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时光的罅隙中,回首寻觅,才发觉,流年尽是风景,不管是魏紫姚黄,还是波谲云诡;无论是跌宕起伏,抑或一路高歌。一切,皆宛如昨天……
还记得吗?那明媚的四年。那些年,午休时我们在校园里挽手而行,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笑颜;课间你拽着我沖到楼下,指给我看那校园一隅的薰衣草,说它是你的重大发现;阳光下吵着要踩过彼此的影子,因为据说踩过谁的影子,下辈子还能与谁相见;毕业前坐在一起流眼泪,想要给对方写些什么,抓着笔的手却一度有些犹豫与颤抖。我曾感动于失落时你形影不离的陪伴,曾激动于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牵手,曾留恋于操场上稚气未脱年少轻狂的梦想畅谈,曾奢望我们能永不分离。当初分离时我们相拥痛哭,如今,当思念的藤蔓又一次攀上我心灵的窗棂,我已学会面对。永远有多远?这世界上本没有永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散总是必然。拥有过,就是一种幸福。面对过往,我们选择微笑。就此作别,不说再见,为对方祈祷,浅浅遇,深深藏,彼此安好,便是晴天。
还记得吗?那段如歌的童年。那时的我有许许多多的梦想。我想用歌声感动世界,为此,三年的时间,我更换了一个又一个声乐老师,风雨、失败都未能浇灭我对声乐的热爱……可随着学业的繁重,唱谱被我遗忘在书架的角落里,再也没有翻开过。我也曾希望用音符陶冶心灵,为此,当窗外华灯尽熄,我还端坐琴前,为演奏出美妙的音符付出无眠的代价。可随着时间流逝,我机械地来回移动手指,已不再视弹琴为享受。慢慢地,琴凳不知何时已蒙上一层灰尘,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从来没有真正爱上过这份需从指尖流淌出的唯美……幼时的梦想,在成长的路上一个个被遗忘。也许,那些没有经历过价值思考的只能是梦,而不是梦想。生命只有一次,精力有限,这一生只容我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所以,我还要三思。对于往昔,我只求每经忆起能充盈着美好,还原出一个春暖花开的昨天。
我们慢慢地长大了,对于那些经历过的日子,那些轻吟过的如歌的梦,那些浅唱过的如梦的歌,我并不奢望都是美好,因为渐渐懂得,现实不可能皆如人愿,唯有笑着面对,才能迎接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面对那些宛转的流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安置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偶然想起,嫣然一笑,足矣……
佳作点评
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至成熟。在小作者心灵的花园中,最美丽、最动人的是青春年少的花样年华,那么青涩,又那么真实。这篇作文从“毕业分别”和“琴凳蒙尘”两件往事追忆自己的“宛转流年”,从而感慨自己的巨大蜕变,让我们看到一个思维细腻、情感丰富的女中学生形象,也令读者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花样时光。
(李新)
还记得吗?那明媚的四年。那些年,午休时我们在校园里挽手而行,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笑颜;课间你拽着我沖到楼下,指给我看那校园一隅的薰衣草,说它是你的重大发现;阳光下吵着要踩过彼此的影子,因为据说踩过谁的影子,下辈子还能与谁相见;毕业前坐在一起流眼泪,想要给对方写些什么,抓着笔的手却一度有些犹豫与颤抖。我曾感动于失落时你形影不离的陪伴,曾激动于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牵手,曾留恋于操场上稚气未脱年少轻狂的梦想畅谈,曾奢望我们能永不分离。当初分离时我们相拥痛哭,如今,当思念的藤蔓又一次攀上我心灵的窗棂,我已学会面对。永远有多远?这世界上本没有永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散总是必然。拥有过,就是一种幸福。面对过往,我们选择微笑。就此作别,不说再见,为对方祈祷,浅浅遇,深深藏,彼此安好,便是晴天。
还记得吗?那段如歌的童年。那时的我有许许多多的梦想。我想用歌声感动世界,为此,三年的时间,我更换了一个又一个声乐老师,风雨、失败都未能浇灭我对声乐的热爱……可随着学业的繁重,唱谱被我遗忘在书架的角落里,再也没有翻开过。我也曾希望用音符陶冶心灵,为此,当窗外华灯尽熄,我还端坐琴前,为演奏出美妙的音符付出无眠的代价。可随着时间流逝,我机械地来回移动手指,已不再视弹琴为享受。慢慢地,琴凳不知何时已蒙上一层灰尘,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从来没有真正爱上过这份需从指尖流淌出的唯美……幼时的梦想,在成长的路上一个个被遗忘。也许,那些没有经历过价值思考的只能是梦,而不是梦想。生命只有一次,精力有限,这一生只容我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所以,我还要三思。对于往昔,我只求每经忆起能充盈着美好,还原出一个春暖花开的昨天。
我们慢慢地长大了,对于那些经历过的日子,那些轻吟过的如歌的梦,那些浅唱过的如梦的歌,我并不奢望都是美好,因为渐渐懂得,现实不可能皆如人愿,唯有笑着面对,才能迎接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面对那些宛转的流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安置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偶然想起,嫣然一笑,足矣……
佳作点评
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至成熟。在小作者心灵的花园中,最美丽、最动人的是青春年少的花样年华,那么青涩,又那么真实。这篇作文从“毕业分别”和“琴凳蒙尘”两件往事追忆自己的“宛转流年”,从而感慨自己的巨大蜕变,让我们看到一个思维细腻、情感丰富的女中学生形象,也令读者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花样时光。
(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