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作文的教与学既要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抓手,又要现实地服务于高考。两者有机融通,不可偏废,而能够兼顾两者的途径,就是“实际写作”。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作本质上就是表达需求”的理念。
2016年: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017年: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異。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人生的哲理。
2018年: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9年: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20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回归写作本质,每一次的作文题目力求“生活里头有”,让学生有话说,有情诉,有感发。比如“长大”“惊喜”“陌生人”“身边的传统文化”“对美颜的看法”等,这些文题无不来自生活,学生很容易找到切入口表达自我。笔者会从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精选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定期汇集成刊。
二、把握写作契机,设计作文训练
“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此时,训练契机便来了,而把握这一契机并设计作文训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有一次,学生军训会操比赛得了全年级倒数第一。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一向好动的学生们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掉下泪来,他们的内心在翻滚,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对不起教官”的心理瞬间占据了他们的心房。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题为“对不起,教官”的命题作文。作文收上来,效果甚佳。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比赛结束了,教官带我们上车时,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有些发白,眼神也不像先前那样炯炯有神了。他坐在我的前面,死寂般的沉默。看着他一动不动的背影,我的眼圈湿湿的,鼻子酸酸的,我努力克制着自己。可是,他的背影一而再地在我的视线里模糊……”多么朴素的文字,多么真挚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写作训练的契机比比皆是,比如影视观赏、戏剧表演、学校运动会等。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心,捕捉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可见,训练性作文和“实际写作”是可以融通的。
三、引向真实世界,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组织过一次作文教学尝试。
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即将分别,同学之间难免产生离情别绪,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于是有了赠言,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笔者让学生自由写作,每人至少写一篇,最后结集成册,人手一本。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学生们自主讨论,群策群力,共同决策。于是,全班学生共同编著的《蒲公英,飞呀飞》面世了,成为学生们一份永久的纪念。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笔者认为,写作契机就像是作文训练的土壤,“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就如同在土壤里播下了种子,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教学生如何施肥。
总之,“实际写作”,无论是题目出得生活里有,还是抓住写作契机引向真实世界,其本质都是激发学生的表达需要。只要学生们被触动着、被感悟着,内心就会产生表达的需求,那么,真情实感的文字才能从笔下“流淌”出来,而面对高考的作文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可以说,“实际写作”架起了真实写作与应试写作之间的桥梁。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作本质上就是表达需求”的理念。
2016年: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017年: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異。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人生的哲理。
2018年: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9年: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20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回归写作本质,每一次的作文题目力求“生活里头有”,让学生有话说,有情诉,有感发。比如“长大”“惊喜”“陌生人”“身边的传统文化”“对美颜的看法”等,这些文题无不来自生活,学生很容易找到切入口表达自我。笔者会从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精选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定期汇集成刊。
二、把握写作契机,设计作文训练
“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此时,训练契机便来了,而把握这一契机并设计作文训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有一次,学生军训会操比赛得了全年级倒数第一。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一向好动的学生们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掉下泪来,他们的内心在翻滚,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对不起教官”的心理瞬间占据了他们的心房。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题为“对不起,教官”的命题作文。作文收上来,效果甚佳。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比赛结束了,教官带我们上车时,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有些发白,眼神也不像先前那样炯炯有神了。他坐在我的前面,死寂般的沉默。看着他一动不动的背影,我的眼圈湿湿的,鼻子酸酸的,我努力克制着自己。可是,他的背影一而再地在我的视线里模糊……”多么朴素的文字,多么真挚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写作训练的契机比比皆是,比如影视观赏、戏剧表演、学校运动会等。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心,捕捉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可见,训练性作文和“实际写作”是可以融通的。
三、引向真实世界,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组织过一次作文教学尝试。
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即将分别,同学之间难免产生离情别绪,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于是有了赠言,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笔者让学生自由写作,每人至少写一篇,最后结集成册,人手一本。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学生们自主讨论,群策群力,共同决策。于是,全班学生共同编著的《蒲公英,飞呀飞》面世了,成为学生们一份永久的纪念。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笔者认为,写作契机就像是作文训练的土壤,“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就如同在土壤里播下了种子,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教学生如何施肥。
总之,“实际写作”,无论是题目出得生活里有,还是抓住写作契机引向真实世界,其本质都是激发学生的表达需要。只要学生们被触动着、被感悟着,内心就会产生表达的需求,那么,真情实感的文字才能从笔下“流淌”出来,而面对高考的作文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可以说,“实际写作”架起了真实写作与应试写作之间的桥梁。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