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表现在: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拥有的能力展开合理教学,要求教学要和学生的认知阶段实现和谐统一,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范围满足教学对象广泛的需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做到让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在课程设计、主题活动、日常生活和环境活动四个方面入手,为教师提供以“将课程游戏化,代入生活中”这一教学理念为支撑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关键词】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策略
寓教于乐,符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在于教学”这一理念。寓教于乐,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娱乐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凝聚团体的力量,指引着团体的价值导向,并激励团体积极进取,展现出更和谐的学习的风气。幼儿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重,能力发展速度很快,在这个阶段利用游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注重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关注,也会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人格不断发展。
一、在课程设计中依照“课程游戏化”框架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环节至关重要,完整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课程进度,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框架,首先需要根据教学理论,修改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教学规范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还需要构建完整的教学方案,将游戏化元素完整地融合到教学信息中,实现“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理论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学习环节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心流理论强调的是技能与挑战的关系,当任务的难度与学生自身的技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学生能达到沉浸式学习的状态,能不知不觉地完成难度很高的任务;情景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构建,要求教师在有意义的背景中进行教学,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做到学以致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需要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达到相对平衡,这个水平的教学内容最符合幼儿的学习能力。根据这三个理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就需要关注情境、交互、学习任务的难度,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到更大的成长。
教学课程设计中游戏化元素的框架包含以下七个方面,即“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交互和奖励,以及教学環节的控制和反思”,其中,目标、情境与奖励这三个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挑战、交互和控制可以增强学生对游戏活动的沉浸,反思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馈,各个影响之间又产生相应的作用。以小学美术为例,在绘画过程中,首先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设定目标,并明确此做法的奖励,如“在今天这节课堂上,我们的目标是画完这幅画,画完的小朋友可以得到相应的小红花”;当小朋友觉得绘画过于简单时,合理设置一定的挑战和控制,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如“我们交完作品之后,要比一比谁画的更好”。在理论和框架的合理搭建下,教学过程就会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发展,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
二、在主题活动中落实“课程游戏化”理念
主题活动是分科教学中具有系统性的活动,主题活动依照主题展开,根据主题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设计完整的主题活动,可以依照课程设计的框架,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活动的形式包括:趣味体育,游戏等。主题活动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个人特色,强调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增加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加深学生对“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的理解。该教学策略的重点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修改,将传统的课程转化为学生有兴趣的课程。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结合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安排“最喜欢的人”这一主题活动,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是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等,该活动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在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并结合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一些教学技巧:绘制线条,正确涂色等,展现出自己的绘画作品。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合作和竞争的成分,如:鼓励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在自然世界里感受自然,先享受自然,再和自然交流,最后将自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制作固定的展示区,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区域划分,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陈列在展板上,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更主动、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三、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课程游戏化”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课程游戏化”,注重课程的主题,需要教师用更加生活化的主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生活变成“第二课堂”。在生活中构建课堂,首先需要将课堂延伸出去,学习的内容不能仅仅作为考试的内容,还需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的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有观察生活的能力,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以足球课程的开设为例,教师在课程中会教学一些简单的技巧,如颠球等,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集中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教师还需要做出一些引导“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颠球技术展示给家人朋友哦”,“同学们可以在下次足球比赛中尝试大力低平球的远程射球法”,学生在学习到技巧之后,就会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将所学习到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使用技巧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这属于瓶颈期,如果学生能在这个阶段得到突破,他们的技术也会得到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你是怎么操作的?”、“我是怎么操作的?”、“我们在细节的操作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方能做到对技术的融会贯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玩的形式练习知识,这便是寓教于乐的表现。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多的是观察能力:观察细节、观察自己的身体力量等;团结协作能力:为团队赢得更多的球,和团队成员协作完成一场比赛;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坚持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掌握这些之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发展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四、在环境创设中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
为学生创设符合“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用更积极的态度接受环境的改变,与此同时,用更灵活的方式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现知识内化。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策略类似,但主题活动强调的是根据主题進行一系列的课程,属于知识输入的过程,而环境创设强调的是通过情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强调的是知识的输出过程。情境创设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角色设定,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城堡探险”活动,基于“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设定情境,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同时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出其他的图形。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布置,创造出“城堡”,并展示最终的奖品——魔法棒。为了寻找“魔法棒”,同学需要通过解密、寻找等步骤完成任务卡,才能闯关成功。任务卡上的内容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可以是“找到你身边的四边形”、“说出你分辨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小方法”、“将你面前的图凑成两种三角形”等等,完成不同的任务卡之后,学生可以获得“通行证”,一张通行证可以换取一张“魔法棒”位置的线索,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解谜成功,就能找到“魔法棒”。在闯关成功之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高的任务卡进行讲解说明,并为下次活动做好铺垫,留下线索,让学生对知识和课堂产生期待。创设情境的方式,需要进行长期、周期性的开展,对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的提升都有帮助,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用更有趣的方式应用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课堂上、生活中、主题活动中,寓教于乐式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用更加轻松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做到寓教于乐的同时规避游戏化教学的普遍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作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针对教学过程,教学还需要做到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嗣艳.在户外民间游戏活动中实现幼儿自主性的探索——以中班幼儿“玩滚筒”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14):165-166.
[2]王懿晴.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39):163-164.
[3]薛婷彧.真游戏铸就“玩”美童年——沙水游戏让幼儿成长为更好的自己[J].求知导刊,2021(20):14-15.
【关键词】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策略
寓教于乐,符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在于教学”这一理念。寓教于乐,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娱乐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凝聚团体的力量,指引着团体的价值导向,并激励团体积极进取,展现出更和谐的学习的风气。幼儿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重,能力发展速度很快,在这个阶段利用游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注重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关注,也会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人格不断发展。
一、在课程设计中依照“课程游戏化”框架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环节至关重要,完整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课程进度,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框架,首先需要根据教学理论,修改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教学规范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还需要构建完整的教学方案,将游戏化元素完整地融合到教学信息中,实现“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理论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学习环节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心流理论强调的是技能与挑战的关系,当任务的难度与学生自身的技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学生能达到沉浸式学习的状态,能不知不觉地完成难度很高的任务;情景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意义构建,要求教师在有意义的背景中进行教学,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做到学以致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需要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达到相对平衡,这个水平的教学内容最符合幼儿的学习能力。根据这三个理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就需要关注情境、交互、学习任务的难度,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到更大的成长。
教学课程设计中游戏化元素的框架包含以下七个方面,即“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交互和奖励,以及教学環节的控制和反思”,其中,目标、情境与奖励这三个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挑战、交互和控制可以增强学生对游戏活动的沉浸,反思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馈,各个影响之间又产生相应的作用。以小学美术为例,在绘画过程中,首先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设定目标,并明确此做法的奖励,如“在今天这节课堂上,我们的目标是画完这幅画,画完的小朋友可以得到相应的小红花”;当小朋友觉得绘画过于简单时,合理设置一定的挑战和控制,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如“我们交完作品之后,要比一比谁画的更好”。在理论和框架的合理搭建下,教学过程就会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发展,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
二、在主题活动中落实“课程游戏化”理念
主题活动是分科教学中具有系统性的活动,主题活动依照主题展开,根据主题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设计完整的主题活动,可以依照课程设计的框架,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活动的形式包括:趣味体育,游戏等。主题活动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个人特色,强调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增加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加深学生对“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的理解。该教学策略的重点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修改,将传统的课程转化为学生有兴趣的课程。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结合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安排“最喜欢的人”这一主题活动,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是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等,该活动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在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并结合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一些教学技巧:绘制线条,正确涂色等,展现出自己的绘画作品。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合作和竞争的成分,如:鼓励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在自然世界里感受自然,先享受自然,再和自然交流,最后将自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制作固定的展示区,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区域划分,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陈列在展板上,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更主动、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三、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课程游戏化”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课程游戏化”,注重课程的主题,需要教师用更加生活化的主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生活变成“第二课堂”。在生活中构建课堂,首先需要将课堂延伸出去,学习的内容不能仅仅作为考试的内容,还需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的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有观察生活的能力,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以足球课程的开设为例,教师在课程中会教学一些简单的技巧,如颠球等,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集中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教师还需要做出一些引导“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颠球技术展示给家人朋友哦”,“同学们可以在下次足球比赛中尝试大力低平球的远程射球法”,学生在学习到技巧之后,就会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将所学习到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使用技巧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这属于瓶颈期,如果学生能在这个阶段得到突破,他们的技术也会得到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你是怎么操作的?”、“我是怎么操作的?”、“我们在细节的操作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方能做到对技术的融会贯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玩的形式练习知识,这便是寓教于乐的表现。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多的是观察能力:观察细节、观察自己的身体力量等;团结协作能力:为团队赢得更多的球,和团队成员协作完成一场比赛;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坚持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掌握这些之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发展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四、在环境创设中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
为学生创设符合“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用更积极的态度接受环境的改变,与此同时,用更灵活的方式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现知识内化。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策略类似,但主题活动强调的是根据主题進行一系列的课程,属于知识输入的过程,而环境创设强调的是通过情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强调的是知识的输出过程。情境创设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角色设定,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城堡探险”活动,基于“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设定情境,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同时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出其他的图形。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布置,创造出“城堡”,并展示最终的奖品——魔法棒。为了寻找“魔法棒”,同学需要通过解密、寻找等步骤完成任务卡,才能闯关成功。任务卡上的内容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可以是“找到你身边的四边形”、“说出你分辨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小方法”、“将你面前的图凑成两种三角形”等等,完成不同的任务卡之后,学生可以获得“通行证”,一张通行证可以换取一张“魔法棒”位置的线索,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解谜成功,就能找到“魔法棒”。在闯关成功之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高的任务卡进行讲解说明,并为下次活动做好铺垫,留下线索,让学生对知识和课堂产生期待。创设情境的方式,需要进行长期、周期性的开展,对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的提升都有帮助,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用更有趣的方式应用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课堂上、生活中、主题活动中,寓教于乐式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用更加轻松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做到寓教于乐的同时规避游戏化教学的普遍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作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针对教学过程,教学还需要做到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嗣艳.在户外民间游戏活动中实现幼儿自主性的探索——以中班幼儿“玩滚筒”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14):165-166.
[2]王懿晴.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39):163-164.
[3]薛婷彧.真游戏铸就“玩”美童年——沙水游戏让幼儿成长为更好的自己[J].求知导刊,2021(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