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这和高考数学在教学中的意义是相一致的,在近年的中考命题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可以看出,数学教育也开始偏重于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内涵,除了包括做人和生存的能力之外,还应包括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发明的能力,这也是三维目标的内容,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能力的问题,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重视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因为二者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育中更为重要。
我们说,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中,对于数学概念,要了解其定义,能够利用他们的主观感觉,比如几何图形中识别几何的有关概念,并通过解释和验证其定义和定理,再应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能力目标,是通过数学定义和定理的学习,增强类化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问题,然后使学生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和简单的问题进行联系与区别,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其中,以知识目标为主线,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于知识目标中来体现,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几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七年级学生实际、素质教育需要、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等,为完成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线、诱导线、思维线三线合一的教学链,当然,能力的问题,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
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数学教育究竟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笔者以为,数学教育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一、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一个快乐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方式枯燥、单一,没有激发课堂气氛的思路,缺乏积极学习的热情和活力,每节课都在沉闷中度过,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课堂才能保持活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学生自己在感受知识、体验知识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点,很多教师重复多次,一节课讲个不停,生怕学生不懂,可学生也只有呆呆听着的份儿,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又何尝能理解呢?越是抽象的知识,就越要让学生自己去摸去碰,只有爱过挫折后才会逐渐成长。
二、过程与方法不能流于形式
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而且在学习上,学困生也很需要其他优秀学生的帮助,所以在教学重点、难点时我们总喜欢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学习,但小组学习是否节节课都适用、用了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吗?小组合作学习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诸如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但是仔细观察,也发现有不少学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而采用一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课堂再一次充满生机,那就要求我们有效地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三、能力问题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
三维目标中,能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虽然知识与技能是不可或缺的,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更加深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推动个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消极的人生态度,会影响整个人生选择和对价值观的判断。
(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的培养,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一些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较强的试题,它强调试题的新颖和时代气息。
(二)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通过实际动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我们在着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入手上大作文章,作好文章,三维立体目标,体现了数学的技术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素质教育的重点落实在教学目标中,是教师对数学教育有深入理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李建华,数学思想与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1998,
[2]李同胜,数学素质教育新体系的实验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7(6),
[3]綦春霞,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毓信等,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我们说,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中,对于数学概念,要了解其定义,能够利用他们的主观感觉,比如几何图形中识别几何的有关概念,并通过解释和验证其定义和定理,再应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能力目标,是通过数学定义和定理的学习,增强类化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问题,然后使学生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和简单的问题进行联系与区别,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其中,以知识目标为主线,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于知识目标中来体现,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几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七年级学生实际、素质教育需要、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等,为完成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线、诱导线、思维线三线合一的教学链,当然,能力的问题,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
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数学教育究竟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笔者以为,数学教育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一、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一个快乐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方式枯燥、单一,没有激发课堂气氛的思路,缺乏积极学习的热情和活力,每节课都在沉闷中度过,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课堂才能保持活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学生自己在感受知识、体验知识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点,很多教师重复多次,一节课讲个不停,生怕学生不懂,可学生也只有呆呆听着的份儿,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又何尝能理解呢?越是抽象的知识,就越要让学生自己去摸去碰,只有爱过挫折后才会逐渐成长。
二、过程与方法不能流于形式
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而且在学习上,学困生也很需要其他优秀学生的帮助,所以在教学重点、难点时我们总喜欢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学习,但小组学习是否节节课都适用、用了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吗?小组合作学习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诸如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但是仔细观察,也发现有不少学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而采用一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课堂再一次充满生机,那就要求我们有效地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三、能力问题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
三维目标中,能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虽然知识与技能是不可或缺的,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更加深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推动个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消极的人生态度,会影响整个人生选择和对价值观的判断。
(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的培养,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一些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较强的试题,它强调试题的新颖和时代气息。
(二)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通过实际动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我们在着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入手上大作文章,作好文章,三维立体目标,体现了数学的技术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素质教育的重点落实在教学目标中,是教师对数学教育有深入理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李建华,数学思想与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1998,
[2]李同胜,数学素质教育新体系的实验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7(6),
[3]綦春霞,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毓信等,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