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诗歌忠诚的信徒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诗人李瑛发表了第一首诗《播谷鸟的故事》,由此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如今,这位已经步入鲐背之年的诗人已经出版了60多种诗集,可依然笔耕不辍。在接受采访时,这位老诗人说:“我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思考,思考了一辈子诗,时刻警惕思维的惰性。”
  诗歌带来的苦难和安慰
  回顾写作生涯的起点,李瑛的思绪回到了中学时代。那时,正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人们生活在屈辱和悲愤之中。在唐山读中学的李瑛,心中有很多的疑惑和迷惘,于是就从图书馆借书来读,想从中找到对未来的答案。由此,他深入地阅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尝试写诗。可没想到,校方认为他思想太激进,把他开除了。他跑到天津,在那里准备考大学。幸运的是,李瑛第二年就顺利地考入北京大学。那时候的北大名师云集。李瑛说,那些德高望重的先生的教导,以及系统的文学阅读,让他的生命和诗歌写作一起得到了成长。
  1949年初,他大学毕业,跟随部队南下做军事报道,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其间,他写出了诗集《野战诗集》。没多久,抗美援朝开始,他被派去朝鲜战场采访。在冰天雪地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李瑛写出了诗集《战场上的节日》。回到祖国,他过上了渴望已久的稳定生活,却很快遭遇了政治上的阵阵风雨。因为诗歌的缘故,他三次被审查、下放。李瑛说:“在那个特殊年代,诗歌带给我的苦难远远超过带给我的欢乐。”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在被下放的日子里,积极去了解战士们的生活和思想。《静静的哨所》、《红花满山》等几部诗集都与这些经历相关。
  漫长的军旅生活,让李瑛能在细腻清新的诗风中融入金戈之声。他善于以鲜丽的形象寄托雄阔的情思﹐以柔婉的抒情凸显刚健的思想力量。因此,李瑛被 认为是当代军旅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此,李瑛说:“因为我写过大量军旅题材的诗歌,而且长期在部队工作,所以称我为‘军旅诗人’,那是很自然的。这 是个光荣的称谓。但进入新时期,我的写作视野拓宽了,很多的作品都与部队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若从我全部诗作的总量看,部队内容的诗只是占了大概三分之 一。”的确,除了军旅诗歌,他在新时期之后还写了大量的西部题材、国际题材作品,后期则转入对生命的沉思。
  从大地滋生的写作灵感
  李瑛很少在诗歌中表达个人的小痛苦、小感伤,而是试图融入广阔的社会内容。他于1977年发表的《一月的哀思》,表达了人民在周总理逝世后的悲痛心情。李瑛说:“在这首诗中,我把诗的抒情性质和政论的逻辑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形象的描绘和激情的抒发,纳入深远广阔的政治背景之中,试图用诗歌的 艺术力量来呈现时代风貌。”
  为了获得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切认知,李瑛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祖国的大地。李瑛说,他早年曾经系统地读过唐代的边塞诗,对边疆地区充满向往。1950年代,他第一次去新疆,看到了那片浩瀚无际的土地,内心有一种震惊之感。他那时除了感到边疆的辽阔苍凉之外,就是深觉人民生活的艰辛、大自然的雄奇严酷,并感受到了一种悲壮的原生之美。他想对那里的自然、历史、哲学、宗教和生命作更深入的思考,并尽可能写点什么。但“文革”浩劫,一过就是10年,他没有这样的机会,直到新时期,这一切才变得有可能。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陆续深入到西部地区的多个省份,作了大量采访笔记,先后写出了《戈壁海》《雅鲁藏布江上的霞光》、《祁连山寻梦》、《青海的地平线》、《贺兰山谷的回声》等大型组诗。其中,《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逆风飞行的鸟》等作品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我总觉得文艺界讨论的一些问题,好像是不该存在的问题。比如‘文艺要不要反映生活?’当然要反映生活,文学不反映生活,那还写什么呢?当前的诗歌,有些就是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李瑛说,“我始终执著于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置身于现实火热的生活和广袤的世界中,我总是心怀谦恭和敬畏,因为我知道我的作品都是来自于它们,是它们的馈赠。把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理解、生命的直觉,融进心灵之中,经过艺术的酿制,诗便会从血管里流出来,有温度、有气息、有个性、有痛感。”
  因为走得多了,有了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写的诗也就多了。李瑛谈到,对于一个严肃、认真的诗人来说,写得多或者写得少,和其作品的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写得少,不一定就写得好;写得多,也不见得都是坏的。如果写得多,质量又好,那是最好的了。就他个人来说,因为看到了太多值得抒写的人和事,所以内心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但在艺术处理上会严格要求自己。
  从诗歌中寻找精神力量
  “诗歌可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它的力量甚至是无限的。”李瑛举例说,“二战”中的莫斯科保卫战,法西斯军队包围了莫斯科,城里缺乏粮食、药品、弹药,但莫斯科人在那里坚守,拉死尸的汽车呼啸着穿过大街。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莫斯科人说,即便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还有诗歌,还有普希金。
  李瑛谈到,诗人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诗歌写作来陶冶人的情操,引人向上。因此,诗人必须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中,去感受和表现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追求。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诗人要自觉坚持高贵的诗歌理想、诗歌精神,恪守诗歌的神圣品格,使自己的诗歌写作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诗人必须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是一个沉湎于心灵探索、甘心在孤独中安身立命的人。”李瑛说,当下的诗人不要浮躁,应该沉下心来写作,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他同时认为,诗歌创作本来就应该多样化。在老中青诗人之间,在诗人彼此之间,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是非常正常的,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加强沟通,使不同认识、见解,不同风格的诗作都得到尊重。
  谈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写作,李瑛说:“年纪大了,就是读读书,然后写点东西。在写作中,尽量跳出‘自我’,通过想象去打破自己直接经验的局限,着眼于追求超功利的境界,追求深刻的哲思、自由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情与景相汇、意与境相融的审美效果。”创作了70多年诗歌,他依然在不止地探索,这让人想起诗人在诗作《我的诗》中的句子:“对诗,我苦苦地追求/已整整一生/从心灵深处、生活深处、词语深处。”可以说,写诗是他生命的呼吸,他是诗歌忠诚的信徒。
其他文献
哀 歌  每次偶然看到野樱桃小姐我都想:  她太快乐了……她们深夜为什么那么快乐  她们创造的快乐伤害了我……但有时候喝多了酒  我也很快乐,我的脸在镜子里像只气泡鱼  我害怕,我怕快乐的时间太长或者再快乐一点  我就爆炸了。我被过多的快乐炸碎在酒馆和朋友客厅  墙上都是我,都是我血肉模糊粘在墙上  年轻的女孩欢笑着从我身边穿过……  她们要去别的地方了。  假日的歌  马拉的房间洪水浸染过  白
期刊
木头赋予生命将比人活得更长久  求医者慕名来到应树德堂,一进门  先看过那只神秘黑猫:它蹲在曲尺柜台上,  不生病不吃药,活过一百多年。  仅仅一个眼神,一个延时的许诺  而身体的暂时性与虚幻性  让她有些晕眩,  稍候,绕过前厅去看坐堂老中医。  那是一只木猫,生命从一种形式  到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  它蹲在那儿一动不动,也不喵喵叫,  盯视着前方:当她手里拎着一帖中药  跨过青石门槛的背影消
期刊
登山帖  那些灯影,颠晃着  刚从西山的陡坡一落,山上的岩石  就风化了  借着草色薇薇,山顶上  不相干的星辰,似乎也跟着暖和了不少  有人沿山去探路,也躲不过,越走越少  直至  最后一个迷人的路口,最后一个人离开  隐身悬崖,本就是  一个冰一样的  地理名词,不动声色,但终究露出了马脚  事物已起了变化  ……灯有国王一样的仓皇,  从江边那一小片滩地,反复窜出。  说一说山高水陡,  事
期刊
暴雪没有如期而至  预报的暴雪与落下的雪差别  那么大,很多人翘首仰视合肥的上空  冬日的阴天没有夏日团簇的云团  没有夏日大哭一场后很快风干的碧蓝的脸  此时,无风,只有稀疏的落雪在空中  一边厮打,一边祈祷,以  近乎垂直的姿势,停歇于路边  葱茏的香樟,枯零的悬铃木,以及  列队等候的塔松、女贞子、紫叶李  在铺天而来的岁末罗网中  那些被捕者挣扎的差别也不是那么大  女儿站在窗前等我回家 
期刊
主持人语:   燕越柠对诗的处理留出了足够的延展空间,从而使诗更有张力。陈煜佳和林丽筠是两位年轻的90后诗人,但他们的作品却展现了成熟而具有穿透力的品质,在语感、节奏控制和深入能力上都让人眼前一亮。读龙少的诗让人,让人感到放松并進入一种静谧的氛围当中。宋素珍的诗有着天真的气息,读来清新甘美,犹如白雪携带梅香。君晓的诗展现了新一代诗人毫无包袱的写作特征,跳跃、轻盈而又带着怀疑精神。刘诚的诗相对更具
期刊
一个人在山野跋涉  一个人,在故乡的山野跋涉  手机,跟随着,它给我足够安全感  有时,两手空空,纯粹消磨时光、精力  却从没觉得是虚度  有时,带两薄膜袋,直奔主题  一袋,采摘水芹菜;一袋,采摘败酱草  有时,扛一把锄头,只因心血来潮  想着抓住季节的尾巴,挖笋油焖  ……  一个人在山野跋涉,会不期然  遇上另一个人  那个人,穿过漫漫岁月而来  等在这里,等在那里,等在我的必经之路上  有
期刊
一、大气、开阔、精准、尖细  荣荣的诗大气、自由,视野宽阔,但落点精准、尖细,能微妙,锐利地剖开每一个该呈现的层面。而其中带有的自省和揭示,给了诗独特的生命力。荣荣写了40来年的诗,那些技巧和各种各样的手法,就像她的身体组成部分一样,早已跟她气息相通,融为一体。比如:“突然,有人问起我的桃花//一辆灰扑扑的车斜插过来/我急踩刹车”(《桃花劫》),这种瞬间凸出的镜头,急切转换而呈现出来的诗效果,快速
期刊
湿润的夜晚,  我们一行人围坐在小饭馆的桌前  用钳子撬弄着  精巧的血蛤,  它苍白的外壳坚硬如山胡桃。  里面,一分硬币大小的肉,  血水,腥味  顺指尖淌下。  雨闷了一天  直到雷的定音鼓敲响,  巷子对过  雨滴击打着屋檐。  二樓一间公寓的阳台上  亮起微弱的灯,  一个年轻女人的剪影  在栏杆后浮动,  睡袍透出光。  她正从晾衣绳上解开夹子  收回她安置在夜色中的衣物。  (选自本
期刊
一  亲爱的弟弟,你说看不清我的样子  很想妈妈就藏在防护服里  伸手就能触到温暖的掌心  我许你一个哥哥好不好  把你当作我10岁的亲弟弟  我愿像一棵如伞的大树,为你遮挡烈日、寒风和凛凛的大雨。  二  你说触不到风的尾巴  像空中的渺小尘土  飘飘荡荡地拼命想停下  我许你一个风车好不好  把呼呼声网在你的耳朵  带你挣脱重力的羈绊,给你花开、云淡,还有香甜的味道。  三  亲爱的弟弟,你说
期刊
诗群多为地域性诗写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强化地域性诗写的美学特征。它是一种诗写的地理学,更是一种诗写的文艺学和社会学。研究和勾勒诗群的精神图像与艺术图谱,是当代诗学的一个重大任务。浙东奉化,是一个枕山濒海的历史文化名区。该区现代诗歌创作活跃,以高鹏程、曾谙安、陈礼明、原杰、毛立纲、林杰荣、陆旭光、南慕容等为代表的一批代际不同的优秀诗人,组成了一台多声部的现代诗歌大合唱。这个诗群的创作风格与诗写向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