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透视及引导教育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转型期,在高校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当中,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合格人才出发,深入分析,关心、关爱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特殊群体 心理问题 透视 引导教育
  [作者简介]张颖(1973- ),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心理科学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084-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时期正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当从其素质全面提高,培养合格人才出发,密切关注各个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对影响每个群体发展的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成才。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区域间、行业间存在的不平衡,个体出生及其成长的地域、经济、文化环境不同,大学生个体在个性、人格、心理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大学生个性化表现日益突出,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不同特征的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是在某一大的系统(大群体)中呈现出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称。特殊群体不是指按照一定组织结构形成的单位成员的总称,如高校在校生中的一个教学系、教学班的学生全体成员不是特殊群体,某个学术团体也不是特殊群体。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在思维方式、社会认知、心理需求、个性表现、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称。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如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异常消费群体、独生子女群体、上网群体、女生群体、学生干部群体等,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鲜明的个性,尤其呈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矛盾冲突应当引起关注。
  二、对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透视
  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的大学生,从总体来看,大多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维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特殊群体,在当前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社会思潮激荡、社会价值多元变化之期,一些特殊群体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与矛盾冲突。
  1.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当前,为了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境,国家和高校已经实施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通过设立国家奖助学金、开办助学贷款、减免学杂费、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多种措施对他们展开资助,但是经济困难对于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物质需求方面,许多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和心理异常。(1)逃避、消极心理。面对社会上时尚消费的流行,看到周围有的同学阔绰的消费,有的贫困生感到自己寒酸。他们在公共场合不敢展示自己,不愿与他人交往,对周围事物反应冷淡,远离集体,精神需求上自我压抑;也有的贫困生看到国家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的承诺,即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将解决自身经济困难完全寄托于学校资助和社会救助,甚至故意夸大、编造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2)刻意追求心理。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物质条件不如他人,千万不能在其他方面让人瞧不起,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刻意追求,争强好胜,或表现为取得“成功”后的精神亢奋,或表现为“失败”后的心理失衡,往往引起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和焦虑不安。
  2.异常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一方面是社会上日益高涨的时尚消费的折射,但其异常的物质消费则透视出了他们在心理、情绪上的异常变化。(1)自我评价标准的变化。许多同学通过吸烟、美化服饰、使用高档消费品(如手机)等时尚消费来表现自己物质条件的优越,希望以此引起同学们的注目,成为学生中的焦点和中心。其实质是忽略了社会文化、精神内涵在个人社会价值评价中的主导作用,错误地将自身物质上的优越,作为了体现个人社会形象的尺度。(2)寻求精神超脱的心理变化。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既要面临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自己学业,又要处理各种关系,参与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问题,常常出现心理上疲惫、焦虑和压力,而通过吸烟、喝酒、食物、穿着等物质消费,就成为许多大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寻求精神超脱、进行人际间感情交流的实现方式。
  3.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大多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较强的个性品质,但他们生活的环境与社会阅历也决定了他们缺乏艰苦条件的磨炼和人生体验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活中较为明显的情绪激荡和心理冲突。(1)环境变化中的心理冲突。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亲人呵护的“独立环境”,投入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中,生活中一切都需要自己筹划和解决,尤其是要面对人际交流与沟通。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独立”环境中形成的固有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他们在进入大学后的较长时间内不善于与朋友交流,对周围的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呈现漠然视之的心理态势;有的甚至存在较为突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容不得异己观点和言论。这种交往方式影响了他们与周围环境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呈现出环境变化后的应急心理矛盾和冲突。(2)自我判断和抉择的心理困惑。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和气氛相对宽松,但随之而来的是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尤以在大学成才、交友、未来求学与择业,以及经济、人格独立等人生定位问题的思考与抉择最为迫切,成为引起他们对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追求产生迷惘、心理困惑的重要因素。
  4.异性交友群体。青年大学生的异性交往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是受到自身年龄、人生阅历、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1)交往的盲目性。许多大学生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社会认知还处于稚嫩阶段,他们与异性朋友的交往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今后的生活目标、婚恋观念、伦理道德缺乏理性、正确的认识与追求。有的动机不纯,视交友为儿戏,玩弄异性,填补精神空虚。(2)个性发展的变异性。许多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偏离传统的生活方式,崇尚和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在恋爱中不考虑时间和场合,举止失范。有的以两个人为活动中心,远离大学集体生活,很少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常常沉溺于两人的感情纠葛,往往导致个体心理上的异常和精神上的伤害。
  5.上网群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提供现代交流方式的同时,也给正在处于身心发育重要时期的青年学生带来较大的影响,使上网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人格、思维、情绪等方面发生着重要的变化。(1)“网络成瘾症”引起的变化。网络中逼真、生动、刺激的互动场面和虚拟氛围对大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很容易使他们患上“网络成瘾症”,表现为沉溺于互动游戏或聊天中不能自拔,并随着上网时间的延长,兴趣增强,出现上网欲望自我失控、心理闭索,有时形成攻击性的扭曲人格,常引起欺骗、偷盗、施暴等道德失范行为。(2)造成思维、人格的变化。网络具有高度图像化的特征,它营造了“平面”“直观”的网络环境,使正处于思维急剧发展变化时期的大学生形成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习惯,弱化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形成思维方式上的畸形发展。
  6.女生群体。当代女大学生虽然被冠以现代女性的称呼,但是由于过去封建落后思想、文化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对人的影响不是随着先进制度的确立而消亡的,它将对人们长期产生着影响。因此,在许多女大学生的头脑深处,还存在依附、从属地位的认识,这常常流露在生活、学习中。(1)弱势意识的流露。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女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较强的怯懦、依赖心理,常表现出将自己放在男性配角的位置,或不敢于承担主要责任,或不主动参与各种竞争,事事得过且过,不求甚好,这些都不利于女生潜能、优势的充分开发和利用。(2)享乐心理的流露。部分女大学生往往将上了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进入大学后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产生了较强的放松、享乐心理,她们以吃穿、看言情小说、娱乐等方式来打发大学时光。
  三、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受到其成长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有个体的因素,有成长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学生个体在心理品质的形成上存在复杂性。但是大学生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且正处于思维、个性人格、社会认知、心理需求等急剧变化时期和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应有针对性地对其施加有益的疏导和影响。
  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表现出的比较典型、突出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虽然相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只是局部的、个别层次的矛盾反映,但是这种负面作用会影响和涉及整个大学生群体,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密切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掌握其心理及情绪动态。要从掌握特殊群体的基本状况出发,对于大学生中具有异常、特殊表现的个体,要高度重视、细致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入学前的表现,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密切关注他们日常的行为变化。要建立档案,分类管理,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与引导教育工作掌握好第一手资料。
  2.健全学校工作机制,发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校要设立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机构,开展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工作,保证工作的上下联动、信息沟通;应制订学生帮扶计划,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阶段性措施;要实行工作的分类、分组,把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辅导员身上;辅导员要通过与学生经常互相交流、沟通,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生活,体察他们的心理需求,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和困惑。
  3.加强与特殊群体学生家庭的联系,实现引导、教育的协调互动。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学生引导教育的关键作用,以与学生所在家庭建立起密切、便捷联系为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应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情绪倾向,要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取得家庭对学校学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4.应通过心理干预手段,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团体咨询、个体心理咨询,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正常的心理体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心理矫正措施,促进他们的心理朝健康的方向转化。
  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社会适应与发展能力。应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增进他们的心理、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完善。应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明.新时期大学新生焦虑心理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韩强,宋洪峰,张宝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
  [3]黄春梅,刘晶.新疆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4]胡姗姗,朱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2).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在任党政官员到高校兼职现象日趋普遍。特别是有些党政官员到知名高校兼任院长等职务,还在多所高校兼任教授或博士生导师。为此,一些地方的大小党政官员,也上行下效纷
以冷蒿为建群种的退化羊草草原变型封育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趋势,12年的研究结果如下:以冷蒿为建群种的退化羊草草原变型尽管单位面积上的物种丰富度较低,但由于原有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不良行为表现,并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网络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 行为表现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周艳荣(1965-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等教学及研究工作。(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
用DV-Xα法计算了系列笑话合物分子(Co3(CO)9(μ3-PR),R分别为Li,H,OH和F,计算结果表明,族合物分子轨道大体可分为四个占据轨道能级组,随着三桥合磷原子所带R接受电子能力的增大,整体分子能级谱呈规律性降低,Co-CO特征
2010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今年,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招生计划总数为480名,招生计划单列,面向全市范围自主招生。
名师速写  法国作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1996年,冯璐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就把一个信息技术课题实验班交给她。同年级6个班中,只有这个班在进行实验,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冯璐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没有资料可借鉴,没有前辈可请教,她陷入了苦闷与压力之中,但是她很快从这种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冯璐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和生
运用以惠更斯-菲涅尔原理为基础提出来的取样理论,来计算厄米-高斯光束TEM11,TEM12,TEM2和TEM22通过可由ABCD转换矩阵描述的光扩仪系统传播的衍射图案。
教学需要有预设,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教学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课堂生成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预设要促使生成,并给意外生成留有空间。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生成和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
[摘要]当前软件技术飞速发展,软件版本快速更新,而计算机架构和软件基础理论变化缓慢。文章阐述了这种老理论、新技术共存的情况,对以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从兼顾社会需求与人才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教学上的应对机制,以促进新形势下理论与技术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专业人才 教学机制  [作者简介]王秉政(1978- ),男,河南濮阳人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要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作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发挥积极的群体意识,通过各种有效训练策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刺激,有效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申志娟(1977-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