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社会才能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
初中科学的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初中科学中的创造教育不是去开拓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科学家前辈们的实践活动过程,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这就是创造性教育,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使学习易引起错觉的事例,欲答不知其理的想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用诸如“佯谬”现象、奇趣的实验演示、科技小史话、实物模型、图表、动画等来制造悬念,配上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景.
` 例如在学习“重力”时给学生读一则“宇航员日记”:在航天飞机上生活是很不容易的,洗澡时洒在身上的水不流走,必须要用毛巾一遍又一遍地擦干.睡觉的时间到了,我和另外两名宇航员合睡那张双人床.他们一个睡上铺,一个睡下铺.我呢?说来你不相信,睡在上铺板的反面,与睡在上铺的宇航员背靠背,与睡下铺的宇航员面对面,不会往下掉,床板形同虚设.还有一张“立式床”,其实是大立柜,人可以站在里面睡觉,站着睡与躺着睡没有差别.学生在听时兴趣盎然,并且联想丰富.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地球上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学生经过变换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后顿然醒悟.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维,问:要是一旦失去重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呢?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大胆猜想,积极发言,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巧设质疑,培养创新
“学始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挖掘科学知识的思维价值,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并设计成质疑问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并根据学生实际,控制质疑问题难度,逐渐增加梯度.
质疑时,应以原理型为主,即学生在掌握某种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电学知识之后,我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有一只供电电压为6伏,正负极已模糊不清的蓄电池,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辨别出该电池的正负极.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激烈讨论,集思广益,设计出了如下5种实验方案:1、根据电流表的指针偏向来辨别;2、根据电压表的指针偏向来辨别;3、用电解水的实验来辨别;4、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来辨别;5、用标有电池正负极的玩具电动机来辨别.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将从单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跳跃到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培育思维的独创性,即从常规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三、创造条件,激励创新
倡导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就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小论文.围绕中学教学,我们可以研究的课题俯拾皆是.鼓励学生去做研究,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最大的收获不是取得成果和获奖,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维,主动地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使学生总是“想”在自己讲解的前面,若师生有分歧,则鼓励学生试着推翻教师(包括课本)的结论.这并不妨碍学生学得正确的知识,恰恰相反,正因为尝到了“它”打不倒的滋味,学生才会更加意识和体会到“它”的根之深.更重要的是,这种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
四、拓展思路,进行创新
例如,现代物理的研究,对物质的结构已相当深入,已知道了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有自己的结构,外层是电子,内核有质子和中子.那么唱一下反调,有没有反电子,反质子,反物质呢?问题似乎有点荒唐,至少是不可思议.但答案出乎意料,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得森果然发现了反电子.而且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反质子,反物质的存在也得到了证实.
在物质鉴定的教学中,如水的组成,习惯思路总是将其分解,然后再检验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其实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对立思考的策略,让学生尝试去设立对立面,原来用分解的方法,那现在不妨用化合的方法,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只要证明氢气、氧气混合爆炸,生成的是水,不也一样可以检验水的组成吗?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因而在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改变自身思路和缺陷,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出标新立异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所有这些对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科学的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初中科学中的创造教育不是去开拓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科学家前辈们的实践活动过程,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这就是创造性教育,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使学习易引起错觉的事例,欲答不知其理的想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用诸如“佯谬”现象、奇趣的实验演示、科技小史话、实物模型、图表、动画等来制造悬念,配上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景.
` 例如在学习“重力”时给学生读一则“宇航员日记”:在航天飞机上生活是很不容易的,洗澡时洒在身上的水不流走,必须要用毛巾一遍又一遍地擦干.睡觉的时间到了,我和另外两名宇航员合睡那张双人床.他们一个睡上铺,一个睡下铺.我呢?说来你不相信,睡在上铺板的反面,与睡在上铺的宇航员背靠背,与睡下铺的宇航员面对面,不会往下掉,床板形同虚设.还有一张“立式床”,其实是大立柜,人可以站在里面睡觉,站着睡与躺着睡没有差别.学生在听时兴趣盎然,并且联想丰富.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地球上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学生经过变换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后顿然醒悟.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维,问:要是一旦失去重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呢?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大胆猜想,积极发言,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巧设质疑,培养创新
“学始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挖掘科学知识的思维价值,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并设计成质疑问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并根据学生实际,控制质疑问题难度,逐渐增加梯度.
质疑时,应以原理型为主,即学生在掌握某种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电学知识之后,我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有一只供电电压为6伏,正负极已模糊不清的蓄电池,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辨别出该电池的正负极.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激烈讨论,集思广益,设计出了如下5种实验方案:1、根据电流表的指针偏向来辨别;2、根据电压表的指针偏向来辨别;3、用电解水的实验来辨别;4、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来辨别;5、用标有电池正负极的玩具电动机来辨别.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将从单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跳跃到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培育思维的独创性,即从常规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三、创造条件,激励创新
倡导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就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小论文.围绕中学教学,我们可以研究的课题俯拾皆是.鼓励学生去做研究,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最大的收获不是取得成果和获奖,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维,主动地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使学生总是“想”在自己讲解的前面,若师生有分歧,则鼓励学生试着推翻教师(包括课本)的结论.这并不妨碍学生学得正确的知识,恰恰相反,正因为尝到了“它”打不倒的滋味,学生才会更加意识和体会到“它”的根之深.更重要的是,这种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
四、拓展思路,进行创新
例如,现代物理的研究,对物质的结构已相当深入,已知道了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有自己的结构,外层是电子,内核有质子和中子.那么唱一下反调,有没有反电子,反质子,反物质呢?问题似乎有点荒唐,至少是不可思议.但答案出乎意料,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得森果然发现了反电子.而且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反质子,反物质的存在也得到了证实.
在物质鉴定的教学中,如水的组成,习惯思路总是将其分解,然后再检验生成的氢气和氧气.其实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对立思考的策略,让学生尝试去设立对立面,原来用分解的方法,那现在不妨用化合的方法,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只要证明氢气、氧气混合爆炸,生成的是水,不也一样可以检验水的组成吗?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因而在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改变自身思路和缺陷,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出标新立异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所有这些对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