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阳明心学作为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思想,在我国哲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外无物,心外无法”以诚意与良知搭建起发展完善的结构框架,有利于使得我国“心学论”得以延续与发展。阳明后学分为两派,凭借观点的创新性不断地推动心学的进步。明末清初,黄宗羲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开始重新对阳明心学进行审视,其中在其代表作《明儒学案》中有具体的阐述,开创了我国哲学历史的新纪元。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主题围绕黄宗羲对阳明学以及后学的继承与发展进行详细的阐述,结合当代现实发展对心学具体观点加以验证,以推动心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供后世人参考借鉴。
关键词:黄宗羲;阳明学;阳明后学
作者简介:佟姗珊(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B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1
前言: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并不是按照原有的基础上照搬全抄,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创新,并对阳明心学进行广泛的发扬与传承。虽然阳明心学在创立之初就已达到完善的高度,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也实属不易。因此,黄宗羲对于阳明学以及后学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非常具有时代的特性,强调“理气是一”的理论宗旨,这种学术理论的构建需要对阳明学以及阳明心学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挖掘。因此基于此种环境背景下黃宗羲在继承阳明心学的过程中,对发展弊端进行及时的修正,并将阳明心学发扬光大,具有一定的跨时代的意义。
一、黄宗羲对阳明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思想
(一)黄宗羲对阳明学的研究论断
首先,黄宗羲对于阳明学的研究诊断是一个向内求理的过程[1]。阳明心学主要的论点是“心即理”认为求理应从本心出发,穷尽其理就相当于穷尽其心。王阳明在创立阳明心学之初曾引用过孟子的“尽心”一词,但是又在孟子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尽”是具有道德性的,“尽心”就是遵循本心与“心即理”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以“心即理”为出发点,黄宗羲还对格物的理论加以诠释,其认为格物的理论应是向内的,心表现出来的变化反映的是人的七情六欲同时也是仁义礼智信的起源。黄宗羲将理归纳于物,使其充分的遵循自身的规律,这就是格物的本质。因此,说到底格物不过就是格内心之物,还是要以本心作为基础。
因此,向内求理是黄宗羲继承阳明心学主要研究的核心基础,通过对“心即理”主旨的探究,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心学体系。“心即理”主旨就是阳明构建心学最有利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黄宗羲继承阳明心学的必要前提。黄宗羲认为以心为本,时刻保持着本心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二)黄宗羲对阳明后学的研究论断
而后,阳明心学的传人,在心学的本体与工夫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本体派与工夫派两种不同的学派,这就是所谓的阳明后学[2]。黄宗羲对于此种阳明后学的评价是并没有真正地将阳明思想继承与发扬出来,本体派注重的是内心的变化,而工夫派注重的是内在的技能,如果只是选取阳明思想的一个侧重点进行发挥,不考虑其整体的协调作用,则不能真正地发挥出阳明后学真正的内涵。
本体派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而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虽然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的因素也较为重要,阳明后学对待此观点与阳明心学的本意有所出入。黄宗羲认同阳明心学的观点,否认良知现成的观念,认为先天性的良知需要通过后天的深造得以实现,而对于这个深造的过程就是后天工夫派所要研究的观点。
二、黄宗羲对阳明学及其后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黄宗羲对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改进
黄宗羲对于后学的修正旨在充分的发扬阳明心学的真谛,其阐述的致良知一词其实是晚年才得到,并没有完全的参悟到其中阐释的奥义就被阳明后学所曲解,其中最为严重的曲解的就是后学中的本体派逐渐发展成四语教,而黄宗羲认为四语教所阐释的内容忽略了内容的实质,只看到了表面。为了救治这种盲目之说,黄宗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阳明心学所强调的无善无恶之心并不是本性,人性应是本善的,而无善无恶就是没有善念和没有恶念,善念与恶念都是由至善的本性而来。良知既是善恶是非的评价标准,有了评价的标准,善恶的去除就是格物的工夫派要进行研究的内容了。
(二)黄宗羲对阳明心学方面的发展
儒家传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对内在经济价值的研究上,随着明末清初,社会风气的衰败,研究的美好希冀难免要与实际脱离开来,批判之风由此盛行。黄宗羲作为心学的主要继承人,并没有继续走纸上谈兵的发展道路,其认为对于明清理学一脉,并不能完全地一味继承,华而不实,应该加入到创新实践的因素,一味地墨守成规,会使得学术脱离实际的发展轨道[3]。因此,为了救治此种不良的学术风气,黄宗羲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的思想是需要相互融合的,没有了天理,空有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也无济于事,要是应该脚踏实地,将思想道德修养与具体的实践有效地进行结合,学以致用。
结论: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当时乃至现代都是一项伟大的哲学成就。虽然阳明心学对后世思想道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传承作用,但后学并没有完全的继承,甚至出现了曲解之意。因此,黄宗羲充分吸取前人的教训,继承与发展阳明心学之路,并引进自身独有的理论,在运动中进行探索,以此推动我国哲体系的稳定发展。
注释:
[1]李海超,黄玉顺.阳明心学的真精神:个体自由可能性的敞开[J].江淮论坛,2017(6):60-66.
[2]冯宁宁.张岱对阳明后学的继承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7(3):122-126.
[3]周振华.论阳明后学谱系的建构——基于三部理学史著的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7):150-156.
关键词:黄宗羲;阳明学;阳明后学
作者简介:佟姗珊(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B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1
前言: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并不是按照原有的基础上照搬全抄,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创新,并对阳明心学进行广泛的发扬与传承。虽然阳明心学在创立之初就已达到完善的高度,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也实属不易。因此,黄宗羲对于阳明学以及后学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非常具有时代的特性,强调“理气是一”的理论宗旨,这种学术理论的构建需要对阳明学以及阳明心学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挖掘。因此基于此种环境背景下黃宗羲在继承阳明心学的过程中,对发展弊端进行及时的修正,并将阳明心学发扬光大,具有一定的跨时代的意义。
一、黄宗羲对阳明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思想
(一)黄宗羲对阳明学的研究论断
首先,黄宗羲对于阳明学的研究诊断是一个向内求理的过程[1]。阳明心学主要的论点是“心即理”认为求理应从本心出发,穷尽其理就相当于穷尽其心。王阳明在创立阳明心学之初曾引用过孟子的“尽心”一词,但是又在孟子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尽”是具有道德性的,“尽心”就是遵循本心与“心即理”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以“心即理”为出发点,黄宗羲还对格物的理论加以诠释,其认为格物的理论应是向内的,心表现出来的变化反映的是人的七情六欲同时也是仁义礼智信的起源。黄宗羲将理归纳于物,使其充分的遵循自身的规律,这就是格物的本质。因此,说到底格物不过就是格内心之物,还是要以本心作为基础。
因此,向内求理是黄宗羲继承阳明心学主要研究的核心基础,通过对“心即理”主旨的探究,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心学体系。“心即理”主旨就是阳明构建心学最有利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黄宗羲继承阳明心学的必要前提。黄宗羲认为以心为本,时刻保持着本心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二)黄宗羲对阳明后学的研究论断
而后,阳明心学的传人,在心学的本体与工夫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本体派与工夫派两种不同的学派,这就是所谓的阳明后学[2]。黄宗羲对于此种阳明后学的评价是并没有真正地将阳明思想继承与发扬出来,本体派注重的是内心的变化,而工夫派注重的是内在的技能,如果只是选取阳明思想的一个侧重点进行发挥,不考虑其整体的协调作用,则不能真正地发挥出阳明后学真正的内涵。
本体派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而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虽然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的因素也较为重要,阳明后学对待此观点与阳明心学的本意有所出入。黄宗羲认同阳明心学的观点,否认良知现成的观念,认为先天性的良知需要通过后天的深造得以实现,而对于这个深造的过程就是后天工夫派所要研究的观点。
二、黄宗羲对阳明学及其后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黄宗羲对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改进
黄宗羲对于后学的修正旨在充分的发扬阳明心学的真谛,其阐述的致良知一词其实是晚年才得到,并没有完全的参悟到其中阐释的奥义就被阳明后学所曲解,其中最为严重的曲解的就是后学中的本体派逐渐发展成四语教,而黄宗羲认为四语教所阐释的内容忽略了内容的实质,只看到了表面。为了救治这种盲目之说,黄宗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阳明心学所强调的无善无恶之心并不是本性,人性应是本善的,而无善无恶就是没有善念和没有恶念,善念与恶念都是由至善的本性而来。良知既是善恶是非的评价标准,有了评价的标准,善恶的去除就是格物的工夫派要进行研究的内容了。
(二)黄宗羲对阳明心学方面的发展
儒家传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对内在经济价值的研究上,随着明末清初,社会风气的衰败,研究的美好希冀难免要与实际脱离开来,批判之风由此盛行。黄宗羲作为心学的主要继承人,并没有继续走纸上谈兵的发展道路,其认为对于明清理学一脉,并不能完全地一味继承,华而不实,应该加入到创新实践的因素,一味地墨守成规,会使得学术脱离实际的发展轨道[3]。因此,为了救治此种不良的学术风气,黄宗羲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的思想是需要相互融合的,没有了天理,空有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也无济于事,要是应该脚踏实地,将思想道德修养与具体的实践有效地进行结合,学以致用。
结论: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当时乃至现代都是一项伟大的哲学成就。虽然阳明心学对后世思想道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传承作用,但后学并没有完全的继承,甚至出现了曲解之意。因此,黄宗羲充分吸取前人的教训,继承与发展阳明心学之路,并引进自身独有的理论,在运动中进行探索,以此推动我国哲体系的稳定发展。
注释:
[1]李海超,黄玉顺.阳明心学的真精神:个体自由可能性的敞开[J].江淮论坛,2017(6):60-66.
[2]冯宁宁.张岱对阳明后学的继承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7(3):122-126.
[3]周振华.论阳明后学谱系的建构——基于三部理学史著的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7):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