岩蚀变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特征,矽卡岩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非常明显,因此,初步认为本区矿床属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及断裂破带型磁铁矿床。
参考文献
[1]袁见齐,朱上庆.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04-107.
[关键词]磁铁矿 地质特征 矽卡岩矿床 阳山县大坑排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1
阳山县大坑排铁矿区位于阳山县城278°方向约16km处,地处粤西隆起与粤北拗陷过渡部位,连阳岩体的北东缘。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并结合前期地质工作,在矿区内主要发现了五个磁铁矿体。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分析,初步认为,该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区域地质
(1)区域地层。矿区地处粤西隆起与粤北拗陷过渡部位,连阳岩体的北东缘,区域性NNE向的郴县—怀集断裂褶皱带纵贯全区。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合。
(2)区域构造。区域地质构造为一复式向斜所构成的盆地,盆地二侧为前泥盆纪地层构成,而盆地中依次为泥盆纪至侏罗纪以及第三纪地层,盆地南端连阳花岗岩构成轴部向北北东倾伏的复式背斜构造。区域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与构造线一致的北北东走向冲断层为主,北西西走向正断层次之。
(3)岩浆岩。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三期连阳岩体,岩性主要为酸性的斑状花岗岩及中酸性的花岗闪长岩。区域岩浆活动为铜、铅锌、钼及磁铁等多金属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2矿区地质
(1)地层。矿区主要出露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从老到新为石炭系石磴子组(C1ds)、壶天群(C2+3ht)、下二叠系(P1)、上二叠系(P2)以及第四系(Q)。
石炭系石磴子组(C1ds):零星分布于矿区北侧,灰黑色及浅灰色块状、中厚板状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底部含泥质页岩。
壶天群(C2+3ht):在矿区分布较广,主要为浅灰、灰白和粉红色白云岩夹石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
下二叠系(P1):分布于矿区西侧、东侧,为浅灰色、灰黑色遂石灰岩。
上二叠系(P2):分布于矿区东侧,上部为深灰色燧石灰岩,中部为绿灰色、灰色泥质页岩、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及煤层,下部为绿灰色、灰色泥质页岩和粉砂泥质页岩及硅质页岩、长石石英砂岩。
第四系(Q):分布于矿区的北侧,主要由残坡积层、洪积层、冲积层组成。
(2)构造。矿区内断裂较发育,大致分为NEE、NNW及NE向断裂,其中,以 NEE向断裂为主,构成矿区的构造骨架。
(3)岩浆岩。矿区位于连阳岩体的东北部,区内岩体多呈岩基状或岩株状出露,有的呈岩墙状产出。侵入面多与地层产状一致,局部地段呈切层状。矿区内主要出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从矿体的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分析,花岗岩为区内的成矿母岩。
(4)围岩蚀变。矿区围岩蚀变多属中—高温热液蚀变,常见有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化及绿泥石化。
矽卡岩化:为区内最主要、与成矿最密切的一种蚀变,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和二叠系下统(P1)灰岩与黑云母花岗岩体的接触带或其旁侧,形成阳起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矽卡岩化的强弱与磁铁矿化强度成正相关。
硅化:发育在矿化带两侧,与青盘岩化叠加,形成浅绿色致密坚硬的岩石。
黄铁矿化:广泛发育,与矿化密切的黄铁矿化与硅化和青盘岩化相伴,黄铁矿呈细粒集合体或细脉状产出。而在远离矿化带的岩石中,黄铁矿多呈细粒散点状分布。
褐铁矿化:呈棕褐色,发育矽卡岩裂隙或脉石中。
绿泥石化:产于花岗岩一侧的接触带附近,由于长石产生绿泥石化,花岗岩的颜色多呈灰绿色。
3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特征。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体的正接触带内或断裂破碎带中。工作区内已发现的矿带主要有5个,即V1、V2、V3、V4、V5,下面对其进行分述。
V1矿体:位于矿区西部,产于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中,呈脉状或囊状。矿体整体走向近40°,倾向近NW向,倾角约40°~50°,沿走向延伸约350m,沿倾向延深约120m,厚度变化较大,约2~6.5m。矿体质量分数为:TFe 25.95%~35.90%,平均28.40%;S 0.014%~0.078%,平均0.030%;P 0.019~0.070%,平均0.046%。
V2矿体:位于矿区中部,产于花岗岩的捕虏体中,呈透镜状。矿体宽一般2~5m。矿体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局部呈不规则弯曲现象,倾向北西,倾角50°~75°。在近地表处,矿体多已风化,为灰褐—灰黑色,基本由磁铁矿、褐铁矿和泥砂质组成。矿脉中间较厚,沿走向往两边逐渐变小直至尖灭。矿体质量分数为:TFe 25.46%~33.45%,平均28.33%;S 0.020%~0.068%,平均0.034%;P 0.020~0.070%,平均0.051%。
V3矿体:位于矿区中部,产于岩体与灰岩接触带中,呈脉状或囊状,矿体走向约为NNW,倾向SWW,倾角55°~70°,沿走向延伸约320m,沿倾向延深约100m,宽约2~7m,矿化连续性及稳定性较好。矿体质量分数为:TFe 22.68%~32.66%,平均27.73%;S 0.022%~0.088%,平均0.037%;P 0.021~0.076%,平均0.047%。
(2)矿石的物质组分。该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含少黄铁矿、褐铁矿,偶见零星分布斑点状黄铜矿等。磁铁矿:灰黑色,半自形~自形晶粒状,粒径1~3mm,多呈致密集合体产出,或交代石榴子石、符山石等矽卡岩矿物呈他形粒状、浸染状与矽卡岩矿物共生。矿体脉石组合是阳起石~石榴子石矽卡岩,主要脉石矿物有阳起石、石榴子石、透辉石、脉石英、方解石等。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镶嵌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其次为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4矿床成因浅析
V1、V2、V3、V5磁铁矿体均产于二叠系上统(P1)燧石灰岩或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与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γ52(3))接触带上或其附近, V4磁铁矿体产于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 (γ52(3))断裂破碎带中,接触带断裂构造是控制V4磁铁矿体几何形态及空间位置的重要因素。区内岩浆作用是本矿床中铁矿体赖以形成的主导地质因素,矿体围岩蚀变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特征,矽卡岩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非常明显,因此,初步认为本区矿床属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及断裂破带型磁铁矿床。
参考文献
[1]袁见齐,朱上庆.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