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渡远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m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漫游初期的杰出诗篇,表达了诗人的青春激情和理想抱负。
  一、李白为何要渡远?从地点看,诗人从蜀地出发,经过荆门,目的是到楚国(今湖北一带),这样的渡远,行程已达数千里。从“万里送行舟”看,诗人此次远渡似有万里之遥,但“万里”的说法并非实写,只是形容此次漫游行程之远罢了,或者说,诗人此次漫游将会有万里之遥。那么,诗人为何要“不远万里”呢?盛唐土壤孕育的李白,满腹经纶,斗酒诗百篇,绝不甘于寂寞,他也渴望进入仕途,实现“四方之志”,因此,他才“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二、李白在渡远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景象?诗人总共描绘了四幅景象:第一幅是“山随平野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第二幅是“江入大荒流”,一個“入”字,写出了江流奔腾倾泻的气势;第三幅是“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第四幅是“云生结海楼”,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莫测。这四幅图中,“山”“平野”“江”“大荒”“月”“天镜”“云”“海楼”这些物象,都具有博大的特点。“随”“尽”“入”“流”“飞”“结”这些动词,有一种飞动的蓬勃的气势。因此,从这些景象中,我们不难读出二十几岁的李白,此时满身活力,满怀希望,欲大展宏图,实现人生抱负。
  三、送别体现在哪里?李白渡远荆门,漫游楚国,所见之景,大气磅礴。可这与题目中的“送别”似乎并无关系。那么,诗题何以写“渡荆门送别”?结尾何以说“万里送行舟”?其实,我们需要清楚,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蜀地去漫游,去寻求四方之志。对于他生活了二十几年的蜀地,他是万般不舍的。但李白就是李白,他表达不舍的方式也很独特,他说可爱的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出蜀漫游,以此表达对故乡的牵挂与思念。
  李白渡远荆门,漫游四方,寻宏图之志。山水有情,不远万里,随山川相送。年轻的李白,盛唐的山河,在这里相融,喷薄而出的,便是这仗剑的豪情和壮志。
  活学活用
  下面的三个问题是针对王维《使至塞上》提出的,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作答。
  1.诗人是如何去“问边”的?
  2.诗人问边途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3.一路走来,一路看来,诗人的心中究竟蕴藏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
  
其他文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红军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期刊
埃德加·斯诺是谁?一名美国记者。他来中国干什么?采访写作。他为什么名留青史?因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大陆”名为“中国共产党”!他还是一名天文学家,发现了被国民党统治下层层乌云所遮蔽的一颗颗星星……这些熠熠生辉的红星,是照亮中国四万万劳苦人民的希望,璀璨了世界的东方!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故事里有四种人:一种是满怀理想,有着伟大抱负的追梦者;一种是碌碌无为,只为活命的墙头草;一种是欺压劳苦民众
期刊
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杆,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  王维在辋川的别墅,在开始是宋之问的,这个喜欢歌功颂德的诗人,以媚附权贵而得宠朝廷,但最终的下场却是被赐死。王维迁往辋川的时候,宋之问已经作古,那么他是如何购得这里的别墅呢?我能猜测的只是,辋川的美一定迷惑了王维,不然,他怎
期刊
王績一生遭遇坎坷,三仕三隐。贞观中出任太乐丞,旋又告归隐居东皋。《野望》便写于此时。诗歌表达了诗人归隐后孤独、寂寞的心境。  首联借动作暗示孤苦无依的内心感受。傍晚时分,诗人在水边走走停停,踱来踱去,抬头远望,想找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可是,世界之大,“我”这颗孤独的心,何处可以安放?这一联,诗人借助动词“望”,写出寻找心灵栖息之所的无助;借助动词“徙倚”,写出内心的矛盾和彷徨;而“欲何依”则
期刊
近日,西安街头出现了一条为“低头族”设计的专用通道,该通道宽约1米,写着“低头族专用通道”,“低头族”可在上面一边玩手机一边走路。对此,有市民觉得挺好,可以提高安全保障;也有市民认为,走路就不应该玩手机,不能纵容“低头族”。  ——《扬子晚报》2018年6月5日  @吕少嘚啵嘚:从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上来看,长期低头看手机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只有当事人自觉控制自己,适当减少使用手机时间,才是最重
期刊
与《作文周刊》相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那是2015年的11月,当时与我同教毕业班的黄老师因《作文周刊》频频向他约稿,他忙不过来。  “罗老师,你来做吧。”  “黄老师,我做作文稿件?做不来的。”  “试试看嘛,我让卢编辑加你QQ。”  “卢编辑,您好!作文这一块不是我的强项,但我爱学习,做事有耐心,您好好带带我!”  “罗老师好!您先做一版‘写作指津’吧。我把样稿发您。”  卢编辑上午把样稿发我,我
期刊
参加完社团活动,我和伙伴们正准备冲下楼打会儿篮球,谁知天公不作美,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  打了电话,让父母来接。没过多久,伙伴们都被接走了,留我一人独守原地,看着大雨。  淋雨的感觉会很爽吧,披挂着“细雨”,与父母在雨中相遇,也是很浪漫的吧。这么想着,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只觉得一股清凉,雨滴打在了脸上,划出一道曲线,流入了衣襟。似乎因为有了先锋,雨点争先恐后地做着相同的事。我忙缩紧脖子,抱紧书
期刊
我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重思考,不太重记忆。在读私塾的时候,有“回讲制度”,就是在老师讲过书后,学生去复习两三天,然后,讲给老师听。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回讲”的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回讲”时,常比一般同学讲得好。有人说我的记忆力好,把老師讲的话全记熟了,其实不是。我是用思考帮助记忆。由于听老师讲的时候,经过思考,完全理解了他讲的意思,所以就记得准确。因为我爱思考,所以不管读什么书,总愿意自己给
期刊
《与朱元思书》,吴均向友人叙述了自己乘船从富阳到桐庐所见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以及自己“独绝”的内心感受。  作者写山,从三个方面表现其“天下独绝”的特点。  山势争高,是一绝。作者写山,首先突出的是山“争高直指”的充满生命力的態势。前两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点明夹在富春江两岸的山之“高”,且用“皆生寒树”之“寒”来烘托其高,“寒”是因为缺少光照,缺少光照是因为山高。接下来“负势竞上,
期刊
姥姥,陪伴著我一路成长。  小时候,我最喜欢姥姥送我上学。早晨的阳光,清清浅浅的,通通透透的。那时,姥姥站在校门外面的人群里,向我挥手,大喊:“好好学!”我也高兴地挥手回应姥姥,跳起来向姥姥大喊:“哎!”人潮涌动中,我们的身影不断被掩盖,但很快,我和姥姥追寻彼此的眼神又会相撞。我的身影从操场上穿过,进入教学楼。转弯前回头一看,姥姥依然在原地凝望。  少年,时光轻浅,岁月安然。我却渐渐厌倦了姥姥的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