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723年到1725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大陆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3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3个住着神仙的岛屿,即传说中的蓬岛瑶台,当年秦始皇派人求取仙药的地方。
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湖分布着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一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渴望权力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
“九州清晏”是康熙在世时圆明园的中心地带,康熙题词的“圆明园”匾就挂在正中的“圆明园”殿内。对于圆明园的政治意义,雍正的表达是这样的:“圆”就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明”就是用儒家思想统治整个帝国。
居住区的南边是办公区,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他向整个帝国发号施令。这儿既是圆明园也是整个帝国的心脏。圆明园中最显赫的建筑就是“正大光明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曾在这里处理政务和举行大典,它的政治功能类似紫禁城最大的建筑“太和殿”。
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政治象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庞大而封闭的皇宫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开阔。这里的宫殿规模小巧,外观朴素,与周围的山水十分协调。
皇家大院
在大清宫廷的“如意馆”,经常有来自欧洲的洋画家出入,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郎世宁的早期作品《平安春信图》绘制于雍正时期,表现的是正在圆明园中休闲的雍正和弘历。在宫廷画家为雍正绘制的很多画像中,满人出身的皇帝经常身穿汉族文人的传统服装在仙境般的圆明园里徜徉,雍正将自己想象成那些超凡脱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
皇帝身穿文人服装还有另外一层截然不同的用意,这层用意应该更为直接、更为真实。大清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驾驭庞大的帝国,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而文人就是汉文化的象征。
自秦始皇以来,中国曾经有过数百个帝王,但其中文化素养最高者,反而是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室家族。皇家的文化素养来自于严格的教育。
每天清晨5点钟,天还没有亮,皇子们就得去圆明园的皇家书院。书院的老师都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首先要学的是满文——皇家的母语。其后是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帝国北疆的安定,与他们沟通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汉学,那是皇家统治中国的根本。史书记载,皇家的子孙们从6岁开始学习,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一年之内只有5天假期。
下午是军事训练时间。祖先以武力征服了中国,皇家的子孙们必须是战场上的勇士。在欧洲,火枪已经十分盛行,但大清的帝王们仍然相信:弓箭和腰刀才是武力之本。皇家练武场建在圆明园的一处开阔之地,它蕴涵着天下归于一统的含义。
晚上,当整个帝国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圆明园中的雍正却仍然在工作。根据法律,三品以上的1000多名高级官员都可直接给皇帝写密折,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雍正和他的高级官员们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皇帝必须在每个奏折上都写下自己的意见。史料记载,一年当中,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会休息。13年的时间里,雍正批阅过的奏折多达40000多件,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中国历史上,像雍正一般勤奋的皇帝,十分罕见。18世纪初期的中国,就是这样靠一个人的意志在运转。
作为一代勤勉之君,圆明园中的雍正上朝理政绝无懈怠。圆明园距北京城有20多公里,为了能够在日出前赶到园中的正大光明殿,北京城里的文武百官就得半夜起床。每天的上朝无异于对朝臣们身心的摧残。为了避免舟车劳顿,许多官员都开始在圆明园周围购置住宅,海淀镇就这样逐渐成形了。
精神家园
雍正以勤勉而出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刻薄与无情。康熙监禁了谋反的儿子,雍正又将自己的兄弟永远地关了起来。对于皇室来说,骨肉相残像魔咒一样不可避免。在雍正的心目中,圆明园本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地方。然而,真实的生活距离皇帝的理想很遥远。可以推测,美丽的圆明园曾经见证了大清皇室无数次的“血雨”与“腥风”。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之俱来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而圆明园,是雍正惟一的精神家园。“如意馆”的画师们为雍正绘制了大量以圆明园为背景的人物画。从这些绘画来看,雍正对于圆明园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在这个完全隐秘的私人空间,皇帝很像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他穿戴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色人等,在圆明园中快乐地嬉戏。史料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很少离开圆明园。
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一个皇帝的一天
雍正去世之后,弘历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大清的第五代皇帝——乾隆。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也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与疲惫而压抑的雍正相比,乾隆性格从容,极其自信。皇家密档记载了乾隆在圆明园中一天的生活。天亮前一个多小时,乾隆已经起床了。简单地用过早膳之后,乾隆就来到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这时天刚放亮。处理大小政事和会见帝国的高级官员几乎需要整整一个上午。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史书记载,在统治中国的60年间,他的诗歌竟然达到了42000首之多。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有自己的目的。在他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学习之后,乾隆要做的就是视察皇家画院。乾隆对大兴土木的圆明园极其关注,以学者自居的皇帝经常亲自参与设计。
晚上,皇帝会选择和一位妃子共度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密档的一部分。为了大清帝国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
东方博物馆
从乾隆即位开始,新一轮的圆明园扩建持续了9年。工程刚刚结束,乾隆就带着他最宠爱的大臣为园中的每一处景观写诗命名。这座旷世园林极大地刺激了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他在随后寄往欧洲的信件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印象——“中国皇帝的离宫,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似的东西。因此,也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令人难以置信,我惟有钦佩他们的天才。我不得不承认,和他们比较,我们又单调,又缺乏生气。”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乾隆的自负在日益膨胀,圆明园也越来越豪华。从《圆明园四十景图》来看,乾隆时期扩建的“方壸胜境”最为辉煌壮观。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金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清宫史料描述,每当薄雾在水面上升起的时候,“方壸胜境”如梦如幻,宛如仙境。这组宫殿的设计来自于古代的神话,乾隆将传说中东海的龙宫移植到了圆明园。
“鸿慈永”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为了感激祖先的恩赐,乾隆修建了这座皇家祖祠来纪念康熙和雍正。
18世纪中期,大清帝国拥有空前的财富,史无前例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王致诚在信中写道:“大清皇帝的离宫中充满了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的各种珍宝……”
王致诚的信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皇室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皇室和贵族以拥有中国的东西而自豪,“中国式”成了时尚的标志。
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湖分布着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一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渴望权力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
“九州清晏”是康熙在世时圆明园的中心地带,康熙题词的“圆明园”匾就挂在正中的“圆明园”殿内。对于圆明园的政治意义,雍正的表达是这样的:“圆”就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明”就是用儒家思想统治整个帝国。
居住区的南边是办公区,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他向整个帝国发号施令。这儿既是圆明园也是整个帝国的心脏。圆明园中最显赫的建筑就是“正大光明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曾在这里处理政务和举行大典,它的政治功能类似紫禁城最大的建筑“太和殿”。
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政治象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庞大而封闭的皇宫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开阔。这里的宫殿规模小巧,外观朴素,与周围的山水十分协调。
皇家大院
在大清宫廷的“如意馆”,经常有来自欧洲的洋画家出入,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郎世宁的早期作品《平安春信图》绘制于雍正时期,表现的是正在圆明园中休闲的雍正和弘历。在宫廷画家为雍正绘制的很多画像中,满人出身的皇帝经常身穿汉族文人的传统服装在仙境般的圆明园里徜徉,雍正将自己想象成那些超凡脱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
皇帝身穿文人服装还有另外一层截然不同的用意,这层用意应该更为直接、更为真实。大清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驾驭庞大的帝国,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而文人就是汉文化的象征。
自秦始皇以来,中国曾经有过数百个帝王,但其中文化素养最高者,反而是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室家族。皇家的文化素养来自于严格的教育。
每天清晨5点钟,天还没有亮,皇子们就得去圆明园的皇家书院。书院的老师都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首先要学的是满文——皇家的母语。其后是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帝国北疆的安定,与他们沟通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汉学,那是皇家统治中国的根本。史书记载,皇家的子孙们从6岁开始学习,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一年之内只有5天假期。
下午是军事训练时间。祖先以武力征服了中国,皇家的子孙们必须是战场上的勇士。在欧洲,火枪已经十分盛行,但大清的帝王们仍然相信:弓箭和腰刀才是武力之本。皇家练武场建在圆明园的一处开阔之地,它蕴涵着天下归于一统的含义。
晚上,当整个帝国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圆明园中的雍正却仍然在工作。根据法律,三品以上的1000多名高级官员都可直接给皇帝写密折,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雍正和他的高级官员们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皇帝必须在每个奏折上都写下自己的意见。史料记载,一年当中,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会休息。13年的时间里,雍正批阅过的奏折多达40000多件,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中国历史上,像雍正一般勤奋的皇帝,十分罕见。18世纪初期的中国,就是这样靠一个人的意志在运转。
作为一代勤勉之君,圆明园中的雍正上朝理政绝无懈怠。圆明园距北京城有20多公里,为了能够在日出前赶到园中的正大光明殿,北京城里的文武百官就得半夜起床。每天的上朝无异于对朝臣们身心的摧残。为了避免舟车劳顿,许多官员都开始在圆明园周围购置住宅,海淀镇就这样逐渐成形了。
精神家园
雍正以勤勉而出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刻薄与无情。康熙监禁了谋反的儿子,雍正又将自己的兄弟永远地关了起来。对于皇室来说,骨肉相残像魔咒一样不可避免。在雍正的心目中,圆明园本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地方。然而,真实的生活距离皇帝的理想很遥远。可以推测,美丽的圆明园曾经见证了大清皇室无数次的“血雨”与“腥风”。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之俱来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而圆明园,是雍正惟一的精神家园。“如意馆”的画师们为雍正绘制了大量以圆明园为背景的人物画。从这些绘画来看,雍正对于圆明园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在这个完全隐秘的私人空间,皇帝很像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他穿戴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色人等,在圆明园中快乐地嬉戏。史料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很少离开圆明园。
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一个皇帝的一天
雍正去世之后,弘历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大清的第五代皇帝——乾隆。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也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与疲惫而压抑的雍正相比,乾隆性格从容,极其自信。皇家密档记载了乾隆在圆明园中一天的生活。天亮前一个多小时,乾隆已经起床了。简单地用过早膳之后,乾隆就来到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这时天刚放亮。处理大小政事和会见帝国的高级官员几乎需要整整一个上午。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史书记载,在统治中国的60年间,他的诗歌竟然达到了42000首之多。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有自己的目的。在他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学习之后,乾隆要做的就是视察皇家画院。乾隆对大兴土木的圆明园极其关注,以学者自居的皇帝经常亲自参与设计。
晚上,皇帝会选择和一位妃子共度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密档的一部分。为了大清帝国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
东方博物馆
从乾隆即位开始,新一轮的圆明园扩建持续了9年。工程刚刚结束,乾隆就带着他最宠爱的大臣为园中的每一处景观写诗命名。这座旷世园林极大地刺激了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他在随后寄往欧洲的信件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印象——“中国皇帝的离宫,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似的东西。因此,也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令人难以置信,我惟有钦佩他们的天才。我不得不承认,和他们比较,我们又单调,又缺乏生气。”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乾隆的自负在日益膨胀,圆明园也越来越豪华。从《圆明园四十景图》来看,乾隆时期扩建的“方壸胜境”最为辉煌壮观。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金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清宫史料描述,每当薄雾在水面上升起的时候,“方壸胜境”如梦如幻,宛如仙境。这组宫殿的设计来自于古代的神话,乾隆将传说中东海的龙宫移植到了圆明园。
“鸿慈永”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为了感激祖先的恩赐,乾隆修建了这座皇家祖祠来纪念康熙和雍正。
18世纪中期,大清帝国拥有空前的财富,史无前例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王致诚在信中写道:“大清皇帝的离宫中充满了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的各种珍宝……”
王致诚的信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皇室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皇室和贵族以拥有中国的东西而自豪,“中国式”成了时尚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