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工作的叔叔答应送给小男孩一条来自日本的鱼作为生日礼物,小男孩告诉了全班同学,于是大家便一起热切地期待着。小男孩甚至备好了鱼缸。
礼物来了,却是一条鱼形灯笼。小男孩收起灯笼,一连几天沉默地望着鱼缸,最后告诉大家,他收到了一条透明的鱼。他把鱼缸抱到学校,同学们看啊看啊,终于发出了一声声欢呼:“看到了,它的嘴巴在一张一合……”“它的眼睛是圆圆的……”“看它的鳞多亮!”……
老师让孩子们画出这条鱼,并把所有的画都贴到了墙上……
这是在上期里丛立新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一条透明的鱼的美丽故事。而广大的读者朋友究竟怎样看待这个故事?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男孩和他的同伴?他们的做法又好不好呢?下面我们就从众多的读者来信中选出较具有代表性的几封,看看他们都说些什么。
我替那个孩子庆幸
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我发了半天呆:“这算是什么玩意儿?”于是又读,又认真地思索,渐渐地生出一些感慨。先是替那个男孩庆幸,庆幸他碰到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否则他将会被严肃地告知诚实的重要;他的家长恐怕会接到老师的电话,并被请到学校,也许还会被要求带孩子去检查一下精神状态。这件事大约还会被当做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
渐渐地,我被那位教师所感动,我敢打赌,她一定没有看到那条透明的鱼,然而她对孩子表现出了怎样的宽容与爱护!这份宽容并不是每一个成人都能够拥有的。要想拥有这份宽容,我们就必须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他们的眼里,卡通片里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真实可信,他们常常是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体验卡通世界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想像和真实之间并不存在分明的界线。如果你从这一点上理解了孩子,那你就会发现,这个男孩和他所有的同学是多么的可爱!孩子们的内心有着多么神奇的力量!
黎 心
释放紧张心情 幻觉自然消失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如果他说:“明天我妈妈带我去了公园……”你也许会宽容地笑笑,并说:“讲得不错。”并另找个机会教他区分出什么是明天,什么是昨天,什么是前几天。你的宽容与技巧既发展了孩子的语言,也保护了孩子的自信。
一般来讲,孩子是逐渐地学会说话的。他学会去描述现实,也学会去描述想像,这都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有时,他的复杂描述却没有让你听出来他说的是事实还是想像。有时候你发现他把想像当做现实来描述了。这时候,你是否还能宽容地笑一笑,夸上几句“语言精彩、想像力丰富”之类的话,并换个时机专门去教一教孩子如何去描述一个事实,又如何去描述自己的幻想,二者之间该怎样区别?
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这个孩子已为这条鱼朝思暮想,精神十分紧张了。他常常盯着鱼缸边看边想,在紧张的情绪中,现实与想像会发生混淆,也难免会有幻觉出现。这位老师的做法,恰恰释放了孩子的紧张心情,松弛后的孩子,幻觉很容易消失,也自然会从其他孩子画的形形色色的鱼中,慢慢体会出这条“透明的鱼”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存在于想像中了。
施 鸽
我不希望把“无”说成“有”
在这里,我不太赞同那个老师的做法,因为看到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会很自然地想到《皇帝的新装》。这是两个几乎相同的故事,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全都是孩子,是没有功利心的孩子。故事的主人公,那个男孩是要摆脱困境,于是急中生智;班里其他的同学是用想像实现心中的愿望;最后一个看到鱼的同学(也许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同学)是不甘落后,不想被孤立。老师只是强化了这个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孩子们对于老师是绝对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处理的方法,将有形无形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同时有可能是巨大而深远的。
当然,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诚实也罢,实事求是也罢,都不能忘了孩子的天真,但培养孩子的诚实品格将是我们时刻不能松懈的任务。
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我更希望故事这样发展——第二天,男孩告诉同学们,日本的鱼来了,它是一条透明的鱼,非常可爱……所有的孩子都羡慕极了。于是,老师特地安排出课上的一段时间,让那个男孩把那条美丽、透明的鱼描述给全班同学听,然后,每个同学再按照自己的想像画出一条美丽的鱼。于是,班里办了一个美丽的画展,大部分展品将是超乎我们想像的生动……
我真的不希望让那么多的孩子都对着空鱼缸去把“无”说成“有”。
方 天
还是淡化处理好
看过这个故事,我对那位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机智、善解人意表示赞赏。她没有盲目地批评、训斥孩子,而是尊重了孩子——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她让孩子们画出他们所“看”到的鱼,既锻炼了孩子的想像力,也使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完成了一幅幅非常美妙的作品。
但是,我要提出的疑问是:放学回到家里后,孩子们会怎么对待这件事?很显然,那一张张小嘴巴就像一只只小喇叭,把这条无形的鱼传播得到处都是,还会越传越神,越传越离谱。而且对那空空的鱼缸里“有一条世界上最美丽的鱼”确信无疑。这对那个男孩和他的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也许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那条美丽的鱼”是孩子在极度的焦虑中幻想出来的。在这个年龄的这种状态下,孩子有时很难分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所以这和撒谎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就没有必要戳穿他。但是,他注定要长大,迟早要进入现实中,随着他的长大,他会渐渐地分清幻想与现实。有些幻想中的方法在现实世界中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认为,对这件事应该采取淡化的处理方法。既不轻易地否定孩子,轻易地给孩子扣上“说瞎话”的大帽子,也不过分鼓励、张扬这件事。
如果我是那位教师,我会在这堂课结束时对孩子们说,鱼儿有鱼儿的世界,这条透明的鱼已经和我们在一起玩了很久了,现在它需要安静地休息了,我们不要再去打搅它,好吗?
这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会让这种事在孩子的生活中“风过水无痕”。
张亚华
礼物来了,却是一条鱼形灯笼。小男孩收起灯笼,一连几天沉默地望着鱼缸,最后告诉大家,他收到了一条透明的鱼。他把鱼缸抱到学校,同学们看啊看啊,终于发出了一声声欢呼:“看到了,它的嘴巴在一张一合……”“它的眼睛是圆圆的……”“看它的鳞多亮!”……
老师让孩子们画出这条鱼,并把所有的画都贴到了墙上……
这是在上期里丛立新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一条透明的鱼的美丽故事。而广大的读者朋友究竟怎样看待这个故事?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男孩和他的同伴?他们的做法又好不好呢?下面我们就从众多的读者来信中选出较具有代表性的几封,看看他们都说些什么。
我替那个孩子庆幸
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我发了半天呆:“这算是什么玩意儿?”于是又读,又认真地思索,渐渐地生出一些感慨。先是替那个男孩庆幸,庆幸他碰到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否则他将会被严肃地告知诚实的重要;他的家长恐怕会接到老师的电话,并被请到学校,也许还会被要求带孩子去检查一下精神状态。这件事大约还会被当做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
渐渐地,我被那位教师所感动,我敢打赌,她一定没有看到那条透明的鱼,然而她对孩子表现出了怎样的宽容与爱护!这份宽容并不是每一个成人都能够拥有的。要想拥有这份宽容,我们就必须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他们的眼里,卡通片里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真实可信,他们常常是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体验卡通世界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想像和真实之间并不存在分明的界线。如果你从这一点上理解了孩子,那你就会发现,这个男孩和他所有的同学是多么的可爱!孩子们的内心有着多么神奇的力量!
黎 心
释放紧张心情 幻觉自然消失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如果他说:“明天我妈妈带我去了公园……”你也许会宽容地笑笑,并说:“讲得不错。”并另找个机会教他区分出什么是明天,什么是昨天,什么是前几天。你的宽容与技巧既发展了孩子的语言,也保护了孩子的自信。
一般来讲,孩子是逐渐地学会说话的。他学会去描述现实,也学会去描述想像,这都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有时,他的复杂描述却没有让你听出来他说的是事实还是想像。有时候你发现他把想像当做现实来描述了。这时候,你是否还能宽容地笑一笑,夸上几句“语言精彩、想像力丰富”之类的话,并换个时机专门去教一教孩子如何去描述一个事实,又如何去描述自己的幻想,二者之间该怎样区别?
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这个孩子已为这条鱼朝思暮想,精神十分紧张了。他常常盯着鱼缸边看边想,在紧张的情绪中,现实与想像会发生混淆,也难免会有幻觉出现。这位老师的做法,恰恰释放了孩子的紧张心情,松弛后的孩子,幻觉很容易消失,也自然会从其他孩子画的形形色色的鱼中,慢慢体会出这条“透明的鱼”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存在于想像中了。
施 鸽
我不希望把“无”说成“有”
在这里,我不太赞同那个老师的做法,因为看到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会很自然地想到《皇帝的新装》。这是两个几乎相同的故事,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全都是孩子,是没有功利心的孩子。故事的主人公,那个男孩是要摆脱困境,于是急中生智;班里其他的同学是用想像实现心中的愿望;最后一个看到鱼的同学(也许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同学)是不甘落后,不想被孤立。老师只是强化了这个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孩子们对于老师是绝对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处理的方法,将有形无形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同时有可能是巨大而深远的。
当然,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诚实也罢,实事求是也罢,都不能忘了孩子的天真,但培养孩子的诚实品格将是我们时刻不能松懈的任务。
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我更希望故事这样发展——第二天,男孩告诉同学们,日本的鱼来了,它是一条透明的鱼,非常可爱……所有的孩子都羡慕极了。于是,老师特地安排出课上的一段时间,让那个男孩把那条美丽、透明的鱼描述给全班同学听,然后,每个同学再按照自己的想像画出一条美丽的鱼。于是,班里办了一个美丽的画展,大部分展品将是超乎我们想像的生动……
我真的不希望让那么多的孩子都对着空鱼缸去把“无”说成“有”。
方 天
还是淡化处理好
看过这个故事,我对那位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机智、善解人意表示赞赏。她没有盲目地批评、训斥孩子,而是尊重了孩子——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她让孩子们画出他们所“看”到的鱼,既锻炼了孩子的想像力,也使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完成了一幅幅非常美妙的作品。
但是,我要提出的疑问是:放学回到家里后,孩子们会怎么对待这件事?很显然,那一张张小嘴巴就像一只只小喇叭,把这条无形的鱼传播得到处都是,还会越传越神,越传越离谱。而且对那空空的鱼缸里“有一条世界上最美丽的鱼”确信无疑。这对那个男孩和他的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也许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那条美丽的鱼”是孩子在极度的焦虑中幻想出来的。在这个年龄的这种状态下,孩子有时很难分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所以这和撒谎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就没有必要戳穿他。但是,他注定要长大,迟早要进入现实中,随着他的长大,他会渐渐地分清幻想与现实。有些幻想中的方法在现实世界中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认为,对这件事应该采取淡化的处理方法。既不轻易地否定孩子,轻易地给孩子扣上“说瞎话”的大帽子,也不过分鼓励、张扬这件事。
如果我是那位教师,我会在这堂课结束时对孩子们说,鱼儿有鱼儿的世界,这条透明的鱼已经和我们在一起玩了很久了,现在它需要安静地休息了,我们不要再去打搅它,好吗?
这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会让这种事在孩子的生活中“风过水无痕”。
张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