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生成语法的相关理论,通过举例阐释及图解方法,从双及物结构(VNN)中动词种类和双及物结构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英汉双及物结构的异同。英汉双及物结构有很多共性,其转换结构有很多差异。英汉双及物语法意义的差别是语义转移的方向。英汉双及物结构都受VNN结构的制约,并且N1和N2能否互换位置受动词类别、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语用)制约。
关键词:英汉 双及物 结构 转换句
一、引言
双及物结构(双宾结构)表现为“S+V+N1+N2”,即为一个句子中后面跟着两个宾语,分别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例如:
(1)a.I give him a book.
b.I give a book to him.
(2)a.我送他一本书。
b.我送一本书给他。
(3)a.She calls me a busy girl.
b.She calls a busy girl me..
(4)a.我吃他一块蛋糕。
b.我吃一块蛋糕他。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例(1)和例(2)中动词为三价动词,后面接两个名词且名词位置互换也能够行得通;但是在例(3)和例(4)中,动词本身为二价动词,后面不能够接双宾语,且后面的宾语和它的补语位置不可逆。所以像(1)和(2)这样的句子才为双及物结构,而(3)和(4)这样的句子不是双及物结构,而是宾补;当然也有二价动词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但是具体还要看整个句子结构和内在语义内容,本文不作详细解释。
双及物结构在学界一直倍受关注,对其内在结构和对比其与他语言的差异的研究此起彼伏。但至今对双及物的研究还未穷尽,英汉双及物在结构上和分类上存在普遍性,也存在特殊性,鲜少有人能够根据其动词分类并运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本文试图根据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分类,举出恰当例子并画出其树形图对英汉双及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探讨英汉双及物结构差异和其N1和N2转换之后的句子结构的差异,并尝试究其原因。
二、双及物结构研究
Goldberg认为英语双及物的构式义“CAUSE-RECEIVE”,即“致使—拥有”,也就是说施事者(S)主动把受事(N2)转移给接受者(N1),让N1领有N2。张伯江(1999)提出给予意义是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的基本语义,即“有意的转移性给予”。前人所做的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从进入动词分类进行的研究,常见的有“给予”类(刘丹青,2001;徐峰,2002;何丹,2009)、“夺取”类(宋文辉,2006;徐志林,2010)以及“愿景”类(任龙波,2007)3类;也有综述性的研究和从构式语法角度研究英汉双及物结构的(任龙波,2007;刘金燕,2010)。根据任龙波(2007:64-65),英语里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可以分为以下3类:1.具体转移义动词,指物质空间的正反方向给予类动词(give,hand,pay等);2.隐喻转移义动词,指没有显性的给予义,主要是表示人际交流互动过程的动词(tell,teach,wish,forgive等)(徐盛桓,2001);3.附加转移义动词,指本身没有转移义,主要是表示“制造(出)”的某些动词(make,knit,bake,write等)。而汉语里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也在任龙波的文章中分类明确:1.具体转移义动词(给、借、租、让、奖、送/赠、汇等);2.隐喻转移义动词(报告、答复、奉承、审问、考、叫等);3.附加转移义动词(扔、抛、丢、甩等)。汉语前两类构式的配价与动词一致;第三类动词为二价,但是能够进入有三个论元的VNN构式(以上词例据Quirk et al,1985)。
第二,有关双及物结构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双及物句式的语序方面(何晓伟,2008;王琳琳、蒋平,2011)。何晓伟(2008:21)指出语类信息决定句子的合并顺序;王琳琳等(2011:147)指出双及物结构句式选择的语序规律受名词成分重量制约。
第三,对于双及物语义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持双及物动词为单义(monosemous)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这两个句式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并认为与格结构是基础生成的,而双宾语结构是从与格结构转换而来的(Larson,1988;Aoun & Li,1989)。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双及物动词是多义的(polysemous),所构成的两个句式各自表达不同的语义。但是两个句式是否存在转换关系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点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究。
三、英汉语双及物结构及其转换句树形图分析
根据任龙波(2007:64-65)对能够进入英语双及物结构的三类动词以及能够进入汉语双及物结构的三类动词,我们各取一组意义相近的动词结合具体句子作进一步探析,由于英语及汉语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第一类词“具体转移义动词”分正负方向,所以在一类里面共取两组反方向的动词,通过对比探讨英汉双及物结构差异和其N1和N2转换之后的句子结构的差异,并尝试究其原因,共取四组词结合实例制成下表:
表1:能够进入英汉双及物的四组例词及其对应例句
类别 例词 例句 N1、N2转换句
第一类 正方向:give-给 She gives me a book.
她给我一本书。 She gives a book to me.
她给一本书给我。
负方向:take-花费/拿走 It took me ten yuan.
这个花费(拿走)我十块钱。 It took ten yuan from me.
这个从我这花费(拿走)十块钱。 第二类 tell-告诉 She tells me a secret.
她告诉我一个秘密。 She tells a secret to me.
她告诉一个秘密(给我)。
第三类 write-写 She writes me a letter.
她写给我一封信。 She writes a letter to me.
她写一封信给我。
表中四组例子表明,双及物结构在其N1和N2变换位置后的句子中显现出了极大的方向性(传递性)。有些句子成分在转换之后英汉句子中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如“take”组),有的转换之后英汉句子位置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如“give”组);有的一开始英汉句子方向性表达程度就不一样(如“write”组)。这个部分将会先对比英汉双及物结构,然后再对比英汉双及物“N1”和“N2”转换位置的句子结构,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树形图来看各组例句(为了方便对比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下图在位置上对句子进行了调整):
英汉双及物结构树形图:
英语双及物: 汉语双及物:
根据上图可见,英汉双及物结构在句式结构上基本相似。就移位来讲,英汉双及物动词移位语迹一样,都是由“V”位置到“ν”位置。英语双及物处图中“ν”处分别带有轻动词“to,to,from,to”,这在汉语双及物中对应的成分应该为介词“给、给、从、给”;另外,在最后一组英汉例句当中,“write”对应的汉语为“写给”,这点有些不能对应。因为在英语“write”的中文释义中只有“写”这个动作,并没有“给”这个表示方向的语义成分;所以这造成了英汉双及物的差异。这点差异可以归结为英汉语音表达机制不一样,在英语双及物例句中,“write”在汉语双及物例句中由于语音表达差异需要变为“写给”,只有这样才能后接对象“我”构成双及物结构。
具体到每个句子来讲,“give”与“给”这组句子的中英文结构基本一致,动词“give”从最低部向第二级移位。英语表述中人称和时态的标志为“-es”,而汉语中没有担任人称的标志。所以在移位至第二级时,英文动词被赋予第三人称单数特征,而汉语动词为原形。图中单箭头指示为移位指向。而双箭头指示则表示“NI”和“N2”位置互换的成立性,在这里“N1”和“N2”互换在结构上和语义及语用上都行得通,所以这里为双箭头表示其转换后不影响句子使用。
“write”句及其对应汉语句与第一组例句相似,英汉语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在动词显现人称时态程度上并不一致;这点也印证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论断。从这组树形图中还可以看出,在前面三组汉语例句中的方向性介词“给”和“从……这”,在汉语双及物结构中本是不出现的,但是在这里方向性介词“给”从一开始就是出现的;这个也和任龙波(2007)对能够进入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分类有关。他在文中指出如“写”这样的“附加转移意义动词”,在构成双及物结构时后面必须加“给”。所以在这组图中表示方向性的介词“给”就是和“我”字为一个整体,共同与“一封信”交换位置。
“take”与其对应汉语句子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谓语动词时态表现程度不一样,同样也是因为英语表达中时态会很鲜明。而在汉语表达中,承担表现时态的任务通常落在时间状语上,所以在这里英文例句中“take”上移被赋予过去时而中文中保持不变。第二,动词释义上,英语中的“take”本义为“拿、取、花费”,所以在转换句中,英语到汉语也就有了两个释义,分别为“它从我这拿走十块钱”和“它从我这花费十块钱”。第二种说法在汉语中不常用。所以这里出现了第三点不同:根据英汉语序排列特征,英语状语通常在句首或者句末而汉语状语一般紧靠谓语动词也不常出现在句末,所以在转换句中,英语例句中N1和N2能够互换,但是在汉语例句中“N1”和“N2”不能够互换,N2“十块钱”只能放在句末;如果转换成“它花费(拿走)十块钱从我这。”会引起语用方面的质疑,因为这样的用法难以为人们接受。所以画出的汉语树形图中,“N1”和“N2”的位置固定,无“可以互换”标记。
在“tell”与“告诉”这组句子中,英汉句子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在转换之后就有些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英语双及物结构中动词上移到第二级时被赋予第三人称单数特征,然后汉语例句中动词上移形态不变,但是同前面两组例子一样,形态未发生变化而语义内容发生了变化。在英语双及物结构中“N1”和“N2”转换之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在汉语中,“她告诉一个秘密给我”在语义传递上没有错误,不过却很少有人使用,所以汉语“告诉”动词引导的双及物结构“N1”和“N2”的语序最好不要互换。
综合来讲,在上面四组句子的结构对比之后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有三个共同点和两个不同点。相同点是,英汉双及物结构基本一致、谓词移位语迹相同、语义内容一致。
不同点是:1.谓词对主语的人称和动作的时态表现程度不一致,英语表现明显,汉语中鲜有显现标志,但是在语义内容上共同发生了改变,故可称英语人称时态变化为显性,汉语则多为隐性。2.“N1”和“N2”互换可接受度不一致,英语双及物中“N1、N2”基本都可以互换,而汉语中并非如此。但是对于汉语中什么时候“N1、N2”可以互换,什么时候不可以,本文由于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能否构成英汉双及物结构,除了受VNN结构本身制约以外,还受动词和英汉语音表达机制制约。所以,在英汉双及物结构当中会有个别词语在语义成分对应上不能达到完全一致。对比还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N1”和“N2”交换位置后句子结构能否一致,受到英汉语用制约。 四、结语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都是受VNN结构的制约,语义内容基本一致。但是英汉双及物结构中谓词表现形式没有达到完全,且N1、N2互换可接受度不一致。另外,能否构成英汉双及物结构还受动词类别、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语用)制约。生成语法下树形图解析作为适用的结构分析手段在近年来的重要发展,必将为跨语言句法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本文在生成理论的基础上对英汉双及物结构及其双宾位置转换句只是做了较为粗浅的探讨,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异同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上有很多共性,也发现其转换结构上有很多差异,但本质上来讲英汉双及物构式语法意义的差别是语义转移的方向以及双宾能否互换位置。除此之外,通过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中的差异和共同点,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语言并提高人们学习其他语言的水平。
参考文献:
[1]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Aoun,J.&Y-H.A.Li.Scope and constituency[J].Linguistic
Inquiry,1989,(20):141-172.
[3]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5-391.
[4]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5]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5):175-184.
[6]何丹.给予类动词的双及物构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9,(3):142-144.
[7]何晓伟.合并顺序与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
(3):13-22.
[8]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句式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
2001,(9):387-398.
[9]刘金艳.英汉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
论研究),2010,(4):61-62.
[10]任龙波.英汉双及物构式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
(6):63-66.
[11]宋文辉.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J].世界汉语
教学,2006,(10):42-54+147.
[12]徐峰.“给予”动 词 的语 义 和 语 用 研 究[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78-87,127.
[13]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3):81-88.
[14]王琳琳,蒋平.双及物结构句式选择的语序规律制约因素[J].南
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1,(7):143-148.
[15]徐志林.近90年来汉语双宾句式研究述评[J].广东教育学院学
报,2010,(2):82-87.
(杨明佩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李天贤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
关键词:英汉 双及物 结构 转换句
一、引言
双及物结构(双宾结构)表现为“S+V+N1+N2”,即为一个句子中后面跟着两个宾语,分别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例如:
(1)a.I give him a book.
b.I give a book to him.
(2)a.我送他一本书。
b.我送一本书给他。
(3)a.She calls me a busy girl.
b.She calls a busy girl me..
(4)a.我吃他一块蛋糕。
b.我吃一块蛋糕他。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例(1)和例(2)中动词为三价动词,后面接两个名词且名词位置互换也能够行得通;但是在例(3)和例(4)中,动词本身为二价动词,后面不能够接双宾语,且后面的宾语和它的补语位置不可逆。所以像(1)和(2)这样的句子才为双及物结构,而(3)和(4)这样的句子不是双及物结构,而是宾补;当然也有二价动词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但是具体还要看整个句子结构和内在语义内容,本文不作详细解释。
双及物结构在学界一直倍受关注,对其内在结构和对比其与他语言的差异的研究此起彼伏。但至今对双及物的研究还未穷尽,英汉双及物在结构上和分类上存在普遍性,也存在特殊性,鲜少有人能够根据其动词分类并运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本文试图根据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分类,举出恰当例子并画出其树形图对英汉双及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探讨英汉双及物结构差异和其N1和N2转换之后的句子结构的差异,并尝试究其原因。
二、双及物结构研究
Goldberg认为英语双及物的构式义“CAUSE-RECEIVE”,即“致使—拥有”,也就是说施事者(S)主动把受事(N2)转移给接受者(N1),让N1领有N2。张伯江(1999)提出给予意义是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的基本语义,即“有意的转移性给予”。前人所做的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从进入动词分类进行的研究,常见的有“给予”类(刘丹青,2001;徐峰,2002;何丹,2009)、“夺取”类(宋文辉,2006;徐志林,2010)以及“愿景”类(任龙波,2007)3类;也有综述性的研究和从构式语法角度研究英汉双及物结构的(任龙波,2007;刘金燕,2010)。根据任龙波(2007:64-65),英语里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可以分为以下3类:1.具体转移义动词,指物质空间的正反方向给予类动词(give,hand,pay等);2.隐喻转移义动词,指没有显性的给予义,主要是表示人际交流互动过程的动词(tell,teach,wish,forgive等)(徐盛桓,2001);3.附加转移义动词,指本身没有转移义,主要是表示“制造(出)”的某些动词(make,knit,bake,write等)。而汉语里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动词也在任龙波的文章中分类明确:1.具体转移义动词(给、借、租、让、奖、送/赠、汇等);2.隐喻转移义动词(报告、答复、奉承、审问、考、叫等);3.附加转移义动词(扔、抛、丢、甩等)。汉语前两类构式的配价与动词一致;第三类动词为二价,但是能够进入有三个论元的VNN构式(以上词例据Quirk et al,1985)。
第二,有关双及物结构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双及物句式的语序方面(何晓伟,2008;王琳琳、蒋平,2011)。何晓伟(2008:21)指出语类信息决定句子的合并顺序;王琳琳等(2011:147)指出双及物结构句式选择的语序规律受名词成分重量制约。
第三,对于双及物语义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持双及物动词为单义(monosemous)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这两个句式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并认为与格结构是基础生成的,而双宾语结构是从与格结构转换而来的(Larson,1988;Aoun & Li,1989)。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双及物动词是多义的(polysemous),所构成的两个句式各自表达不同的语义。但是两个句式是否存在转换关系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点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究。
三、英汉语双及物结构及其转换句树形图分析
根据任龙波(2007:64-65)对能够进入英语双及物结构的三类动词以及能够进入汉语双及物结构的三类动词,我们各取一组意义相近的动词结合具体句子作进一步探析,由于英语及汉语能够进入双及物结构的第一类词“具体转移义动词”分正负方向,所以在一类里面共取两组反方向的动词,通过对比探讨英汉双及物结构差异和其N1和N2转换之后的句子结构的差异,并尝试究其原因,共取四组词结合实例制成下表:
表1:能够进入英汉双及物的四组例词及其对应例句
类别 例词 例句 N1、N2转换句
第一类 正方向:give-给 She gives me a book.
她给我一本书。 She gives a book to me.
她给一本书给我。
负方向:take-花费/拿走 It took me ten yuan.
这个花费(拿走)我十块钱。 It took ten yuan from me.
这个从我这花费(拿走)十块钱。 第二类 tell-告诉 She tells me a secret.
她告诉我一个秘密。 She tells a secret to me.
她告诉一个秘密(给我)。
第三类 write-写 She writes me a letter.
她写给我一封信。 She writes a letter to me.
她写一封信给我。
表中四组例子表明,双及物结构在其N1和N2变换位置后的句子中显现出了极大的方向性(传递性)。有些句子成分在转换之后英汉句子中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如“take”组),有的转换之后英汉句子位置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如“give”组);有的一开始英汉句子方向性表达程度就不一样(如“write”组)。这个部分将会先对比英汉双及物结构,然后再对比英汉双及物“N1”和“N2”转换位置的句子结构,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树形图来看各组例句(为了方便对比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下图在位置上对句子进行了调整):
英汉双及物结构树形图:
英语双及物: 汉语双及物:
根据上图可见,英汉双及物结构在句式结构上基本相似。就移位来讲,英汉双及物动词移位语迹一样,都是由“V”位置到“ν”位置。英语双及物处图中“ν”处分别带有轻动词“to,to,from,to”,这在汉语双及物中对应的成分应该为介词“给、给、从、给”;另外,在最后一组英汉例句当中,“write”对应的汉语为“写给”,这点有些不能对应。因为在英语“write”的中文释义中只有“写”这个动作,并没有“给”这个表示方向的语义成分;所以这造成了英汉双及物的差异。这点差异可以归结为英汉语音表达机制不一样,在英语双及物例句中,“write”在汉语双及物例句中由于语音表达差异需要变为“写给”,只有这样才能后接对象“我”构成双及物结构。
具体到每个句子来讲,“give”与“给”这组句子的中英文结构基本一致,动词“give”从最低部向第二级移位。英语表述中人称和时态的标志为“-es”,而汉语中没有担任人称的标志。所以在移位至第二级时,英文动词被赋予第三人称单数特征,而汉语动词为原形。图中单箭头指示为移位指向。而双箭头指示则表示“NI”和“N2”位置互换的成立性,在这里“N1”和“N2”互换在结构上和语义及语用上都行得通,所以这里为双箭头表示其转换后不影响句子使用。
“write”句及其对应汉语句与第一组例句相似,英汉语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在动词显现人称时态程度上并不一致;这点也印证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论断。从这组树形图中还可以看出,在前面三组汉语例句中的方向性介词“给”和“从……这”,在汉语双及物结构中本是不出现的,但是在这里方向性介词“给”从一开始就是出现的;这个也和任龙波(2007)对能够进入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动词分类有关。他在文中指出如“写”这样的“附加转移意义动词”,在构成双及物结构时后面必须加“给”。所以在这组图中表示方向性的介词“给”就是和“我”字为一个整体,共同与“一封信”交换位置。
“take”与其对应汉语句子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谓语动词时态表现程度不一样,同样也是因为英语表达中时态会很鲜明。而在汉语表达中,承担表现时态的任务通常落在时间状语上,所以在这里英文例句中“take”上移被赋予过去时而中文中保持不变。第二,动词释义上,英语中的“take”本义为“拿、取、花费”,所以在转换句中,英语到汉语也就有了两个释义,分别为“它从我这拿走十块钱”和“它从我这花费十块钱”。第二种说法在汉语中不常用。所以这里出现了第三点不同:根据英汉语序排列特征,英语状语通常在句首或者句末而汉语状语一般紧靠谓语动词也不常出现在句末,所以在转换句中,英语例句中N1和N2能够互换,但是在汉语例句中“N1”和“N2”不能够互换,N2“十块钱”只能放在句末;如果转换成“它花费(拿走)十块钱从我这。”会引起语用方面的质疑,因为这样的用法难以为人们接受。所以画出的汉语树形图中,“N1”和“N2”的位置固定,无“可以互换”标记。
在“tell”与“告诉”这组句子中,英汉句子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在转换之后就有些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英语双及物结构中动词上移到第二级时被赋予第三人称单数特征,然后汉语例句中动词上移形态不变,但是同前面两组例子一样,形态未发生变化而语义内容发生了变化。在英语双及物结构中“N1”和“N2”转换之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在汉语中,“她告诉一个秘密给我”在语义传递上没有错误,不过却很少有人使用,所以汉语“告诉”动词引导的双及物结构“N1”和“N2”的语序最好不要互换。
综合来讲,在上面四组句子的结构对比之后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有三个共同点和两个不同点。相同点是,英汉双及物结构基本一致、谓词移位语迹相同、语义内容一致。
不同点是:1.谓词对主语的人称和动作的时态表现程度不一致,英语表现明显,汉语中鲜有显现标志,但是在语义内容上共同发生了改变,故可称英语人称时态变化为显性,汉语则多为隐性。2.“N1”和“N2”互换可接受度不一致,英语双及物中“N1、N2”基本都可以互换,而汉语中并非如此。但是对于汉语中什么时候“N1、N2”可以互换,什么时候不可以,本文由于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能否构成英汉双及物结构,除了受VNN结构本身制约以外,还受动词和英汉语音表达机制制约。所以,在英汉双及物结构当中会有个别词语在语义成分对应上不能达到完全一致。对比还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N1”和“N2”交换位置后句子结构能否一致,受到英汉语用制约。 四、结语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都是受VNN结构的制约,语义内容基本一致。但是英汉双及物结构中谓词表现形式没有达到完全,且N1、N2互换可接受度不一致。另外,能否构成英汉双及物结构还受动词类别、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语用)制约。生成语法下树形图解析作为适用的结构分析手段在近年来的重要发展,必将为跨语言句法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本文在生成理论的基础上对英汉双及物结构及其双宾位置转换句只是做了较为粗浅的探讨,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异同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英汉双及物结构上有很多共性,也发现其转换结构上有很多差异,但本质上来讲英汉双及物构式语法意义的差别是语义转移的方向以及双宾能否互换位置。除此之外,通过分析英汉双及物结构中的差异和共同点,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语言并提高人们学习其他语言的水平。
参考文献:
[1]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Aoun,J.&Y-H.A.Li.Scope and constituency[J].Linguistic
Inquiry,1989,(20):141-172.
[3]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5-391.
[4]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5]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5):175-184.
[6]何丹.给予类动词的双及物构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9,(3):142-144.
[7]何晓伟.合并顺序与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
(3):13-22.
[8]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句式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
2001,(9):387-398.
[9]刘金艳.英汉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
论研究),2010,(4):61-62.
[10]任龙波.英汉双及物构式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
(6):63-66.
[11]宋文辉.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J].世界汉语
教学,2006,(10):42-54+147.
[12]徐峰.“给予”动 词 的语 义 和 语 用 研 究[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78-87,127.
[13]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3):81-88.
[14]王琳琳,蒋平.双及物结构句式选择的语序规律制约因素[J].南
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1,(7):143-148.
[15]徐志林.近90年来汉语双宾句式研究述评[J].广东教育学院学
报,2010,(2):82-87.
(杨明佩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李天贤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