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主要倚靠萧何、张良、韩信这“汉初三杰”。三杰之中,萧何所起的作用至为长远。韩信用于攻城拔寨,张良用于运筹帷幄,在天下大定之后,张良直接退隐,韩信被吕后处死,两人不当位而不妨碍天下大治。唯独萧何,在什么时期都不可或缺。他为刘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帮助刘邦用最快的时间跃下马鞍,实现“马下治天下”的政治转身。这种深刻的影响力,不只表露在萧规曹随上,更体现在西汉的兴隆文治里。萧何的贡献,至少通贯了整个西汉。
萧何缘何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为当时的刘汉政府度身定做了一套如此完善的政治制度?原来,萧何在刘邦入关之时,就马上制止了刘邦对黄金美女的贪念,并在第一时间派遣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典籍档案一一进行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这些典籍,成了日后萧何制定政策方针的重要凭据。
可是问题在于,其时战事频繁,萧何及其助手还要负责更为重要的后勤工作,他们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典籍整理完毕,并据此出台了那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萧何这个并不寻常的功绩,长期以来为后人疏于思考。
一直到了宋代,终于有人指出个中玄机。大儒郑樵说:当时的典籍,是图和书兼备的,萧何他们读的不仅有书,还有图,那些图让他们对前代政典有了个一目了然的认识;然而到了后世,只重视书,而忽略了图。西汉文献大家刘向、刘歆在著《七略》的时候,只收书而不录图。班固在《七略》基础上写《汉书·艺文志》,那也是中国文献史上的重磅作品,但同样也只叙书而不及图。
后人因袭刘、班的做法,图就更加没有位置了。现在,我们说“图书”,其实大多数都指书,而没有图。
魏晋时期的张华,著有《博物志》,其人非常博学多闻,晋武帝问及汉代的宫室制度,他对答如流,并且用图画清晰地画出来。盛唐时期的武甄,博通《春秋》,能将《春秋》里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毫不含糊地说出来。要做到这样,仅靠熟读文字是不够的。这也说明了,尽管在汉代已经重书不重图,但还是有人懂得藏图读图这一业已幽微的读书古法。
先秦时尽管没有纸,但人们在阅读时却是“左图右书”,图和书各自单行,不合为一体,但互相紧密配合,作用同等重要。然而我们今天的书,纯然读图的,功用多在娱乐;讲求“图文并茂”的,图只起辅助作用;甚至更多的书连图都没有,理由是避免图画充塞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图的作用绝对不是书能够完全替代的,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方面的书籍,都一样需要图,而且与书同等重要。
萧何缘何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为当时的刘汉政府度身定做了一套如此完善的政治制度?原来,萧何在刘邦入关之时,就马上制止了刘邦对黄金美女的贪念,并在第一时间派遣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典籍档案一一进行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这些典籍,成了日后萧何制定政策方针的重要凭据。
可是问题在于,其时战事频繁,萧何及其助手还要负责更为重要的后勤工作,他们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典籍整理完毕,并据此出台了那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萧何这个并不寻常的功绩,长期以来为后人疏于思考。
一直到了宋代,终于有人指出个中玄机。大儒郑樵说:当时的典籍,是图和书兼备的,萧何他们读的不仅有书,还有图,那些图让他们对前代政典有了个一目了然的认识;然而到了后世,只重视书,而忽略了图。西汉文献大家刘向、刘歆在著《七略》的时候,只收书而不录图。班固在《七略》基础上写《汉书·艺文志》,那也是中国文献史上的重磅作品,但同样也只叙书而不及图。
后人因袭刘、班的做法,图就更加没有位置了。现在,我们说“图书”,其实大多数都指书,而没有图。
魏晋时期的张华,著有《博物志》,其人非常博学多闻,晋武帝问及汉代的宫室制度,他对答如流,并且用图画清晰地画出来。盛唐时期的武甄,博通《春秋》,能将《春秋》里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毫不含糊地说出来。要做到这样,仅靠熟读文字是不够的。这也说明了,尽管在汉代已经重书不重图,但还是有人懂得藏图读图这一业已幽微的读书古法。
先秦时尽管没有纸,但人们在阅读时却是“左图右书”,图和书各自单行,不合为一体,但互相紧密配合,作用同等重要。然而我们今天的书,纯然读图的,功用多在娱乐;讲求“图文并茂”的,图只起辅助作用;甚至更多的书连图都没有,理由是避免图画充塞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图的作用绝对不是书能够完全替代的,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方面的书籍,都一样需要图,而且与书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