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双轨制 教学模式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校园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仅靠“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说教的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那种“重灌输轻交流,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我们认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模式”。
所谓“双轨制教学模式”,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条路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第二条路径,是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积极开辟校外社会实践的新路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考察、调研,深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从而形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一、路径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工作要抓好“教材、师资、教学质量”三大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新方案。认真组织教师全面熟悉新教材,找准吃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新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德为师之魂,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人才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外,还要具有理论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新时期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信息来源广,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具有广播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传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任务。能力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集中体现。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洞察能力。在教学质量方面,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一切入、两转化、三结合、四贴近”。(1)找准一个切点。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最关切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2)实现两个转化。在课堂上实现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抽象的理论教育向生动的说理教育转化。(3)完成三个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真理的科学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相结合。(4)做到四个贴近。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把“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师生对答”等成功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的辐射力、真理的说服力、语言的感染力、人格的影响力、行为的亲和力综合一体,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去教育学生。
二、路径二: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计划地将学生引向社会,让学生深入社会参观、考察、调研,感知和了解社会,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使学生增加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性认识。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组织指导大学生从事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加强对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三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指导思想,按照高效便捷、方便实用的基地建设原则,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相对固定、活动经常的实践基地。可以在学校周边地区选择大型企业、典型的城乡社区、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遗址等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主法制教育基地。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连续化。
四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应将社会实践列入必修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计学分。要严格进行社会实践学分的考核和认定,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五是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大力树立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和榜样,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
三、两条路径交互作用、优势互补
大学生沿着第一条路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系统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大学生沿着第二条路径把学到的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运用和升华。两条路径建立起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学生书本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可以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求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学生在校外社会实践中发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可以带回到学校进行课堂演讲、辩论、研讨;站到理论的高度去观察和理解。学生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两条路径的交互作用中树立信念、坚定信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类”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双轨制 教学模式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校园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仅靠“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说教的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那种“重灌输轻交流,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我们认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模式”。
所谓“双轨制教学模式”,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条路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第二条路径,是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积极开辟校外社会实践的新路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考察、调研,深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从而形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一、路径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工作要抓好“教材、师资、教学质量”三大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新方案。认真组织教师全面熟悉新教材,找准吃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新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德为师之魂,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人才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外,还要具有理论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新时期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信息来源广,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具有广播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传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任务。能力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集中体现。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洞察能力。在教学质量方面,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一切入、两转化、三结合、四贴近”。(1)找准一个切点。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最关切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2)实现两个转化。在课堂上实现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抽象的理论教育向生动的说理教育转化。(3)完成三个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真理的科学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相结合。(4)做到四个贴近。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把“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师生对答”等成功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的辐射力、真理的说服力、语言的感染力、人格的影响力、行为的亲和力综合一体,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去教育学生。
二、路径二: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计划地将学生引向社会,让学生深入社会参观、考察、调研,感知和了解社会,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使学生增加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性认识。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组织指导大学生从事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加强对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三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指导思想,按照高效便捷、方便实用的基地建设原则,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相对固定、活动经常的实践基地。可以在学校周边地区选择大型企业、典型的城乡社区、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遗址等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主法制教育基地。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连续化。
四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应将社会实践列入必修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计学分。要严格进行社会实践学分的考核和认定,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五是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大力树立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和榜样,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
三、两条路径交互作用、优势互补
大学生沿着第一条路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系统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大学生沿着第二条路径把学到的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运用和升华。两条路径建立起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学生书本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可以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求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学生在校外社会实践中发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可以带回到学校进行课堂演讲、辩论、研讨;站到理论的高度去观察和理解。学生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两条路径的交互作用中树立信念、坚定信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类”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