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然而,近年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分析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并就如何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 专业吸引力 高职教育
艾瑞咨询一项调查显示,电子商务用人需求已出现井喷现象。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
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截止到2007年,已经有324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与此同时,职业技术类院校中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已有700余所,形成相当的规模,招生人数远远超过高校。
但是,作为一个只有十年发展历程的新兴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似乎比其他专业更加严酷,与电子商务行业蓬勃的发展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吸引力何在?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的含义
欧盟职业教育专家在《聚焦2010——重新评价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两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人们愿意利用职业教育实现个人目标,在考虑未来的学习时,把职业教育作为选择之一,并愿意推荐给亲友,我们就说职业教育对社会是有吸引力的。”
根据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吸引的对象有两类:一是学生和家长,要让他们满意,就需要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明白他们需要什么——当然是能够就业、能够生存,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能继续发展;二是企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让企业满意,具体而言就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要与社会需求、要求相吻合,其核心是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笔者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对这两类对象的吸引力,分别称为教育对象吸引力和使用对象吸引力。
二、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缺乏教育对象吸引力
(1)课程设置缺乏吸引力
大多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都按照复合型人才的说法来培养“万能”人才,并且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覆盖面确实相当宽泛,因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就是个大拼盘。每门课程彼此独立,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前后关联性都不大。学生在学习时要接触大量的概念,以致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搞得一头雾水、摸不着门道。越往下学习越迷惘、越痛苦。
(2)课程教材缺乏吸引力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虽多标榜“高职高专指定”,但多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还存在更新速度过慢的问题。电子商务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每年都会有大量新技术涌现,但我们的教材多是几年前编写的,即使是新编教材,因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教材中的数据和案例也已过于陈旧。导致学生上课时,感受不到电子商务的现实魅力,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3)师资力量缺乏吸引力
目前的普遍现象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构成主要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经济学专业以及管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或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或是因为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或是因为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等诸多原因,导致其教学电子商务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学科个性魅力。造成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不高。
(4)专业实训缺乏吸引力
部分高职院校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并没有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实训系统。即便是已经建立了的,例如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电子商务开发系统、网络营销模拟系统、物流一体化教学系统等,表面上看专业性强、门类齐全,但实际上只能进行演示或模拟性操作,缺乏真实感。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有限。
(5)就业状况缺乏吸引力
自第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就存在“企业找不到所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各类院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又很难就业”的错位现象。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了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毕业生产销不对路。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缺乏使用对象吸引力
(1)毕业生知识技能水平低下,缺乏吸引力
虽然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但相当多的企业认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水平达不到用人要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无用武之地,而工作中必备知识、操作技能又十分欠缺,致使对于企业中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岗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和非专业毕业生差别不大;而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也未必能够胜任。
(2)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吸引力
用人单位不但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对他们的吃苦精神、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提出相当高的要求。现代企业非常强调学生做人的问题,其次才是专业技能。但现在企业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最大的不满恰恰就是缺乏敬业精神、责任心不足、服务意识不够。
三、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的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应用层面、管理层面、研发层面。显然,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层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就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技能型。这类人才侧重于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主要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和业务具体操作,如业务洽谈、网站建设、系统维护、数据处理等。能够按照本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将最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具体的业务内容,并使其产生经济效益。
2.“走出去、请进来”,强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
“走出去”,把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送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进修,增加理论储备、加快知识更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挂职锻炼,或到企业参加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请进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还可多引进来自电子商务企业一线的操作人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教师。
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并为企业定制人才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解决诸如资金投入、系统建设、维护升级等许多实际困难,还可以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流程、动态的实践环境、现实的评判标准,从而大幅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获得企业的人才培养订单。高职院校根据订单充分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规格后,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合作企业的用人计划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出与合作企业岗位需求一致,并且与其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型人才。这样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能落实毕业生的就业,还能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队伍,并节省下大量的新员工岗前培训成本。最终达到合作互利、校企双赢的理想效果。
四、总结
由此可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只有贴近企业、服务就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帮助本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从毕业到就业”的转变;才能真正展现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前所未有的无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柏玲.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率仅20%[N].文汇报.2009.12.25.(008).
[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3]阎小平.关于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33).
[4]赵敬.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错位”培养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0).
[5]王文槿.关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国际文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作者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电子商务 专业吸引力 高职教育
艾瑞咨询一项调查显示,电子商务用人需求已出现井喷现象。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
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截止到2007年,已经有324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与此同时,职业技术类院校中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已有700余所,形成相当的规模,招生人数远远超过高校。
但是,作为一个只有十年发展历程的新兴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似乎比其他专业更加严酷,与电子商务行业蓬勃的发展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吸引力何在?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的含义
欧盟职业教育专家在《聚焦2010——重新评价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两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人们愿意利用职业教育实现个人目标,在考虑未来的学习时,把职业教育作为选择之一,并愿意推荐给亲友,我们就说职业教育对社会是有吸引力的。”
根据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吸引的对象有两类:一是学生和家长,要让他们满意,就需要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明白他们需要什么——当然是能够就业、能够生存,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能继续发展;二是企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让企业满意,具体而言就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要与社会需求、要求相吻合,其核心是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笔者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对这两类对象的吸引力,分别称为教育对象吸引力和使用对象吸引力。
二、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缺乏教育对象吸引力
(1)课程设置缺乏吸引力
大多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都按照复合型人才的说法来培养“万能”人才,并且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覆盖面确实相当宽泛,因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就是个大拼盘。每门课程彼此独立,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前后关联性都不大。学生在学习时要接触大量的概念,以致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搞得一头雾水、摸不着门道。越往下学习越迷惘、越痛苦。
(2)课程教材缺乏吸引力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虽多标榜“高职高专指定”,但多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还存在更新速度过慢的问题。电子商务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每年都会有大量新技术涌现,但我们的教材多是几年前编写的,即使是新编教材,因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教材中的数据和案例也已过于陈旧。导致学生上课时,感受不到电子商务的现实魅力,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3)师资力量缺乏吸引力
目前的普遍现象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构成主要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经济学专业以及管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或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或是因为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或是因为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等诸多原因,导致其教学电子商务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学科个性魅力。造成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不高。
(4)专业实训缺乏吸引力
部分高职院校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并没有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实训系统。即便是已经建立了的,例如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电子商务开发系统、网络营销模拟系统、物流一体化教学系统等,表面上看专业性强、门类齐全,但实际上只能进行演示或模拟性操作,缺乏真实感。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有限。
(5)就业状况缺乏吸引力
自第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就存在“企业找不到所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各类院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又很难就业”的错位现象。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了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毕业生产销不对路。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缺乏使用对象吸引力
(1)毕业生知识技能水平低下,缺乏吸引力
虽然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但相当多的企业认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水平达不到用人要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无用武之地,而工作中必备知识、操作技能又十分欠缺,致使对于企业中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岗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和非专业毕业生差别不大;而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也未必能够胜任。
(2)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吸引力
用人单位不但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对他们的吃苦精神、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提出相当高的要求。现代企业非常强调学生做人的问题,其次才是专业技能。但现在企业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最大的不满恰恰就是缺乏敬业精神、责任心不足、服务意识不够。
三、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吸引力的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应用层面、管理层面、研发层面。显然,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层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就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技能型。这类人才侧重于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主要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和业务具体操作,如业务洽谈、网站建设、系统维护、数据处理等。能够按照本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将最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具体的业务内容,并使其产生经济效益。
2.“走出去、请进来”,强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
“走出去”,把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送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进修,增加理论储备、加快知识更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挂职锻炼,或到企业参加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请进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还可多引进来自电子商务企业一线的操作人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教师。
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并为企业定制人才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解决诸如资金投入、系统建设、维护升级等许多实际困难,还可以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流程、动态的实践环境、现实的评判标准,从而大幅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获得企业的人才培养订单。高职院校根据订单充分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规格后,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合作企业的用人计划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出与合作企业岗位需求一致,并且与其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型人才。这样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能落实毕业生的就业,还能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队伍,并节省下大量的新员工岗前培训成本。最终达到合作互利、校企双赢的理想效果。
四、总结
由此可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只有贴近企业、服务就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帮助本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从毕业到就业”的转变;才能真正展现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前所未有的无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柏玲.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率仅20%[N].文汇报.2009.12.25.(008).
[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3]阎小平.关于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33).
[4]赵敬.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错位”培养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0).
[5]王文槿.关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国际文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作者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