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逊和霍勒别克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旨在健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教学策略体系。鉴于对合作学习价值的认识驱动,我校在推进课题《师生合作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中,通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比较,合作学习已在教师、学生中形成共识,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被普遍认识和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认识到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是检验合作学习的一把主要标尺,在合作学习流程中,老师加强对学习小组的监控,至关重要。
一、学习小组构建的监控
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在构建学习小组中,首先要体现“异质”成分,力争学习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兴趣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次,根据教师、学生与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2~4人不等的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明确成员间的职责,确立小组学习的组织员、记录员、发言员、检查员,并实行成员分工的定期轮岗制,以便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协调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仔细聆听和发表意见,在合作小组活动之初,教师需用一定时间观察学习小组的学生情况,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了解小组的构建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要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
二、学习小组目标的监控
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除了强调教学总目标的设计、确定与管理外,课堂教学中学习小组间学习内容、目标也是确定的。要尽可能杜绝教师课堂随机给定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漫无目的地开展无休止的讨论、交流活动。学生小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精密设计,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交流时间、方式应有所控制。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主体的目标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合作气氛生成,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以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体现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目标要明确,要注意结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和学困生关系,应着重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在创新学习中,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个个尝试成功的喜悦,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都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学习小组动态的监控
合作学习要求所有教学动态因素都应当保持合作性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进程。所有小组成员必须明确一个观念: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负责,也要为自己负责。在小组成员取得学习目标认同后,都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承担起小组学习的责任,保持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以随时交流思想认识的姿态,尽最大可能陈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
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要给小组间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随时准备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准备。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发挥团队合作学习的作用。
“信息交叉”这种合作方式更适合用在动态的综合实践教学过程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承担了任务的一部分,所有组员都有自己独有的信息资源,而且必须与小组分享才能完成任务。
四、学习小组评价策略的监控
“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改变传统班级教学中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及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恰当的评价奖励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小组学习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具体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并注意组织小组问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借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引导行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刻求全,为了保护学生合作积极性,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在评价小组学习成绩时,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寻求组内合作、自然改善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取得短时、低耗、高效、愉快的小组合作的最佳教学活动效果。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对小组合作的有效监控,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学习小组构建的监控
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在构建学习小组中,首先要体现“异质”成分,力争学习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兴趣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次,根据教师、学生与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2~4人不等的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明确成员间的职责,确立小组学习的组织员、记录员、发言员、检查员,并实行成员分工的定期轮岗制,以便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协调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仔细聆听和发表意见,在合作小组活动之初,教师需用一定时间观察学习小组的学生情况,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了解小组的构建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要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
二、学习小组目标的监控
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除了强调教学总目标的设计、确定与管理外,课堂教学中学习小组间学习内容、目标也是确定的。要尽可能杜绝教师课堂随机给定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漫无目的地开展无休止的讨论、交流活动。学生小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精密设计,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交流时间、方式应有所控制。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主体的目标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合作气氛生成,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以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体现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目标要明确,要注意结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和学困生关系,应着重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在创新学习中,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个个尝试成功的喜悦,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都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学习小组动态的监控
合作学习要求所有教学动态因素都应当保持合作性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进程。所有小组成员必须明确一个观念: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负责,也要为自己负责。在小组成员取得学习目标认同后,都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承担起小组学习的责任,保持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以随时交流思想认识的姿态,尽最大可能陈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
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要给小组间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随时准备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准备。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发挥团队合作学习的作用。
“信息交叉”这种合作方式更适合用在动态的综合实践教学过程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承担了任务的一部分,所有组员都有自己独有的信息资源,而且必须与小组分享才能完成任务。
四、学习小组评价策略的监控
“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改变传统班级教学中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及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恰当的评价奖励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小组学习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具体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并注意组织小组问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借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引导行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刻求全,为了保护学生合作积极性,多进行鼓励性评价。
在评价小组学习成绩时,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寻求组内合作、自然改善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取得短时、低耗、高效、愉快的小组合作的最佳教学活动效果。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对小组合作的有效监控,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