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继明
1963年出生,曾任《朔方》杂志编辑、宁夏作协副主席,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小说《灰汉》获《十月》文学奖,《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获《中华文学选刊》奖,《北京和尚》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堕落诗》《一人一个天堂》,中短篇小说集《寂静与芬芳》《比飞翔更轻》《陈万水名单》,长篇随笔《陈庄的火与土》等。部分作品被译介海外。
1
纳浪,这个名字真好听,他心里一热,就决定在纳浪下车。他已经到过很多新地方,都是一生中只会造访一次的地方。但是,每到一个新地方,他心里都有些紧张,像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或者是分不清紧张还是激动。他不敢离开站台半步,坐在丢满瓜子皮、花生壳的大理石长凳上,略略开始后悔,没有坐到终点。上车前他已经知道,三块钱的车票,可以在第一站下车,也可以在最后一站下车。他一上车就想好,去终点,把三块钱用足,用三块钱走更远的路,终点是哪儿不重要。
几分钟后,他大略看清了面前的景物。街道很宽,双向六车道,路中央的绿色栅栏,油漆是半新的。左前方有个十字路口,红绿灯齐全,却只有红灯在闪,一直在闪,一看就知道出故障了,可以视若无睹。车和人都是半争半让,忽而乱作一团,忽而又动静两安,若干次的混乱之间必有一次秩序井然。街两旁的楼房,楼和楼之间往往只够走一只狗,他知道,这种建筑被称作握手楼。一楼全是铺面,二楼以上多半住人,阳台上总是挂满衣服,长长短短,有很新潮的,也有很土的。更远处的街边有一辆小型农用货车,恰好停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空档里,狭窄的车厢内站着一头瘦瘦的黑毛驴,屁股冲着大街,尾巴夹得极紧,可能有点恐高。顺着驴的脑袋看过去,是一张直接支在人行道上的大案板,两个人正用极富表演意味的动作挥刀剁肉,驴的哀嚎声突然凌空而起,把车厢底下的一群麻雀吓飞了,他心里也是大大地一惊,错把驴叫听成了乡音。
站台是新建的,仿古的顶棚和挑檐,中央隆起,两侧走低,底下的石座又长又宽,六根圆柱子把石座隔成五格,他坐在靠近十字路口的这一格里,始终是他自己。有人先是笔直地向他走来,旋即又神经质地滑出一个半圆,去了另一边,有人则是直接去了人多的一侧。渐渐就形成奇怪的格局:他一个人独享一格空间,紧挨着他的那一格空无一人,另外三格里则挤满了人。突然,他把双脚伸出去,搭在街边。那是一双纯黑的李宁牌跑鞋,脚大鞋小,鞋的样子明显变形。两只大手斜向身后,撑住石座的后沿。身体大幅度地拉长并后仰,下巴微微扬起,脸上落满了下午的艳丽阳光。
人们又怕他,又好奇,因为,他和大家完全不同。胡子又长又密,遮住了大半张脸。胡子黑,脸色同样黑,区别只是胡子是发硬的黑,脸色是柔和的黑,脸色的黑的确更暗一些,接近灰,不是天生的黑,应该是晒黑的。虽然有这样的肤色,人们却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结论:此人不是黑人。再看他的穿戴,上身是一件长袖连帽的黑色T恤,胸前有阿迪达斯的英文字母,两边的裤腿上各有一块大补疤,裤子是灰色的,补疤是蓝色的。身旁立着两个油腻腻的蛇皮袋子,袋子底下横着一根一米左右的粗棍子,白桦木的,闪着细细的白光。坐姿如此放任,形象如此粗猛,眼神却是相反,看人的时候,两个眼珠子像两颗熟透的葡萄,热热的纯纯的,热得毫无道理,纯得一厢情愿,和大街上的大部分目光迥然有别,几乎含着一丝不自量力的挑衅。人们无法对他做出准确评价:是疯子?是傻子?是乞丐?是流氓无赖?是流浪汉?是亡命徒?有七十岁了,还是三十岁?
如果有人不嫌弃我,愿意坐在我旁边,我就在纳浪至少待十天!他在心里说。接下来他开始等。三分钟后就有人坐在他身边了。是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婆,身上有淡淡的果香。她坐下后才发现了他的异样,眼神乱了一下,想离开却只是挪了挪屁股。由于她的存在,稍后又有一个中年男子过来,坐在她旁边。
于是他决定留下来。
2
天黑了,宽敞的站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头顶同时亮着五盏灯,中间还有白光四射的广告灯箱,广告语简单明了:面海豪庭,底价出售,均价八千。他觉得费电,有些心疼,他站起来,想关掉四盏灯,只留下一盏,转来转去没找到开关,但总算由坐改为站了,总算做了到达纳浪之后的第二件事情。回过身看见了两个蛇皮袋,便走过去,把其中一个解开,从中接连取出一些东西:一个一尺高的柴火炉子,一个黑黑的有些走样的小铝锅,一只大号的矿泉水瓶子(里面有小半瓶水),一个白净的不锈钢碗和一个同样白净的不锈钢碟子,一把勺子,一双筷子,一把青菜,一瓶辣酱……
他蹲在圆柱旁边,把上述东西摆在石座底下的空隙里,如同放进自家柜子里,有习以为常的味道,但明显含着拘谨和小心。旋即他一鼓作气把另一个蛇皮袋也解开,先从里面取出一个方方正正的黑色背包,搁在石座上,再抽出一床富有弹性的瞬间变大了的被胎,站起来,把它哗啦抖开,直接铺在石座前方的砖地上,然后立即脱掉鞋走上去,并顺势坐下来,有一种回到自家炕上的样子。不久他把一半被胎折过来,盖住双脚,是因为他闻到了呛鼻的脚臭味。现在他背对大街,面向自己的黑色背包。他略略停顿了一会儿,便取来黑包,拉开拉链,从里面取出一个布质的熊猫状的小钱包,拉开小钱包的拉链,取出一面小小的圆镜子,颇为专注地看了看自己的脸,又放回去,拉好拉链。之后又取出另几样东西:一只用棕色的小药瓶改装的烟斗,一盒烟丝,一个火机。
他回过身,面向街道,开始吸烟。吸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目光和先前略有不同了,仍旧是热热的,纯纯的,但脸上多了一些余韵。他重新端详着左侧的十字路口以及对面的街道。红灯还在闪,只是车和人少了八九成。下午站驴的地方已经摆上了七八张大圆桌,桌子挨桌子,每张桌子周围的吃客似乎都是特意搭配而成的,男女老少,各有若干。浓浓的肉味随风飘来,令他的肚子咕噜咕噜一番乱叫。他放下烟斗,站起来,扔下自己的家,果断地向十字路口走去。他径直穿过十字路口,做出继续走向左侧远处的样子,做出不得不在那些圆桌间绕来绕去的样子。人们纷纷抬头看他,有人还发出了夸张的尖叫。一个老板娘模样的女人急忙向他跑来,从身后强行拽走了他。 “老人家,在这儿等着。”老板娘把他摁在一个黑黑的角落里。他知道老板娘回来的时候,肯定端着剩菜剩饭。没错,她回来了,盘子里有肉有菜,香气弥漫,他假惺惺摆摆手,老板娘说:“快吃,不要钱的。”他一笑,便不再推辞,接在手上,问:“我拿回去吃可以吗?”老板娘说:“快走快走,盘子也给你。”
他回到站台下,看见了灯光充足的家。家在恭恭敬敬地等他回来。他脱下鞋,跨前一步,算是上炕了。他坐下来,开始吃饭。
3
半夜,他醒了。看表,才两点。这是一只女款手表,指甲盖一样的小表盘,粉红的陶瓷表带,脂粉气很重,戴在他手腕上,却有一种离奇的和谐感。他翻起身,打算去路边撒尿,突然却定住了,是因为,他不想踩坏眼前的宁静。他重新坐下,盘腿坐稳,仿佛看见了一只漂亮的鸽子,几乎想伸手去摸了——没有风、没有车、没有人,城市不是城市,街道不是街道,而是一只刚刚从天上落下来的鸽子。
后来,他又睡着了,是扫地的声音把他吵醒的。他坐起来,看见十米之外有一个人,个不高,戴口罩,穿着橙色的工服,手上有一把大扫帚。那人看见他坐起来了,停下活,直起腰,凝神看着他,口罩上方是一双女人的眼睛,冰冷里透着秀气。“嗨,睡了个好地方!”她厉声说。他迎视着她,有点紧张。“不怕得病呀?!”她这么一说,他的心落下来了,向她摇摇头。她重新开始埋头扫街,哗啦哗啦的声音,单调无奇,又暗含抑扬顿挫。灰尘越来越重,他重新睡下,把整个身体,连同脑袋,一并缩进被筒,准备等扫街的女人离开了,没灰尘了,就起床做饭,开始一天的生活。他听见她把站台内外认认真真扫了一遍,显然,她正在借机大胆观察着他的家。他想,她可能会踢他一脚,恶声恶气地要求他走人。但是,她没说一句话,继续向十字路口那边扫过去了。
他把被胎叠起来,放在圆柱底下的石座上,开始点炉子做早饭。他的蛇皮袋里还剩着一些木柴,够烧两三次的。他把木柴支好,塞些报纸进去,很容易就点着了。放上锅,添上水,准备下挂面。煮好面,放些菜叶子,加上盐、醋和辣椒酱,就可以直接端着锅吃了。今天愿意讲究一点,舀在不锈钢碗里吃。
吃完饭,天也亮了。
4
转眼已经是在纳浪的第三天了,没任何人过来驱赶他,哪怕是客客气气提醒他:最好换个地方待着去,别把巴士站当成自己家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这个样子,赖在巴士站上,太没眼色了,从早到晚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下也不见得好受,但是,他又很难让自己自动离开,或者是,他已经习惯了别人要求他离开。
三天来他其实什么也没做,大部分时间都定定地坐在东侧的格子里,靠着圆圆的柱子,盯着街上的车辆和行人。盯着盯着就把自己盯成了观众,把自己的眼睛盯成了看戏的眼睛。眼前的一切都成了演出,太阳早晨出来,是演出。太阳晚上落山,是演出。太阳一整天都不露面,是演出。一切都是最好的演出。十字路口,红灯闪个不停,绿灯不闪一下,是演出。天刚亮,一对夫妻各背着一个蛇皮袋子,用虎口夺食的速度逐个翻找街边的垃圾桶,拣走其中的易拉罐、塑料瓶、啤酒瓶、牛奶盒,是演出。中午时分,几个年轻女子穿着睡衣打着哈欠走进一家不起眼的美容店,进去的时候是美女,出来的时候是仙女,是演出。下午三四点,总有两头毛驴被拉来,再被宰掉,是演出。最稀有的演出当然在深夜,没有风,没有车,没有人,没有任何动静时,深夜中的城市就不单是城市,不单是大而无当的天和地,而是一只刚刚落在地上的鸽子,可以抱在怀里的鸽子。
这天下午,一个女人骑着车子从十字路口过来,直接来到他面前,捏住闸,一只脚踩在地上,从车筐里提起一袋东西,递给他,说:“给你的!”他正在看一份乘客扔在石座上的报纸,突然抬起头,看见有人递东西,急忙摆手,摆手幅度不大,却显然不是客气,女人声调柔软地说:“不是吃剩的!”他还是一味摆手,站台上的七八双眼睛齐刷刷看着他,看他到底会不会收下?那女人却直接把东西丢在他面前,负气地走了。接下来,人们依旧看着他,想知道袋子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他又将如何处理?但他根本不理它,重新低头看手中的报纸,神态平常,丝毫没有装模作样的意思。
天黑后他打开看了,塑料袋里摞着两个餐盒,一盒米饭一盒菜,菜是牛肉、丸子和豆腐,看上去的确不像剩菜,丸子和豆腐都是没挨过筷子的样子,他涎水横溢,马上埋头吃起来,一边吃一边想,那个女人看上去好面熟。
次日凌晨,扫街的声音隐隐响起时,他急忙坐起来。那个橙色的身影还有点远,他看了看她,又看看石座底下的塑料袋。他相信,昨天送东西给他的女人一定就是她了。身材和眼睛都很像她,只是声音有一定差别。
他等着她慢慢靠近。
十分钟后她提着扫帚走上站台,发现站台很干净,问:“你扫过了?”他说:“昨晚上扫的。”她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没吱声。他准备好要说“菜好吃”之类的话,却没说出口,他突然又怀疑眼前这个女人就是昨天那个女人了。她继续扫街,他站起来,去附近躲了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大街了。
5
十天过去了,他仍然留在巴士站上。他对纳浪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纳浪是一个不算小的千年老镇,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地方,握手楼的后面藏着一条名叫锦巷的巷子,青石的路面,老旧的房子,从巷头到巷尾,一律是茶叶店。巷尾伸进大海里,海面上船来船往。真正的纳浪,其实是锦巷。北边的握手楼是最近这些年建起来的,虽然更繁华,更像一座城市,却是以不声不响的锦巷为依托的。他找到了一种茶叶,粗大的叶片,加上一些没拣干净的茶梗,介于可扔可留之间,一斤不过四五块钱,他花两块钱买了半斤,准备喝罐罐茶。罐罐茶是他老家的喝法,要的就是粗茶,经得住再三的熬。把茶叶放在小小的罐罐里,加上水,放在小火上一遍遍熬。他已经有柴火炉子,再找一个可以充当罐罐的东西就行了。在街上转来转去没找到,但碰到了一家铁匠铺,花三块钱做了一个。于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必喝一顿罐罐茶。站台上剩下他一个人时,清清静静地煮茶喝茶,对纳浪这个镇子的体会才算是入木三分了。他觉得茶叶在沸水中纷纷舒展开来后,就像无数张小嘴,用半懂不懂的纳浪口音向他问好,其中一个声音很像那个永远戴着口罩的清洁工的声音:“早上好!”没错,近几日,她每次靠近他的时候都会问一声:“早上好!” 6
他陆续发现了镇政府大院、派出所、综合治理办公室等办事机构,而且,派出所距离站台不足三百米,派出所的三轮摩托从他面前经过了好多次,可是,始终没有任何人对他的存在提出过任何形式的非议,连一丝暗示都没有。就好像他是镇长家的远房亲戚,而这层特殊的关系,全镇的人都心知肚明。既然如此,他也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白天,他大大方方把家留在人来人往的站台上,自己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采回几样草药——比如,金银花、霸王花、鸡骨草、五指毛头、九龙根,然后把它们晒在阳光下。他还特意买了几个自带双面胶的塑料吊钩,粘在最东侧的那根圆柱上,把干了或者待晒的草药挂上去。有人问他:“这草药卖吗?”他点头。问起价钱,他则说:“不值钱,随便给吧。”于是,每天,都有了收入,好的时候二十三十,差的时候十块八块。
就这样,他和他的家不知不觉成了纳浪一景,很多人专门跑来,只是为了看他一眼。有好事者还会故意给他钱,给他剩饭剩菜,给他旧衣服,看他到底收不收。他一概不收,有人会不高兴,会骂他不识抬举,会把东西强行搁下。他只好把这些东西送给一个老乞丐,老乞丐就和他成了朋友,用悄悄话告诉他,城外有个鸡窝,妓女有点老,但很便宜,干一次十块钱,会把手伸进你裤裆试试,不起来就不让你干,免得花冤枉钱。有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他,问他:“你幸福吗?”还有很多人用手机或照相机给他拍照,有人还把照片洗出来赠送给他。前来给他拍照的人,还包括那个天天凌晨见面的清洁工,她戴口罩穿橙色工服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字:冷;不戴口罩不穿橙色工服的时候,就陡然变成了另一个字:憨。她显示出和他早就认识的优越样子,举着一个傻瓜相机给他拍照,离他很近,半跪在路上,含着忍俊不禁的笑意,连续拍了好几张。
“拜拜!”她向他招手。
他向她点头,微笑。
三天后的凌晨四点,他准时起床了。他看见,她拉着扫帚快步来到他面前,轻轻拉下口罩,揭开了那个已经不是秘密的秘密。尽管如此,这个动作仍然有很强的煽动力,煽得他一时情欲昂然。她递给他一张大大的软纸照片,是他自己的脸,黑头大脑,目光怪异,像通缉犯,像黑猩猩,把他自己都吓着了。
“够威风吧?”她问。
“像个鬼!”他说。
“不像鬼,像驱鬼的!”她调皮地跟了一句。
他不恼,冲她一笑。
7
又一天,警察终于出现了。一个年轻警察客气地蹲在他旁边,故意提高语调,问他:“喂,你是干什么的?”他默默掏出身份证,递给警察,说:“我是个农民,得了癌症,不想在家里等死,想四处走走,来到你们纳浪,舍不得走了。”警察把身份证还给他,问:“真的吗?”他说:“我有家里电话,你可以打电话问。”警察没要电话,声音变得相当柔和了:“明天全镇治安大检查,你躲几天再来吧。”他说:“好的。”当天的最后一班巴士停过来时,他就上车走了。他在心里说:再见了,我的纳浪。
1963年出生,曾任《朔方》杂志编辑、宁夏作协副主席,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小说《灰汉》获《十月》文学奖,《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获《中华文学选刊》奖,《北京和尚》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堕落诗》《一人一个天堂》,中短篇小说集《寂静与芬芳》《比飞翔更轻》《陈万水名单》,长篇随笔《陈庄的火与土》等。部分作品被译介海外。
1
纳浪,这个名字真好听,他心里一热,就决定在纳浪下车。他已经到过很多新地方,都是一生中只会造访一次的地方。但是,每到一个新地方,他心里都有些紧张,像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或者是分不清紧张还是激动。他不敢离开站台半步,坐在丢满瓜子皮、花生壳的大理石长凳上,略略开始后悔,没有坐到终点。上车前他已经知道,三块钱的车票,可以在第一站下车,也可以在最后一站下车。他一上车就想好,去终点,把三块钱用足,用三块钱走更远的路,终点是哪儿不重要。
几分钟后,他大略看清了面前的景物。街道很宽,双向六车道,路中央的绿色栅栏,油漆是半新的。左前方有个十字路口,红绿灯齐全,却只有红灯在闪,一直在闪,一看就知道出故障了,可以视若无睹。车和人都是半争半让,忽而乱作一团,忽而又动静两安,若干次的混乱之间必有一次秩序井然。街两旁的楼房,楼和楼之间往往只够走一只狗,他知道,这种建筑被称作握手楼。一楼全是铺面,二楼以上多半住人,阳台上总是挂满衣服,长长短短,有很新潮的,也有很土的。更远处的街边有一辆小型农用货车,恰好停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之间的空档里,狭窄的车厢内站着一头瘦瘦的黑毛驴,屁股冲着大街,尾巴夹得极紧,可能有点恐高。顺着驴的脑袋看过去,是一张直接支在人行道上的大案板,两个人正用极富表演意味的动作挥刀剁肉,驴的哀嚎声突然凌空而起,把车厢底下的一群麻雀吓飞了,他心里也是大大地一惊,错把驴叫听成了乡音。
站台是新建的,仿古的顶棚和挑檐,中央隆起,两侧走低,底下的石座又长又宽,六根圆柱子把石座隔成五格,他坐在靠近十字路口的这一格里,始终是他自己。有人先是笔直地向他走来,旋即又神经质地滑出一个半圆,去了另一边,有人则是直接去了人多的一侧。渐渐就形成奇怪的格局:他一个人独享一格空间,紧挨着他的那一格空无一人,另外三格里则挤满了人。突然,他把双脚伸出去,搭在街边。那是一双纯黑的李宁牌跑鞋,脚大鞋小,鞋的样子明显变形。两只大手斜向身后,撑住石座的后沿。身体大幅度地拉长并后仰,下巴微微扬起,脸上落满了下午的艳丽阳光。
人们又怕他,又好奇,因为,他和大家完全不同。胡子又长又密,遮住了大半张脸。胡子黑,脸色同样黑,区别只是胡子是发硬的黑,脸色是柔和的黑,脸色的黑的确更暗一些,接近灰,不是天生的黑,应该是晒黑的。虽然有这样的肤色,人们却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结论:此人不是黑人。再看他的穿戴,上身是一件长袖连帽的黑色T恤,胸前有阿迪达斯的英文字母,两边的裤腿上各有一块大补疤,裤子是灰色的,补疤是蓝色的。身旁立着两个油腻腻的蛇皮袋子,袋子底下横着一根一米左右的粗棍子,白桦木的,闪着细细的白光。坐姿如此放任,形象如此粗猛,眼神却是相反,看人的时候,两个眼珠子像两颗熟透的葡萄,热热的纯纯的,热得毫无道理,纯得一厢情愿,和大街上的大部分目光迥然有别,几乎含着一丝不自量力的挑衅。人们无法对他做出准确评价:是疯子?是傻子?是乞丐?是流氓无赖?是流浪汉?是亡命徒?有七十岁了,还是三十岁?
如果有人不嫌弃我,愿意坐在我旁边,我就在纳浪至少待十天!他在心里说。接下来他开始等。三分钟后就有人坐在他身边了。是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婆,身上有淡淡的果香。她坐下后才发现了他的异样,眼神乱了一下,想离开却只是挪了挪屁股。由于她的存在,稍后又有一个中年男子过来,坐在她旁边。
于是他决定留下来。
2
天黑了,宽敞的站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头顶同时亮着五盏灯,中间还有白光四射的广告灯箱,广告语简单明了:面海豪庭,底价出售,均价八千。他觉得费电,有些心疼,他站起来,想关掉四盏灯,只留下一盏,转来转去没找到开关,但总算由坐改为站了,总算做了到达纳浪之后的第二件事情。回过身看见了两个蛇皮袋,便走过去,把其中一个解开,从中接连取出一些东西:一个一尺高的柴火炉子,一个黑黑的有些走样的小铝锅,一只大号的矿泉水瓶子(里面有小半瓶水),一个白净的不锈钢碗和一个同样白净的不锈钢碟子,一把勺子,一双筷子,一把青菜,一瓶辣酱……
他蹲在圆柱旁边,把上述东西摆在石座底下的空隙里,如同放进自家柜子里,有习以为常的味道,但明显含着拘谨和小心。旋即他一鼓作气把另一个蛇皮袋也解开,先从里面取出一个方方正正的黑色背包,搁在石座上,再抽出一床富有弹性的瞬间变大了的被胎,站起来,把它哗啦抖开,直接铺在石座前方的砖地上,然后立即脱掉鞋走上去,并顺势坐下来,有一种回到自家炕上的样子。不久他把一半被胎折过来,盖住双脚,是因为他闻到了呛鼻的脚臭味。现在他背对大街,面向自己的黑色背包。他略略停顿了一会儿,便取来黑包,拉开拉链,从里面取出一个布质的熊猫状的小钱包,拉开小钱包的拉链,取出一面小小的圆镜子,颇为专注地看了看自己的脸,又放回去,拉好拉链。之后又取出另几样东西:一只用棕色的小药瓶改装的烟斗,一盒烟丝,一个火机。
他回过身,面向街道,开始吸烟。吸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目光和先前略有不同了,仍旧是热热的,纯纯的,但脸上多了一些余韵。他重新端详着左侧的十字路口以及对面的街道。红灯还在闪,只是车和人少了八九成。下午站驴的地方已经摆上了七八张大圆桌,桌子挨桌子,每张桌子周围的吃客似乎都是特意搭配而成的,男女老少,各有若干。浓浓的肉味随风飘来,令他的肚子咕噜咕噜一番乱叫。他放下烟斗,站起来,扔下自己的家,果断地向十字路口走去。他径直穿过十字路口,做出继续走向左侧远处的样子,做出不得不在那些圆桌间绕来绕去的样子。人们纷纷抬头看他,有人还发出了夸张的尖叫。一个老板娘模样的女人急忙向他跑来,从身后强行拽走了他。 “老人家,在这儿等着。”老板娘把他摁在一个黑黑的角落里。他知道老板娘回来的时候,肯定端着剩菜剩饭。没错,她回来了,盘子里有肉有菜,香气弥漫,他假惺惺摆摆手,老板娘说:“快吃,不要钱的。”他一笑,便不再推辞,接在手上,问:“我拿回去吃可以吗?”老板娘说:“快走快走,盘子也给你。”
他回到站台下,看见了灯光充足的家。家在恭恭敬敬地等他回来。他脱下鞋,跨前一步,算是上炕了。他坐下来,开始吃饭。
3
半夜,他醒了。看表,才两点。这是一只女款手表,指甲盖一样的小表盘,粉红的陶瓷表带,脂粉气很重,戴在他手腕上,却有一种离奇的和谐感。他翻起身,打算去路边撒尿,突然却定住了,是因为,他不想踩坏眼前的宁静。他重新坐下,盘腿坐稳,仿佛看见了一只漂亮的鸽子,几乎想伸手去摸了——没有风、没有车、没有人,城市不是城市,街道不是街道,而是一只刚刚从天上落下来的鸽子。
后来,他又睡着了,是扫地的声音把他吵醒的。他坐起来,看见十米之外有一个人,个不高,戴口罩,穿着橙色的工服,手上有一把大扫帚。那人看见他坐起来了,停下活,直起腰,凝神看着他,口罩上方是一双女人的眼睛,冰冷里透着秀气。“嗨,睡了个好地方!”她厉声说。他迎视着她,有点紧张。“不怕得病呀?!”她这么一说,他的心落下来了,向她摇摇头。她重新开始埋头扫街,哗啦哗啦的声音,单调无奇,又暗含抑扬顿挫。灰尘越来越重,他重新睡下,把整个身体,连同脑袋,一并缩进被筒,准备等扫街的女人离开了,没灰尘了,就起床做饭,开始一天的生活。他听见她把站台内外认认真真扫了一遍,显然,她正在借机大胆观察着他的家。他想,她可能会踢他一脚,恶声恶气地要求他走人。但是,她没说一句话,继续向十字路口那边扫过去了。
他把被胎叠起来,放在圆柱底下的石座上,开始点炉子做早饭。他的蛇皮袋里还剩着一些木柴,够烧两三次的。他把木柴支好,塞些报纸进去,很容易就点着了。放上锅,添上水,准备下挂面。煮好面,放些菜叶子,加上盐、醋和辣椒酱,就可以直接端着锅吃了。今天愿意讲究一点,舀在不锈钢碗里吃。
吃完饭,天也亮了。
4
转眼已经是在纳浪的第三天了,没任何人过来驱赶他,哪怕是客客气气提醒他:最好换个地方待着去,别把巴士站当成自己家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这个样子,赖在巴士站上,太没眼色了,从早到晚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下也不见得好受,但是,他又很难让自己自动离开,或者是,他已经习惯了别人要求他离开。
三天来他其实什么也没做,大部分时间都定定地坐在东侧的格子里,靠着圆圆的柱子,盯着街上的车辆和行人。盯着盯着就把自己盯成了观众,把自己的眼睛盯成了看戏的眼睛。眼前的一切都成了演出,太阳早晨出来,是演出。太阳晚上落山,是演出。太阳一整天都不露面,是演出。一切都是最好的演出。十字路口,红灯闪个不停,绿灯不闪一下,是演出。天刚亮,一对夫妻各背着一个蛇皮袋子,用虎口夺食的速度逐个翻找街边的垃圾桶,拣走其中的易拉罐、塑料瓶、啤酒瓶、牛奶盒,是演出。中午时分,几个年轻女子穿着睡衣打着哈欠走进一家不起眼的美容店,进去的时候是美女,出来的时候是仙女,是演出。下午三四点,总有两头毛驴被拉来,再被宰掉,是演出。最稀有的演出当然在深夜,没有风,没有车,没有人,没有任何动静时,深夜中的城市就不单是城市,不单是大而无当的天和地,而是一只刚刚落在地上的鸽子,可以抱在怀里的鸽子。
这天下午,一个女人骑着车子从十字路口过来,直接来到他面前,捏住闸,一只脚踩在地上,从车筐里提起一袋东西,递给他,说:“给你的!”他正在看一份乘客扔在石座上的报纸,突然抬起头,看见有人递东西,急忙摆手,摆手幅度不大,却显然不是客气,女人声调柔软地说:“不是吃剩的!”他还是一味摆手,站台上的七八双眼睛齐刷刷看着他,看他到底会不会收下?那女人却直接把东西丢在他面前,负气地走了。接下来,人们依旧看着他,想知道袋子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他又将如何处理?但他根本不理它,重新低头看手中的报纸,神态平常,丝毫没有装模作样的意思。
天黑后他打开看了,塑料袋里摞着两个餐盒,一盒米饭一盒菜,菜是牛肉、丸子和豆腐,看上去的确不像剩菜,丸子和豆腐都是没挨过筷子的样子,他涎水横溢,马上埋头吃起来,一边吃一边想,那个女人看上去好面熟。
次日凌晨,扫街的声音隐隐响起时,他急忙坐起来。那个橙色的身影还有点远,他看了看她,又看看石座底下的塑料袋。他相信,昨天送东西给他的女人一定就是她了。身材和眼睛都很像她,只是声音有一定差别。
他等着她慢慢靠近。
十分钟后她提着扫帚走上站台,发现站台很干净,问:“你扫过了?”他说:“昨晚上扫的。”她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没吱声。他准备好要说“菜好吃”之类的话,却没说出口,他突然又怀疑眼前这个女人就是昨天那个女人了。她继续扫街,他站起来,去附近躲了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大街了。
5
十天过去了,他仍然留在巴士站上。他对纳浪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纳浪是一个不算小的千年老镇,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地方,握手楼的后面藏着一条名叫锦巷的巷子,青石的路面,老旧的房子,从巷头到巷尾,一律是茶叶店。巷尾伸进大海里,海面上船来船往。真正的纳浪,其实是锦巷。北边的握手楼是最近这些年建起来的,虽然更繁华,更像一座城市,却是以不声不响的锦巷为依托的。他找到了一种茶叶,粗大的叶片,加上一些没拣干净的茶梗,介于可扔可留之间,一斤不过四五块钱,他花两块钱买了半斤,准备喝罐罐茶。罐罐茶是他老家的喝法,要的就是粗茶,经得住再三的熬。把茶叶放在小小的罐罐里,加上水,放在小火上一遍遍熬。他已经有柴火炉子,再找一个可以充当罐罐的东西就行了。在街上转来转去没找到,但碰到了一家铁匠铺,花三块钱做了一个。于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必喝一顿罐罐茶。站台上剩下他一个人时,清清静静地煮茶喝茶,对纳浪这个镇子的体会才算是入木三分了。他觉得茶叶在沸水中纷纷舒展开来后,就像无数张小嘴,用半懂不懂的纳浪口音向他问好,其中一个声音很像那个永远戴着口罩的清洁工的声音:“早上好!”没错,近几日,她每次靠近他的时候都会问一声:“早上好!” 6
他陆续发现了镇政府大院、派出所、综合治理办公室等办事机构,而且,派出所距离站台不足三百米,派出所的三轮摩托从他面前经过了好多次,可是,始终没有任何人对他的存在提出过任何形式的非议,连一丝暗示都没有。就好像他是镇长家的远房亲戚,而这层特殊的关系,全镇的人都心知肚明。既然如此,他也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白天,他大大方方把家留在人来人往的站台上,自己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采回几样草药——比如,金银花、霸王花、鸡骨草、五指毛头、九龙根,然后把它们晒在阳光下。他还特意买了几个自带双面胶的塑料吊钩,粘在最东侧的那根圆柱上,把干了或者待晒的草药挂上去。有人问他:“这草药卖吗?”他点头。问起价钱,他则说:“不值钱,随便给吧。”于是,每天,都有了收入,好的时候二十三十,差的时候十块八块。
就这样,他和他的家不知不觉成了纳浪一景,很多人专门跑来,只是为了看他一眼。有好事者还会故意给他钱,给他剩饭剩菜,给他旧衣服,看他到底收不收。他一概不收,有人会不高兴,会骂他不识抬举,会把东西强行搁下。他只好把这些东西送给一个老乞丐,老乞丐就和他成了朋友,用悄悄话告诉他,城外有个鸡窝,妓女有点老,但很便宜,干一次十块钱,会把手伸进你裤裆试试,不起来就不让你干,免得花冤枉钱。有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他,问他:“你幸福吗?”还有很多人用手机或照相机给他拍照,有人还把照片洗出来赠送给他。前来给他拍照的人,还包括那个天天凌晨见面的清洁工,她戴口罩穿橙色工服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字:冷;不戴口罩不穿橙色工服的时候,就陡然变成了另一个字:憨。她显示出和他早就认识的优越样子,举着一个傻瓜相机给他拍照,离他很近,半跪在路上,含着忍俊不禁的笑意,连续拍了好几张。
“拜拜!”她向他招手。
他向她点头,微笑。
三天后的凌晨四点,他准时起床了。他看见,她拉着扫帚快步来到他面前,轻轻拉下口罩,揭开了那个已经不是秘密的秘密。尽管如此,这个动作仍然有很强的煽动力,煽得他一时情欲昂然。她递给他一张大大的软纸照片,是他自己的脸,黑头大脑,目光怪异,像通缉犯,像黑猩猩,把他自己都吓着了。
“够威风吧?”她问。
“像个鬼!”他说。
“不像鬼,像驱鬼的!”她调皮地跟了一句。
他不恼,冲她一笑。
7
又一天,警察终于出现了。一个年轻警察客气地蹲在他旁边,故意提高语调,问他:“喂,你是干什么的?”他默默掏出身份证,递给警察,说:“我是个农民,得了癌症,不想在家里等死,想四处走走,来到你们纳浪,舍不得走了。”警察把身份证还给他,问:“真的吗?”他说:“我有家里电话,你可以打电话问。”警察没要电话,声音变得相当柔和了:“明天全镇治安大检查,你躲几天再来吧。”他说:“好的。”当天的最后一班巴士停过来时,他就上车走了。他在心里说:再见了,我的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