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的汉诗继承来自中国汉文学精髓,完成独自的发展,作为特有的文化而形成。日本汉诗同时表达了中国要素和日本要素。日本汉诗的繁盛,在江户时代达到了全盛期,从武士到町人许多的诗人和汉学者登场,各自创作了有魅力的作品。本文以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前半期江户汉诗的发展过程为依据,就汉诗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论述,并指出江户汉诗的发展阶段以及各流派的特质。
关键词:日本汉诗;江户汉诗;诗风特征
一、江户汉诗的发展经过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创作的汉文体诗。日本人把中国的文化作为本国的东西学到的学问作为汉学,是模仿和学习中国文体的表现形态。
纵观日本汉诗的历史变迁,汉诗的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奈良、平安期。那个时期从中国传来汉籍,日本开始使用汉文。第二时期是鐮仓、室町期。从平安到镰仓室町,汉诗作者主体从王朝贵族变成五山僧侣,镰仓时代以与宋元交流为背景创作汉诗文,以五山禅僧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了汉诗创作水平。第三时期是江户时代。江户时代也可以说是汉诗、汉学的隆盛期。前期还出现了林罗山、堀杏庵、松永尺五、石川丈山,进而出现新井白石、雨森芳洲、室鸠巢。另外,作为名人掌大宰春台、山县周南的出现。后期有赖山阳等诗人。江户后期,日本汉诗最成熟。最后,第四时期是明治维新后。据说与急速的西洋化相反,汉诗已经达到了其顶点。
二、汉文书籍传来的汉诗的发展
对日本来说,接受的中国文化有思想和教养这两个方面。思想是指儒家的经世济民的政治、统治思想。从中国的古典书籍中学习了作为统治者的在理和支配的原理。在江户时期盛行的朱子学中,作为个人的精神修养论,成为士人的精神基础。所谓的教养,就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这是在汉文上写文章、写诗的技术和对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的态度而学习的。日本汉诗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养而学习,并超越教养的领域。作为抒发个人感性文学的一种形式,与和歌、俳句受到同种重视。
关于教养的吸收过程,汉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从中国的汉籍学习汉字,由此制作假名,在自己的书写方法上下功夫。为了把中文的文体作为日语读,考虑训读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教养的吸收过程。当然,汉诗的接受和盛行也会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据说,奈良时代的汉诗受到了《文选》的影响。日本最初的汉诗集和《怀风藻》被编撰也是这一时期。收录在《怀风藻》中的七言诗虽然只有七首,但与之相比,五言诗的量远大于七言。《怀风藻》有中国六朝时期的风情。平安时代,在桓武天皇统治背景下,创作了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其中七言诗增多,展示了中国律诗的面貌。镰仓、室町时代,汉诗作者是以五山僧侣为中心,直接地学习了宋元诗文和宋学。那个时代多以《三体诗》、《聊珠诗格》、《瀛奎律髓》、《皇元风雅》、《古文真宝》、《寒山诗》为出发点。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中唐朝以后以宋元为中心的诗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江户幕府邀请儒者藤原惺窝和林罗山讲读汉籍,同时还出版了《群书治要》、《贞观政要》、《孔子家语》、《六韬》、《三略》等汉籍。
日本人把中国文化按照日本习惯进行整理,作为本国的东西吸收、咀嚼。享受着这样的汉风隆盛的文化“和风”。
三、江户汉诗的划分和流派
第1期(发展期)是从开府到天和、贞享左右(1603-1687);从元禄到明和左右(1688-1771)为止是第2期(展开期);从安永到天保左右(1772-1844)是第3期(熟化期);弘化到幕府末期(1845-1868),到明治中期(1895年左右),作为第四期(成熟期)。在诗人中,从藤原惺窝开始到松永尺五、林罗山、石川丈山、吉木顺庵的草创期,宽文·延宝期早开始出现新井白石,从天和·贞享到元禄的十八世纪,有雨森芳洲、荻生徂徕、服部南郭和祇园南海等。
四、来自江户汉诗诗风的特征
江户时代的汉诗形成独特的文化,这与江户时代的汉文学的普及有着很大关系。作为江户时代的汉文文化的特征有以下五项。第一个是汉文训读的读法的公开。第二是发生了汉籍出版热潮。第三是武士和镇民农民上层部的中务者阶级学习汉文。第四项对俳句、小说、落语、剧等文言文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五是汉文作为文件制作等实用的教养。
江户时代的汉诗,除了受到中国当时的诗风的影响之外,也有发展了日本式的诗风。例如,赖山阳的诗风受到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影响,给景物表现提供了日本特有的浪漫和想象空间。那样“创造性的误读”也可以说是江户时代以来的日本国学者们所求得的目标。
五、结论
汉诗发展过程中汉文学的影响至今仍是研究日本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汉文学的吸收和消化,作为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可以从摇篮到成熟期。在这里,以外来文化为源泉,意味着其接受这一历史展开了新的文化。
日本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和文学。汉文既是接受中国文化的,又是日本文化的骨架。日本汉诗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表现出了日本特有的文化。
江户时代的日本汉诗,在形成和展开过程中受到中国汉诗文学,特别是唐朝文学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围绕本国的汉诗文学的环境中,以独特的面貌和诗风的形式发展起来。
作者简介:刘晓旭,性别:女,出生年月:1993年5月,研究专长: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日本文化,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工作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关键词:日本汉诗;江户汉诗;诗风特征
一、江户汉诗的发展经过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创作的汉文体诗。日本人把中国的文化作为本国的东西学到的学问作为汉学,是模仿和学习中国文体的表现形态。
纵观日本汉诗的历史变迁,汉诗的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奈良、平安期。那个时期从中国传来汉籍,日本开始使用汉文。第二时期是鐮仓、室町期。从平安到镰仓室町,汉诗作者主体从王朝贵族变成五山僧侣,镰仓时代以与宋元交流为背景创作汉诗文,以五山禅僧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了汉诗创作水平。第三时期是江户时代。江户时代也可以说是汉诗、汉学的隆盛期。前期还出现了林罗山、堀杏庵、松永尺五、石川丈山,进而出现新井白石、雨森芳洲、室鸠巢。另外,作为名人掌大宰春台、山县周南的出现。后期有赖山阳等诗人。江户后期,日本汉诗最成熟。最后,第四时期是明治维新后。据说与急速的西洋化相反,汉诗已经达到了其顶点。
二、汉文书籍传来的汉诗的发展
对日本来说,接受的中国文化有思想和教养这两个方面。思想是指儒家的经世济民的政治、统治思想。从中国的古典书籍中学习了作为统治者的在理和支配的原理。在江户时期盛行的朱子学中,作为个人的精神修养论,成为士人的精神基础。所谓的教养,就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这是在汉文上写文章、写诗的技术和对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的态度而学习的。日本汉诗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养而学习,并超越教养的领域。作为抒发个人感性文学的一种形式,与和歌、俳句受到同种重视。
关于教养的吸收过程,汉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从中国的汉籍学习汉字,由此制作假名,在自己的书写方法上下功夫。为了把中文的文体作为日语读,考虑训读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教养的吸收过程。当然,汉诗的接受和盛行也会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据说,奈良时代的汉诗受到了《文选》的影响。日本最初的汉诗集和《怀风藻》被编撰也是这一时期。收录在《怀风藻》中的七言诗虽然只有七首,但与之相比,五言诗的量远大于七言。《怀风藻》有中国六朝时期的风情。平安时代,在桓武天皇统治背景下,创作了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其中七言诗增多,展示了中国律诗的面貌。镰仓、室町时代,汉诗作者是以五山僧侣为中心,直接地学习了宋元诗文和宋学。那个时代多以《三体诗》、《聊珠诗格》、《瀛奎律髓》、《皇元风雅》、《古文真宝》、《寒山诗》为出发点。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中唐朝以后以宋元为中心的诗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江户幕府邀请儒者藤原惺窝和林罗山讲读汉籍,同时还出版了《群书治要》、《贞观政要》、《孔子家语》、《六韬》、《三略》等汉籍。
日本人把中国文化按照日本习惯进行整理,作为本国的东西吸收、咀嚼。享受着这样的汉风隆盛的文化“和风”。
三、江户汉诗的划分和流派
第1期(发展期)是从开府到天和、贞享左右(1603-1687);从元禄到明和左右(1688-1771)为止是第2期(展开期);从安永到天保左右(1772-1844)是第3期(熟化期);弘化到幕府末期(1845-1868),到明治中期(1895年左右),作为第四期(成熟期)。在诗人中,从藤原惺窝开始到松永尺五、林罗山、石川丈山、吉木顺庵的草创期,宽文·延宝期早开始出现新井白石,从天和·贞享到元禄的十八世纪,有雨森芳洲、荻生徂徕、服部南郭和祇园南海等。
四、来自江户汉诗诗风的特征
江户时代的汉诗形成独特的文化,这与江户时代的汉文学的普及有着很大关系。作为江户时代的汉文文化的特征有以下五项。第一个是汉文训读的读法的公开。第二是发生了汉籍出版热潮。第三是武士和镇民农民上层部的中务者阶级学习汉文。第四项对俳句、小说、落语、剧等文言文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五是汉文作为文件制作等实用的教养。
江户时代的汉诗,除了受到中国当时的诗风的影响之外,也有发展了日本式的诗风。例如,赖山阳的诗风受到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影响,给景物表现提供了日本特有的浪漫和想象空间。那样“创造性的误读”也可以说是江户时代以来的日本国学者们所求得的目标。
五、结论
汉诗发展过程中汉文学的影响至今仍是研究日本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汉文学的吸收和消化,作为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可以从摇篮到成熟期。在这里,以外来文化为源泉,意味着其接受这一历史展开了新的文化。
日本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和文学。汉文既是接受中国文化的,又是日本文化的骨架。日本汉诗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表现出了日本特有的文化。
江户时代的日本汉诗,在形成和展开过程中受到中国汉诗文学,特别是唐朝文学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围绕本国的汉诗文学的环境中,以独特的面貌和诗风的形式发展起来。
作者简介:刘晓旭,性别:女,出生年月:1993年5月,研究专长: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日本文化,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工作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