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cws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有业不就” 现象分析 缓解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着重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就业是把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的过程。由于大学生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地出台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尽管如此,仍然有部分學生在谋生的门槛前徘徊,“有业不就”成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分析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却是“有业不就”,与就业困难、“无业可就”现象共同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有业不就”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个方面。要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问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原因,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政府政策。
  政府的引导无论对企业还是毕业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骤增,导致社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近年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法律法规欠完善,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得不到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来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不完备,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了诸多顾虑,如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问题等。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不能直接为学生赋予职业、态度、思想、信念和幸福,但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的校风校训、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对大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求职择业。一方面,多数学校教育教学及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文化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许多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何种工作,更谈不上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在选择工作时比较茫然,这就需要学校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规划指导。
  (三)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因素。作为就业的主体,学生本人的一些观念、想法及客观条件,都会影响其就业,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比较浮躁,其择业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一方面,怀揣求职梦想,为了获取较高的就业平台,盲目考研、考公务员,为此放弃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崇尚个人发展,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他们认为东部发达地区、各大城市具有很多机会,可以获得高收入和体面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大学生这种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也白白浪费了许多就业机会。大学生要想真正顺利就业,关键在于正确进行自我定位,认识自我,制订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四)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的消费者,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有了很大的自主权。由于我国现有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尖锐,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在双向选择时缺乏公平有效的交流平台。另外,一些非法的社会团体组织或者虚假企业使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不仅损失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使他们陷入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怀疑,最终使其对于求职心存芥蒂。这些都是不利于大学生正常就业的。
  (五)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长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方面,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偏高,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据有关数据统计,一个本科生4年大学教育至少需要6万元左右的支出,这笔教育投资使得家长及学生对毕业的收入充满了期望,希望能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他们的择业观念是以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作为参照来确立的,大学生也需要计算自家的经济账。
  二、缓解“有业不就”现象的建议
  (一)学生:更新观念,定位合理。
  大学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培养成熟的就业心理,根据社会需求设定自己的择业期望值,科学进行职业抉择。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是社会普遍现象,学校要通过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既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又能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要提倡“先就业,后择业”。自己的职业工作可积累社会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竞争力,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学校:完善手段,加强指导。
  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供需相结合,主动适应社会市场人才需求,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形成品牌,逐步完善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高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学校、学生与人才市场之间的联系渠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要让广大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权衡无形收益和有形收益,明白有形的收益如薪水等是短期的回报,无形的收益是学本领的机会。学校要以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为载体,同时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就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不懈努力。
  (三)社会: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政策上的鼓励与保障。政府要对市场运行体制进行规范,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参与竞争,树立和保证其对就业环境的信心。用人单位应与高校及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企业对大学生的培育功能,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的机制。还要在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完善,给大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也为自己吸收更多的人才,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龙立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攀,贾佳,马沁芳.如何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3]于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探究与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
其他文献
该品种属深根丛生型,蔸形较紧凑,根系较发达,植株高大、粗壮,群体生长整齐,成熟茎绿褐色,株高170厘米。苗期幼叶微红,叶绿色,皱纹不明显,锯齿较小,叶柄黄绿色,伸展角度小,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引起的一种猪的病毒性传染病。本试验通过研究IgG单体在PRRSV侵染PAM细胞的过程中的作用,为探讨FcγRⅠ在PRR
有色金属选矿厂磨矿作业的能量消耗资料表明:铜选厂为7.5~11.5千瓦·时/吨,占全厂总能耗的35~60%;铅-锌多金属选矿为8~21千瓦·时/吨,占全厂总能耗的40~65%;稀有及贵金属选矿厂
摘 要: 就业指导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课程的研究和設置、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发展等。文章简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沿革,并从以上几个角度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为寻找就业指导工作突破口而进行的研究和成果。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发展沿革 新进展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沿革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
摘 要: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内部力量,是协调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体性因素。深刻解读自我教育的内涵及心理机制,是进行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应沿着明确自我教育目的、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自我调控、加强业务修养的基本路径,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生态模式,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    我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发
摘 要: 为了解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压力状况,作者采用自编问卷,对四川、重庆7所职业技术院校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最大;男女教师的个人特质压力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教师个人特质压力、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和社会期望压力差异显著;职称越高,压力越小,且讲师、副教授教学科研和个人特质压力与其他职称教师压力差异显著;课时越多,压力越大,且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和个人特质压力差异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属于圆环病毒科,是一种小的、无囊膜的单链负股环状DNA病毒。圆环病毒共有2个基因型,分别为无致病性的PCV1和有致病性的PCV2。PCV2病毒粒子侵
[w001]环糊精在有机合成中的立体控制性能StereoselectiveAbilityofCyclodextrininOrganicSynthesis赵明刚郝爱友(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250100)具有特殊结构的环糊精及
本文通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对软泥岩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In this paper, similar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mine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对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相关的理论,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 市场导向 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能力    1.引言  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