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对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语文教学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被极大程度突破,是师生在过去难于想象的同步、异步等多种方式下实现空前的优化。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而不仅是单独开设的“计算机课”才涉足现代教育技术;另一方面,语言学科要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这种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言学科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
过去,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为了应付考试,为追求升学率,高分数造成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管的局面,导致教学方法刻板,学生负担过重,费时多效果差等诸多问题。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许多语文教师已开始利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如此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学最适合不过了。因为语文学科不仅自身具备语言、文学的知识系统,还广泛涉及数、理、化、史、地、政、生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语文教学目的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通过这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只凭单一的“黑板加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进步,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采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知学习内容,领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使之各方面的素质均衡发展。
目前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独生子女,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社会心理,职业意识,审美水平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怕苦怕累,盲目追求,自理能力差,缺乏同情心等,素质发展不全面。语文教学应在现代化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克服弱点,完善自我,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如在教学《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记叙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课文时,结合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的镜头片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其坚强勇敢的意志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忘我精神,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课文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感;在分析《“友邦惊诧”论》等一些讽刺性较强的议论文时,可制作一些诸如漫画等幻灯片,使学生便于理解与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二是设计制作。
教育理论,这里主要指当代的学习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以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从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历史考察,学习理论与之相随相伴,并促进了教育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学习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基础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
第二次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
第三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成熟阶段。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或四大属性。
科学性原则还包括设计制作的科学性。设计和制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构合理,操作便捷。不论是利用网络还是设计课件,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的,完成资源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就结构安排呈现方式提出最佳方案,最终完成制作。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包括教育技术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两方面。这里着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
所谓“教育技术的适用性”指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呈现方式。还要根据教育资源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这里着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所谓“适用性”主要指多媒体的选用和课件使用的时机设计等。
多媒体的选用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首先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这个例子就不够合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之初,先播放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虽然歌词是苏轼的,但曲调未必就一定符合这首词的内涵,而且从流行歌曲入手教学,也势必影响学生对苏词的感受。尽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场面也比较热闹,但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从内容上来说,违反了适用性原则。第二是形式的选择。图片、影像等直观性较强的媒体,一般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也就是不用不足以帮助学生或想象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直观化;而音乐等媒体使用,也不仅仅是用以“凑热闹”、“活跃气氛”,它们在培养感受力、想象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听音乐作文或听声音联想等。
课件使用的时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目的明确、设计思路严密、承载信息量大、制作精良的课件,很可能会因教师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的不同,使教学效果产生差异。例如《祝福》小说的教学,如果在学生未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先播放集成课件中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以看电影代替了学生阅读原著,那么,学生再读原著的时候,由于形象先入为主的原因,头脑中出现的是影片中演员塑造的形象,而再也无法从小说的语言描写中产生了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这种效果削弱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功能,弊大于利。如果将电影的放映放在小说文本阅读理解之后,请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影片改编的艺术性与不足,然后讨论,无疑就有了鉴赏的性质,不仅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了较为理想的课件,还要注意使用的顺序和时机。
过去,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为了应付考试,为追求升学率,高分数造成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管的局面,导致教学方法刻板,学生负担过重,费时多效果差等诸多问题。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许多语文教师已开始利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如此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学最适合不过了。因为语文学科不仅自身具备语言、文学的知识系统,还广泛涉及数、理、化、史、地、政、生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语文教学目的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通过这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只凭单一的“黑板加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进步,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采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知学习内容,领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使之各方面的素质均衡发展。
目前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独生子女,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社会心理,职业意识,审美水平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怕苦怕累,盲目追求,自理能力差,缺乏同情心等,素质发展不全面。语文教学应在现代化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克服弱点,完善自我,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如在教学《人民解放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记叙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课文时,结合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的镜头片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其坚强勇敢的意志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忘我精神,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课文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感;在分析《“友邦惊诧”论》等一些讽刺性较强的议论文时,可制作一些诸如漫画等幻灯片,使学生便于理解与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二是设计制作。
教育理论,这里主要指当代的学习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以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从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历史考察,学习理论与之相随相伴,并促进了教育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学习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基础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
第二次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
第三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成熟阶段。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或四大属性。
科学性原则还包括设计制作的科学性。设计和制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构合理,操作便捷。不论是利用网络还是设计课件,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的,完成资源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就结构安排呈现方式提出最佳方案,最终完成制作。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包括教育技术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两方面。这里着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
所谓“教育技术的适用性”指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呈现方式。还要根据教育资源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这里着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所谓“适用性”主要指多媒体的选用和课件使用的时机设计等。
多媒体的选用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首先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这个例子就不够合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之初,先播放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虽然歌词是苏轼的,但曲调未必就一定符合这首词的内涵,而且从流行歌曲入手教学,也势必影响学生对苏词的感受。尽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场面也比较热闹,但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从内容上来说,违反了适用性原则。第二是形式的选择。图片、影像等直观性较强的媒体,一般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也就是不用不足以帮助学生或想象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直观化;而音乐等媒体使用,也不仅仅是用以“凑热闹”、“活跃气氛”,它们在培养感受力、想象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听音乐作文或听声音联想等。
课件使用的时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目的明确、设计思路严密、承载信息量大、制作精良的课件,很可能会因教师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的不同,使教学效果产生差异。例如《祝福》小说的教学,如果在学生未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先播放集成课件中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以看电影代替了学生阅读原著,那么,学生再读原著的时候,由于形象先入为主的原因,头脑中出现的是影片中演员塑造的形象,而再也无法从小说的语言描写中产生了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这种效果削弱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功能,弊大于利。如果将电影的放映放在小说文本阅读理解之后,请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影片改编的艺术性与不足,然后讨论,无疑就有了鉴赏的性质,不仅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了较为理想的课件,还要注意使用的顺序和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