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体系,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化解民族地方管理中的权责矛盾和利益纷争,增强基层政府依法自治效能,是铸牢民族地方基层法治屏障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通过完善立法制度、补齐民族法规短板,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公正处理权益纠纷、严格进行执法监督,发挥自治权服务本地区创新发展、增进各族人民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功能.
【机 构】
:
长江师范学院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重庆408100;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重庆400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体系,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化解民族地方管理中的权责矛盾和利益纷争,增强基层政府依法自治效能,是铸牢民族地方基层法治屏障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通过完善立法制度、补齐民族法规短板,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公正处理权益纠纷、严格进行执法监督,发挥自治权服务本地区创新发展、增进各族人民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功能.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地发掘情感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所在,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涵义以及内在机理,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倾向性、效能性、感染性特点,提出情感认同是“物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外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本质以及“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体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内在机理、特点以及作用三个角度提出铸牢路径,将情感认同贯彻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层层递进、久久为功,进而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史.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当中体认到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性,从而在抗战时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抉择,实现了纲领政策从“民族自决”向“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转向.这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赴国难、一致抗日,成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更为日后建立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必要基础.在新时代,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推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经验,对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维护国家统一、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前,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但稳定民族关系形势下也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新时代要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认同,是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56个民族大家庭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的民族意志凝聚.研究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不仅是回答高等教育如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核心问题,也是回答如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内蒙古某民族大学的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宏观认同状况较好,但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中观认同情况不理想,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情况与在校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有显著的相关性.
铸牢内地高校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性、长远性“铸魂”战略工程.当前,内地高校在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因缺乏顶层设计、协同配合,加之参与对象范围宽度不够、队伍政策知识欠缺,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深度不够、受教育对象宽度偏窄、全员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内地高校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在教育管理中应遵循统一性、包容性、科学性、适时性、发展性、延续性、协同性等原则,加强以党委为
东南民族乡村在全国民族乡村中占有特殊地位,这一地区的特殊性长期淹没在所在地区的一般视野中.考察乡村振兴以揭示东南民族乡村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特点,无论对于我国民族学研究还是区域经济研究都有一个补缺的意义.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浙粤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民族乡村由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社会资本投资匮乏、价值优势转化能力不强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普遍呈现出区域性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主导产业带动效应不强、资源优势实现价值转化困难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突出等“发展洼地”现象.要实现逆转振兴,东南民族乡村必须依托本区域发达
中国古代礼、乐于社会早期虽已有可考历史,但二者真正合并成体系却是周初,于春秋末期经历了“礼崩乐坏”.在礼乐制的发展过程中,齐梁是个特殊时代.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制礼乐制度,将西周礼乐再一次搬上历史舞台,于音乐史而言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从梁武帝时期入手,从音乐方面阐述梁武帝的礼乐制以及他对改编、创新诗歌的推动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趋势.围绕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时代需要,贵州在发展实践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基于民族意识、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机理展开实践,这些实践为贵州新一轮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上京考古研究是渤海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基石与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着上京考古工作的开展,学界形成了数次研究热潮.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振兴战略提出后,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使上京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者们更加注重对文物文化内涵的解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是推动民族团结之根本,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之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