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中进行的有别于遗产吟诵及现实操作的"云上"开秧门实景展演,是通过网络平台、运用图像化的手段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季生产调》传承与传播的新的实践活动.相对于互为镜像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互为变量的关系更为凸显,是社会急剧变迁的反映.图像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多显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包含人类丰富智慧的地方文化也由此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从而可以成为人们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积极因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
【机 构】
: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昆明650032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昆明650032
【基金项目】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哈尼族民俗文化在哈尼梯田传承保护中的价值及创新性转化研究"(编号:YB2019046)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中进行的有别于遗产吟诵及现实操作的"云上"开秧门实景展演,是通过网络平台、运用图像化的手段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季生产调》传承与传播的新的实践活动.相对于互为镜像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互为变量的关系更为凸显,是社会急剧变迁的反映.图像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多显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包含人类丰富智慧的地方文化也由此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从而可以成为人们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积极因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现代图像文化的创新是正视以传统方式传承传统的困境之后寻求新的文化传承模式的一种努力.
其他文献
晋商一直是学术界讨论与研究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整理晋商的史实资料,描述与分析晋商的发展过程,但很少从理论层面讨论晋商的发展.本文基于二元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明清时期晋商的兴起、发展与现代化转型.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一直由官方伞式社会与民间蜂窝式社会两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晋商的转型与发展也是如此.在明清五百余年的发展中,一方面,晋商不断寻求政府的庇护,争取与政府合作;另一方面,晋商又不断完善自身,凭借自身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配置体系.通过官方伞式社会和民
《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是日本推动传统工艺品产业发展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传统工艺的保护.该法所确立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的基本方针、各种振兴计划及其认定制度等,从不同层面促进了日本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对其作深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民族传统工艺品产业的法律制度构建提供参考.
"好日子"是被赋予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的社会时间.在近二十多年时间里,农历除夕这一天演化为云南红河县乐育镇哈尼族、彝族、汉族村民共同举行婚礼的"好日子",从而构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社会传统与地方文化".好日子"的合成既有哈尼族、彝族深层文化脉络中对传统时间观的特别解读,以及通过婚宴整合和凝聚村寨共同体的内生性逻辑,也有工业资本等外生性力量对传统农业时间的规训.少数民族村民在追求现代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新的合成文化重构了民族地方社会.在这一意义上,该个案也为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个局部与微观案例.
今天生活在甘肃、青海丝绸之路沿线的裕固族、保安族、土族、撒拉族这四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与周边族群长期的交融、碰撞和整合中逐渐形成的.虽然这四个民族在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表达情感和反映生活的口头文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民族特色,但是这四个民族的口头文学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如和合之美等.本文谨就其审美伦理价值结构中的和合之美加以述评,以彰显口头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积极意义.
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建设的学理理解是一种创新.中华民族建设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旨在消弭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之间可能存在的斥力,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同一核心,也是理解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侧重于共同体意识对于共同体建设的能动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存在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既是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服务标的.深化民族
官方主导的茶马贸易始于北宋年间的"熙河开边",朝廷将川茶千里转运至甘边,与西番交易良马,以资军用.宋明清三朝的茶马司主要设置在甘边,宋代的榷茶买马、明代的金牌勘合、清代的招番中马均实施于此.明清之际,茶马贸易拓展至川边,并上升为针对卫藏地区的驭番边策.清朝中期,随着甘边茶马司的悉数裁撤,官办茶马贸易走向衰落,川边、滇边凭借自身优越的资源禀赋延续着对藏贸易的繁荣.
创建老年友好的社区环境对于支持就地养老、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养老安置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提出参与、合作和社区特性是能力建设的三大维度.基于这种理论视角,在我国的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中需要积极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倡导多主体、跨部门合作共建,也要重视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中的本土特征.
近年来在中文学界兴起的赛博格人类学,是一个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盛于美国的人类学分支领域,其初衷在于通过探索人机关系,讨论社会与文化的新景观和新可能.但是,由于赛博格人类学受后现代思想家哈拉维等人的影响很大,该研究领域越来越重视反思"何以为人"这样的哲学问题.本文在回顾赛博格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哈拉维的主张,并探讨赛博格人类学的前景.赛博格人类学看似提出了全新的研究领域,捕捉到时代的脉搏,但它的发展至少出现了两个失误:第一,科技并未像赛博格人类学者所预测的那样全面改变人的生活,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大大延
任何共同体都具有特定的共同性,共同性是共同体的特质和命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对于大规模的共同体而言,共同性通常体现在利益、信念、价值、情感、意识、精神层面,具体呈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共同性既存在于意识层面,也存在于实践层面,意识层面的共同性基于认知可以产出认同,实践层面的共同性基于关系可以产出团结,认同与团结服务于共同体的结成.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增进共同性,在具体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增进共同性,在各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增进共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文化回归公共生活的重要形式,是调动民众能动性和赋能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在重塑乡村公共生活的时代诉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互动并耦合."撒叶儿嗬"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聚居区民间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以祭祀仪式、体育竞技和歌舞艺术等多种形态重现于乡村公共生活中,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才培养和秩序重塑的依托之一.一方面,乡村振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物质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