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思性学习是旨在倡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活动应是一种自主、理解、反思的过程,这对于中学生的学科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从教与学互动对话的角度,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探讨反思性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教学策略,引导和激励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反思性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学生;反思性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16-01
目前,在中学课堂教学中,中学生的学科知识较复杂,面临较多的学业压力,碎片式的知识积累不利于更好地学习。现在课堂比较缺乏反思性学习,缺失了反思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问题反思意识仍比较薄弱。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更多需要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消化,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所收获。鉴于此,如何理解反思性学习,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教学问题,值得思考。
一、反思性学习
首先,通常反思本是指一种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思性学习理解为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和理解。在学习活动中,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习教学”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通常,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接受老师的知识传递,进行直觉,自动化理解的操作活动,伴随加强反思意识,回顾和思考自己学习活动的经历中,思考其中的问题和答案,才能重构自己的知识理解体系。
反思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反思教学目标价值性,就是即反思性学习比常规学习,更能深入地理解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二,创设内容探究性,即反思不只是简单地回忆重现知识的心理活动。学生能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第三,学生过程自主性。即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般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二、理论基础
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元认知理论认为,即反省认知或反思认知元认知指人们对于有关自我的认知,即人们反省自身的认知过程、结果和相关事物,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高度,构成元认知策略,进而形成元认知能力。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强调发展反思能力,就是认知者在思维活动中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
另一个基础,即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因强制灌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的过程。而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在于关注以生为本,建构理解反思的知识体系。
目前课程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建构能力,情感态度,反思学习的效果。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想學,会学”习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三、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兼顾教学技术理性与实践理性取向,围绕核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问题,反思问题,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有效的自我学习,提高自我学习力和理解力。因此,教学需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引导互动来完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层面。
第一,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反思。教师的“教”应转化为学生的“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首先,导入对知识的回顾。可运用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类比导入,趣味导入等多种方式。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迁移,反思温习旧知识,学生具备经过对旧知识的储存和积极思考的思维,从而获得新的启示。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过程。启发问题引导,发问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立反思,理性思考,要重视思考的学生。其次,为了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启发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及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第三,反思学习效果。做好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总结。如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同时通过这一反思过程,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样、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二)学生层面。
第一,反思学习,自主思考。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反省教学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重视自主地思考,不断的自我反省。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学习,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主动参与,互动对话。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共同分析学习现象或问题。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相互探讨。通过这些讨论型活动,如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对解题思路的分享和探讨,从过程中试图理解思路,对比多种解题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时间和反思个人知识掌握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真正有生命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多转向由有效性教学,走向深度反思教学,渐进生成式的过程。注重知识迁移,将知识转化为学习力。反思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认知结构,师生共同建构反思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0.
[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 43 -46.
关键词:中学生;反思性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16-01
目前,在中学课堂教学中,中学生的学科知识较复杂,面临较多的学业压力,碎片式的知识积累不利于更好地学习。现在课堂比较缺乏反思性学习,缺失了反思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问题反思意识仍比较薄弱。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更多需要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消化,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所收获。鉴于此,如何理解反思性学习,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教学问题,值得思考。
一、反思性学习
首先,通常反思本是指一种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思性学习理解为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和理解。在学习活动中,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习教学”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通常,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接受老师的知识传递,进行直觉,自动化理解的操作活动,伴随加强反思意识,回顾和思考自己学习活动的经历中,思考其中的问题和答案,才能重构自己的知识理解体系。
反思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反思教学目标价值性,就是即反思性学习比常规学习,更能深入地理解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二,创设内容探究性,即反思不只是简单地回忆重现知识的心理活动。学生能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第三,学生过程自主性。即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般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二、理论基础
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元认知理论认为,即反省认知或反思认知元认知指人们对于有关自我的认知,即人们反省自身的认知过程、结果和相关事物,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高度,构成元认知策略,进而形成元认知能力。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强调发展反思能力,就是认知者在思维活动中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
另一个基础,即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因强制灌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的过程。而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在于关注以生为本,建构理解反思的知识体系。
目前课程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建构能力,情感态度,反思学习的效果。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想學,会学”习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三、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兼顾教学技术理性与实践理性取向,围绕核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问题,反思问题,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有效的自我学习,提高自我学习力和理解力。因此,教学需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引导互动来完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层面。
第一,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反思。教师的“教”应转化为学生的“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首先,导入对知识的回顾。可运用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类比导入,趣味导入等多种方式。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迁移,反思温习旧知识,学生具备经过对旧知识的储存和积极思考的思维,从而获得新的启示。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过程。启发问题引导,发问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立反思,理性思考,要重视思考的学生。其次,为了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启发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及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第三,反思学习效果。做好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总结。如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同时通过这一反思过程,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样、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二)学生层面。
第一,反思学习,自主思考。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反省教学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重视自主地思考,不断的自我反省。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学习,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主动参与,互动对话。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共同分析学习现象或问题。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相互探讨。通过这些讨论型活动,如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对解题思路的分享和探讨,从过程中试图理解思路,对比多种解题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时间和反思个人知识掌握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真正有生命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多转向由有效性教学,走向深度反思教学,渐进生成式的过程。注重知识迁移,将知识转化为学习力。反思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认知结构,师生共同建构反思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0.
[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 43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