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伏虎罗汉》及相关题材的诸多问题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汉,其尊位仅低于佛、菩萨,属第三等,但其修行却达到最高果位。按佛典释义,获得罗汉果位,即意味着断尽世间所有烦恼,不再生死轮回,应受天人供应。
  或因寄托着渡人渡己的愿望,历来道释画家,都重视表现罗汉形象,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十六罗汉,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但相关文献,对于十六罗汉的名称释义稍有不同,且不管哪种版本,最初阶段均无伏虎和降龙这两个配对罗汉。近日,因研究新发现的《伏虎罗汉》挂轴的需要(图1),笔者查找相关的文献和图像资料,意欲梳理与之关联的诸多问题,包括:十六罗汉或伏虎罗汉的文献记载和绘画作品的相关年代,传世至今的作品及其年代、流派和现状,还有由上述问题引发的相关思考,如此等等。
  十六罗汉或伏虎罗汉 的文献记载和绘画作品的相关年代
  根据佛教的传播形式,十六罗汉的呈现,文献早于图像。查阅相关佛典,北凉道泰所译的《入大乘论》的记载令人关注:
  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守护佛法。
  这段文字,被看作是有关十六罗汉的最原始的资料,虽然没有交代具体的名称、住处和事迹。之后,唐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却详述了上面诸项内容,遗憾的是,这部佛典仍然没有涉及罗汉形象,也没有涉及伏虎或降龙的事迹。
  玄奘是七世纪的盛唐高僧,而道泰是东晋时期的译经僧,曾经历游西域,综揽梵文,“于玄始十六年(427)译出阿毗昙毗婆沙论一百卷(注1)。”目前普遍认为,对于十六罗汉的崇拜供奉,是从唐玄奘翻译《法住记》之后开始。那么,在唐玄奘之前,是否存在过《十六罗汉》或《伏虎罗汉》的绘画作品呢?
  寻找文献证据,宜遵循古早、周全、权威三方面条件,依此,《宣和画谱》是首选。这部皇家文献,将道释画放在首位,其地位可想而知,因此,有关罗汉题材的重要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多数会被记录或御藏。
  但是,查证《宣和画谱》御藏画目,不见任何与“伏虎”相关的作品,而挂名“罗汉”的作品却不少,其中画过《十六罗汉图》的,道释篇有张僧繇、卢楞伽、王齐翰、左礼、李昇、贯休,山水篇还有王维,都是五代以前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性画家,年代最早为南梁的张僧繇,其生卒年不详,仅从文献得知,在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曾任武陵王国侍郎,可见其活动时期大约在六世纪初。
  对于宣和御藏的张僧繇作品,有人表示怀疑(注2),也有人在评估推测,贯休及之前画家所绘制的《十六罗汉图》,是否包含着伏虎罗汉的内容(注3)。
  遗憾的是,《宣和画谱》不但缺乏与“伏虎”相关的文字记述,书中记载的诸多《十六罗汉图》,至今无一幸存,这种文献与图像的双重缺乏,给后来研究者造成极大的困惑。
  张僧繇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笔者根据常识,认定其归属真迹的可能性很大,依据有二:
  1、在宋徽宗的时代,鉴定张僧繇的作品,就好比当今鉴定明代初期的作品,应当不难,何况宋徽宗不但是水准超高的画家和鉴赏家,其身边的近臣也眼力不凡。
  2、张僧繇的绘画应该本有所依,从时间顺序看,唐玄奘的译本在其后,显然不符,但北凉道泰的《入大乘论》译本在其前,张僧繇依其所述成画,逻辑上可行。
  当然,从《入大乘论》简略的描述,推测张僧繇的《十六罗汉》不可能画有伏虎形象。
  在笔者行将完稿的时候,得知敦煌莫高窟的第九十七窟,也存在《十六罗汉像》,属盛唐时期,这是同类题材中,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绘画作品,但还是缺失伏虎场面,而这点正好符合唐玄奘译本的“无虎”状况,说明盛唐时期尚未出现伏虎罗汉。
  圈点历代绘制罗汉的名家,自然绕不开贯休,《宣和画谱》赞其“唯罗汉最著”。但是,陈清香先生认为,历来欣赏赞美过贯休的罗汉画诗词,不见与降龙伏虎相关的词句,“这意味着贯休不曾画降龙伏虎罗汉”(注4),单纯从逻辑上分析,这个结论未免牵强,因为未曾记载却真实存在的作品比比皆是。最重要的是,陈忽略了图像的关联。查阅现存的《十六罗汉图》,竟有数件归在贯休名下,其间都有独立成幅的“伏虎”画面,这些作品虽有托名之虞,但京都高台寺藏本,却值得关注。此作的技法特征,介于北南宋之间(图2),但观其图式,整套作品全然呈现北宋之前的中置式,且罗汉具备“庞眉大目”、“朵颐隆鼻”的“胡貌梵相”(注5),与杨新先生论证为贯休真迹的《罗汉图》的形象几乎一致(注6)。其中的“伏虎罗汉”,与藏于台北故宫的同名作品(旧题为五代人画),无论图式、形态、技法都极为相似。综合判断,两者的原始底本或应来自贯休。这些图像链接,间接地证实贯休画过伏虎罗汉。
  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十六罗汉图》系列,包含“伏虎罗汉”单幅,系平安时代的日本画,展现娴熟的唐代道释画技法,推测其底本不低于晚唐。
  新疆吐鲁番卡拉和卓出土的八世纪罗汉像残片,现藏德国国立博物馆。虽是残片,但透露着三个重要信息:一、头额高隆,浓眉大眼,与文献表述的贯休形象有承续关联。二、其衣纹线条显示与卢棱伽名下的宋代摹本《六尊者像》相关。三、罗汉呈现举拳出击状,合乎逻辑的推测,拳击对应的残失对象应是老虎,也就是说,完整的图像很可能是伏虎罗汉。
  因此,基于现有的资料,笔者对早期的《十六罗汉图》或《伏虎罗汉》等同类作品,大胆做出判断或推测:
  1、六世纪初的张僧繇,是文献提供的最早绘制《十六罗汉》的画家,依据相关资料、常识推测,应属可信,只是没有伏虎内容。
  2、迄今发现最早的《十六罗汉》画作,为盛唐时期,但仍然缺少伏虎罗汉。
  3、至少在八世纪,已经存在绘制伏虎罗汉这类题材的可能性。
  分析现存的早期《十六罗汉图》(容后面叙述)的形式,大致可知,《宣和画谱》所言的“《十六尊者像》十六”、“《十六罗汉像》十六”、“齐翰画《罗汉》十六轴”,都是由十六幅的单幅罗汉组成系列作品,但是,此书记录张僧繇“十六罗汉像一”,不像是失群的单幅,而应该是单幅作品绘制十六位罗汉。因此,文献记述的《十六罗汉图》,可能是系列,也可能是单幅。   与伏虎罗汉相关的传世作品的年代、流派和现状
  除了上述摹自贯休底本的两件作品外,还有如下作品与伏虎罗汉相关:
  卢棱伽名下的《六尊者像册》,有北宋画风,现存故宫博物院。日本皇宫内厅所藏的《十六罗汉》,多数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但笔者未见图片,其年代如何,是否包含伏虎罗汉,都尚待查证。
  相对而言,显示南宋特征的作品较多,笔者曾在《陆信忠<无量寿佛>初探》的序文提到,道释画发展到了南宋,产生了院画派、禅画派、四明画派三个群体(注7)。依据特征分类,具备禅意画风的,目前仅有藤田美术馆藏的无款《罗汉图》,其他的基本属于四明画作。
  目前看来,四明画作最多,其中画过《十六罗汉图》的,陆信忠便有两套,均是完整无缺的系列作品,分别藏在日本相国寺、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图3)。金大受(图4)、赵璚的作品,则分别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和法华经寺。而藏于日本清凉寺的,则没有本款,过去多数学者,忽略图像本身,而沉迷于传承,认为是北宋初期,但从技法分析,这是典型的南宋四明画。还有一套,现存日本新知恩院,旧传颜辉,从各方面因素判断,与颜辉无所关联,还是显现诸多四明画特征(图5)。
  此外,周季常、林庭珪的鸿篇巨制《五百罗汉》,虽然2幅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10幅藏波士顿美术馆,6幅散佚,最重要的82幅作品仍留藏日本京都大德寺。
  通过查找归纳与“伏虎”题材相关的现存早期罗汉作品,发现三个特点:
  1、大多作品呈现南宋风貌,说明这类题材在南宋时期颇为盛行。
  2、大多作品归属四明画派,正好符合四明画派擅长绘制佛教画的特点。
  3、所有作品现存或原藏日本,符合四明佛画大量输送日本的历史事实。
  《伏虎罗汉》显示四明画派 的风格特征
  本文讨论的《伏虎罗汉》,也同样来自日本,无款,绢本,91×37.5厘米。画中罗汉一腿盘地,赤脚悬空,一腿着地脚穿拖鞋,其右肩赤裸,左肩随意搭挂着袈裟,呈现一种世俗化的懒散状态(图1)。而将道释的形象世俗化,正是南宋道释画的表现理念。
  《伏虎罗汉》色彩鲜亮,装饰性强,形态夸张,根据道释画的三个风格归类,此作必然归属于四明画派。当然,这是从风格特征的宏观判断,那么,如果从绘画元素进行微观探究,是否也是同样的结论呢?
  《伏虎罗汉》中的罗汉形态,从衣纹到脸部,全都采用粗线勾勒,在眉毛、胡须等处,则杂用勾、皴、擦、染等多种技法,显现院画之外的粗犷笨拙;其五官先以褐色勾勒、敷色之后,对眼睛的上眼睑、嘴唇的中线等处,加勾又重又黑的粗线。按照正常比例,罗汉的五官夸大,其眼珠,几乎没有任何遮掩地显露出圆珠形状,让人觉得结构真实,却表情夸张,神态生动,有一种莫名的骇人威严(图6)。而这些手法,正是四明画派的基本特征。
  《伏虎罗汉》的绘制顺序是先勾勒粗线,而后厚彩平涂,并略作分染,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在老虎身上。细察画面,老虎先采用白色厚敷铺底,其腹部保留白色,其他部位则根据结构需求加染深浅不同的棕褐色,最后再叠加深色斑纹,这个表现方法,与上述的四明诸多画作的老虎完全一致。或是为了与罗汉的大眼睛相和谐,老虎眼睛也夸张放大,其神态稚拙而可爱,已经全然失去虎威。这些技法和理念,也全部与四明画派相一致(图7)。
  《伏虎罗汉》罗汉的袈裟,厚敷浓艳鲜亮的红色,平涂多于分染,然后以精细的金线勾勒繁缛纹饰,装饰性强,具有华贵之美。这个方法,也时常出现在四明画派的其他作品中。从赵璚《十六罗汉像》第三尊、金大受《十六罗汉》第十尊等作品,即可看到相同的技法(图8)。传为颜辉的《释迦三尊像》(日本鹿王院藏)的金线勾勒,显然过于复杂。当一种审美特征被夸大之后,必然是时代也不同了,从毛羽技法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即可说明这一点。
  综合《伏虎罗汉》的不同元素的绘画技法、题材和表现理念,无不符合四明画派的基本特征,此作历经数百年,了无传承痕迹,却依靠图像证据链,归入四明画派,且在同类题材中,是唯一留存国内的作品,着实令人欣慰。
  参照南宋时期四明画派的作品形式,《伏虎罗汉》应是《十六罗汉图》系列散离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配景,此作的罗汉和老虎的形态,都与新知恩院所藏的《十六罗汉图》系列的“伏虎罗汉”一致,可见两者同属一个图像谱系(图5),在十四世纪,这个谱系被日本画家良全传摹,作品现存建仁寺(图9)。
  宋元时期,大量道释画尤其是四明画作携往日本,导致日本的画家争相模仿, 良全是其中最地道的高手,虽然形态接近,但画面却较为僵化,敷色单薄且过于均匀,缺少四明画作的自然、圆融和生气,只要多加比较,之间的差异不难判别。
  (本文作者系国家核心期刊《中国美术》杂志编委)
  注解:
  注1、《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北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
  注2、任荣《罗汉造像源流初探》,《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一期。
  注3、注4、陈清香《降龙伏虎罗汉图像源流考》,《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辑。
  注5、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贯休条》:(贯休)师阎立本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画其态。
  注6、杨新《五代贯休罗汉图》,文物出版社, 2008/9/1出版。
  注7、康耀仁《陆信忠<无量寿佛>初探》, 《东方收藏》 2014/10。
其他文献
本刊讯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挂牌暨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开馆仪式近日在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举行。活动期间,先后举办了名家作品书画联展、中国艺术家书画作品展、中华之光获奖书画作品展、“艺术与金融”合作论坛、艺术家大型笔会和“名家绘泉州”大型艺术采风等系列活动。  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始建于2013年,今年落成。展览馆将以弘扬文化艺术、培育青年艺术家为己任,通过精心策划
期刊
江苏常熟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来有“学道名邦”之称。生活于虞山琴水间的文人学士,辛勤耕耘,各尽所能,历宋元明清,才俊辈出,累世不绝。植根于吴文化沃土上孕育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家学渊源深厚、文化系统承续,并为地方所认同的世家大族,文化名门可谓代有相望。清代更有“翁庞杨季是豪门,归言屈蒋有名声”的谚语,八大家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乐善好施,崇德做人,立身大志
期刊
本刊讯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由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技艺传承人黄美金创作的金油滴撇口盏,被来自福建福清的著名慈善家陈先生和万福禅寺方丈悲升大师以299万元购得。  据介绍,此件口径21.5、高7厘米的金油滴建盏将永远入藏福清黄檗山万福千年禅寺。此前,由黄美金创作的金油滴建盏曾创下51万元的售价。 (李加林 龙敏)
期刊
2000年4月28日,由一个家族六代保存的私人藏书“翁氏藏书”,正式收藏于上海图书馆,藏书的主人则是翁同龢之后裔翁万戈先生。翁同龢于1904年去世,存在天津的藏书传到他的曾孙翁之廉手中,之廉无后,其弟翁之憙的第三子翁兴庆(万戈)过继为嗣子。因此,翁兴庆两岁时便成为翁同龢一房的玄孙,翁同龢的藏书全归翁兴庆所继承。翁家先后三次过继,翁同龢的血脉才得以传承。那时翁同龢藏书的精品留在天津翁之廉家中,194
期刊
宋代潮州笔架山窑是粤东最重要的窑场。其窑业之兴衰,与宋代粤东地区的拓展和对外贸易的兴盛密切相关。从上世纪30年代罗原觉先生刊布潮州城西羊皮岗发现水东窑(笔架山窑)释迦牟尼塑像始,先后有西方人麦康(Malcolm F·Ferly)及我国著名潮籍学者饶宗颐、陶瓷学者陈万里等对笔架山窑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成果。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等机构对笔架山窑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与发
期刊
本刊讯 11月6日,由国礼(北京)艺术品有限公司和九州美术馆联盟联合主办的“匠心筑梦 典藏传世 ——2016 国礼皇家宫瓷青州首现大型品鉴会”在山东省青州市宋城大饭店举行。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玮亭、国礼(北京)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洪领、居仁堂京瓷(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守培、青州九州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峰等文化界以及收藏界等上百位嘉宾出席。  本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景
期刊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女画家,她们的出现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国美术史上画出绚丽的一笔。同时她们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去,从事形式多樣的卖画活动,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成为中国书画中一朵盛大的奇葩。  那么,如今她们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又是如何的呢?  民国时期女画家参与市场  在民国繁盛的艺术市场氛围下,这些女画家活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尤其是以鬻画的形
期刊
老王是位红色收藏爱好者,在所有的红色题材中又偏爱邮票,虽然已收齐了全套文字和编号的新旧邮票,但仍钟情品相好的文革散票或套票。最近他在邮市上见到了一组全新的文1一套、文2二套(双连)、文7四套(方连)、文8二套、文10一套,共10套邮票,而且全部带边纸或厂铭。这些邮票几乎都是文革邮票中的精品,平时在邮市上也是很难碰到,特别是品相好背胶未发黄,仔细观看后一下就令老王动心了。由于店主报价不菲,凭自己10
期刊
钱松喦先生(1899—1985)是我国二十世纪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近七十年的美术教育和国画创作生涯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先生谙熟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画风苍劲浑厚,章法构图变化多端,色彩运用大胆奇特。先生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从传统意境和图式,转向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变革的描绘。上个世纪50年代,先生的绘画功力虽深但却没有跳出石溪、石涛、沈周和唐寅的笔墨,文人画习气尚浓。六十岁在壮游祖国名山大川
期刊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谷类酿成之酒,始于殷,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此时。在商周时代,由于生产力提高,酿酒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瑰宝中的一朵奇葩。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不仅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魅力,而且酒文化与青铜文化交融悠悠绵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