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恰恰因为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应用题教学陷入困境。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数理逻辑思维;趣味性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恰恰因为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应用题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重要课题。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题目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对题目结构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二、设计开放型的应用题
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思维的深层发展,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型的应用题。所谓开放型的应用题,就是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不是出示一道完整的“条件一问题”应用题,而是抽取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如: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某养殖场养鸡和鸭,其中养鸭2500只,……25,求鸡有多少只?(在横线上补充条件,并解答)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解答的应用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就会促使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三、问题来源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
问题来源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特征,激发他們自觉地分析数量间的相依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是检验应用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如给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让学生在编的过程中,更熟练的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同时也能指导学生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时,注意学生自编的应用题要符合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要符合逻辑要求,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编写出的应用题要同日常生活实际相符。另外,在指导学生编写应用题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等。
五、抓住关键步骤,教会学生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明确目的要求,它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很多学生一看到文字较多的题目就会产生畏惧情绪,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抓住关键的语句,简缩问题。审题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的核心,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述的方式来反映的,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分析题目,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通过使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教师应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运用条件或问题变换的对比练习,运算方法互逆的对比练习。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复述题意这一环,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通过复述得以反映。而通过复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六、提供问题解决的时间和空间
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是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密不可分的。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准备—实施—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教师要完全摒弃滔滔不绝地讲,而要把精力用于启发、诱导、设计阶梯性问题上,使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得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整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积极做到自主参与、合作探索。
总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在此,就自己的认识总结为以上几个方面,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数理逻辑思维;趣味性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恰恰因为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应用题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重要课题。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题目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对题目结构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二、设计开放型的应用题
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思维的深层发展,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型的应用题。所谓开放型的应用题,就是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不是出示一道完整的“条件一问题”应用题,而是抽取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如: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某养殖场养鸡和鸭,其中养鸭2500只,……25,求鸡有多少只?(在横线上补充条件,并解答)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解答的应用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就会促使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三、问题来源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
问题来源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特征,激发他們自觉地分析数量间的相依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是检验应用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如给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让学生在编的过程中,更熟练的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同时也能指导学生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时,注意学生自编的应用题要符合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要符合逻辑要求,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编写出的应用题要同日常生活实际相符。另外,在指导学生编写应用题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等。
五、抓住关键步骤,教会学生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明确目的要求,它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很多学生一看到文字较多的题目就会产生畏惧情绪,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抓住关键的语句,简缩问题。审题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的核心,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述的方式来反映的,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分析题目,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通过使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教师应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运用条件或问题变换的对比练习,运算方法互逆的对比练习。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复述题意这一环,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通过复述得以反映。而通过复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六、提供问题解决的时间和空间
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是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密不可分的。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准备—实施—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教师要完全摒弃滔滔不绝地讲,而要把精力用于启发、诱导、设计阶梯性问题上,使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得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整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积极做到自主参与、合作探索。
总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在此,就自己的认识总结为以上几个方面,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