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造成的内蒙古局地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气象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分析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初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一次典型局地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在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由低层切变触发的强对流风暴造成,发生在强对流风暴的下沉气流中.沙尘发生时,地面气压从995.2 hPa跃升至1000.4 hPa,气温下降,风向从东北风(31°)突变为西北风(343°).从天气形势看,在上冷下暖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对流云团发展旺盛,外流边界的强下沉气流促使地面形成大风,为此次短时沙尘天气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局地沙尘发生前,动力、热力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高低层的辐散辐合、较强的上升运动及干燥的中层大气和下垫面,是局地沙尘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利用1987—2012年Landsat 5、2013—2017年Landsat 8数据,分析1987—2017年阅海湿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趋势.同时,基于高分数据(GF2)估算2015—2017年4 m分辨率NPP时空变化,与Landsat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各年7—8月的NPP中2002年NPP值最低,为691.11 g·C·m-2,2003—2007年NPP均值先增大后减小,2008年后芦苇NPP均值趋于平缓;20世纪80—90年代,芦苇广泛分布于阅海湿地湖中心及四周区域,21世纪0
应用FY-4A卫星红外和水汽云图资料,结合NCEP分析场资料以及地面自动气象站变压、变温、大风及降水资料,计算等熵面位涡,分析2018年3月4日中国江南—华南地区强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持续性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对流单体触发于低层辐合系统,由于雷暴下沉气流与其前方的低层暖湿西南气流形成地面辐合线,并且移入地区的水汽、静力不稳定及垂直风切变条件对强对流风暴的发展均十分有利,使得导致极端对流大风的强对流风暴持续发展.极端大风主要分布在飑线中弓形结构的顶端,落区与亮温梯度和变压梯度相对应,导致变压风
本文将基于遥感反演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评估方法引进到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中,利用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两个指标,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计算并分析了桂林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利用经济评价指标(GDP)和生态足迹指标,定量评估了桂林市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2000—2018年桂林市的生态承载力略微增加,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现出一致的先增加(峰值在2010年)后下降趋势;各土地
根据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O3浓度资料,分析了区域性O3污染(O3-8h浓度超标市县≥3个)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造成O3污染的天气系统进行主观分型.结果表明:2015—2018年海南省共有40 d发生了区域性O3污染,发生概率为2.73%.其中2015年和2017年达到了13 d,发生概率为3.56%,2018年为11 d(3.01%),2016年仅为3 d(0.82%).发生区域性O3污染主要有4种天气类型:冷空气偏西下型、冷空气偏东下型、变暖高压脊型和热带系统型.其中冷
为评估太原青运会期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对青运会会前、会期和会后三个阶段太原市6种污染物浓度的演变及气溶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运会期间太原市PM10、PM2.5、CO、NO2、O3较青运会前分别下降30.5%、37.3%、20.2%、18.0%和18.6%,SO2削减程度不明显.垂直方向上,青运会期间气溶胶消光系数峰值降低24.6%,其中低湿天气下气溶胶消光系数峰值下降46%,高湿天气下峰值下降21.6%,青运会期间大气中PM2.5在PM10中的占比降低,垂直大气中
选取福州大学校园教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典型冬季日背景,运用三维非静力微气候模型ENVI-met,分析模拟校园热环境的差异变化及其热舒适度响应.结合实地勘测,对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ENVI-met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室外热环境,准确预测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混凝土路面、灰色地砖路面行人高度的日平均气温分别比草地高出0.1℃和0.3℃,逐时最大温差分别为0.68℃和0.65℃.建筑物阴影和树阴可降低行人高度的气温1.1—1.9℃;同一组团在有无遮阴的条件下,平均辐射温度(Tmrt)相差最大可达30
根据2007—2019年地闪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湖北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融合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强度,提出雷电强度的概念,并完成湖北省雷电强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湖北省以负极性闪电为主,占94.7%,平均正地闪强度为50.2 kA、负闪36.0 kA、总闪37.0 kA.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9月、全天的14—20时,闪电活动较弱的月份、时段发生正地闪的比例较高.正地闪强度月变化大致呈“V”型,总闪电和负地闪强度逐月波动变化.雷电流强度日变化主要呈单峰单谷型,正地闪强度09时最大,15时
利用2015—2019年丽水市283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和逐时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行业标准,在研究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运用GIS平台建立不同地形条件下避暑旅游适宜度地理推算模型,对丽水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进行区划.结果表明,丽水山地夏季避暑旅游气候适宜等级为很适宜,所占区域居绝对比重.6月丽水各站避暑适宜度为很适宜,以海拔800 m为界,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适宜度先增后减.7—8月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提升,300 m以上为较适宜及以上级别.地理推算模
针对传统三电平逆变器供电式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应用中开关频率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开关频率优化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策略.首先,通过引入限制开关状态切换的矢量筛选策略并构建包含开关频率约束项的价值函数,在减少备选电压矢量数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开关频率;然后,利用小矢量的冗余特性实现了中点电位平衡控制;最后,分别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控制策略的系统开关频率与传统策略相比降低了近一半,且消除了中点电位的波动.
针对经典直接线性变换(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DLT)、EPNP(efficient perspective-n-point)等方法对目标物位姿估计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目标物位姿估计改进方法.首先将DLT方法的计算过程进行了优化整理,使之更容易求解;然后引入非线性优化以提高精度,根据LM(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便于求解雅可比矩阵的代价函数,并引入李群李代数表达位姿微调矩阵,进一步方便了雅可比矩阵的求解,简化了位姿参数值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