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师语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敏锐度大大降低,阅读教学中的教与学也渐渐变得枯燥乏味,作为个体的语文教师,虽无力改变整体教学环境,但可以对文本进行精心的陌生化的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师;阅读教学;陌生化;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再是单纯地教和学,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功利性。教师有绩效考核,学生有成绩考核,这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无暇顾及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价值所在。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程序化、機械化地解读文本,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敏锐度会大大降低,阅读教学中的教与学也渐渐变得枯燥而乏味。作为个体的语文教师,虽无力改变整体教学环境,但可以在教学设计方面寻求突破点。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各有特色,我们不能用一种或几种模式去设计它们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每篇课文进行精心的陌生化的设计。
一、 精心设计问题
如果教师善于设计新奇精妙的问题,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课文题目明确地告诉读者,在文中烛之武要去劝退秦师。同时课文的第二段中佚之狐向郑伯进言时就明确说出了“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样的话。但课文的第一段告诉我们,“晋侯、秦伯围郑”,围攻郑国的不止有秦军,还有晋军。教师可以从此细节入手,设计问题:烛之武为何退“秦师”,而不去退“晋师”?相信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一定会眼前一亮,兴趣大增。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会发现两处细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第一处细节能够表明,晋、秦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是郑国背叛了晋国,而与秦国没有直接矛盾冲突。同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晋、秦两军分驻两地,为烛之武的劝退提供了客观现实条件。第二处细节证明,晋、秦两国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一点恰恰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提供可趁之机。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如果同意,从文中找出证据;如果不同意,说出你的理由。也可以设置“谁才是真正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对这种“有个性”的问题怀有很大的兴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课文内容,交流探究,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二、 巧妙借助评论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甚至发生疑问,作者为什么要采集这些材料,写成这篇文章呢?这当儿,我们不应该就此武断地说,这是一篇要不得的作品,没有道理的作品。我们应该虚心地想,也许是没有把它看懂吧,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借助他人评论尤其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使阅读内容陌生化,帮助学生以全新的眼光再去审视文章,从而获得新的感受。
如教授节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时,可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咏荆轲》中的句子,“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一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荆轲这一形象,了解他的知恩图报,为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刺秦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
学习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时,重点是要把握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即:项羽和刘邦到底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寻找依据以后,可以再补充《史记》中刘邦说过的一段话: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文字,对刘邦善于用人的特点,对项羽自矜功伐的特点,都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 转换欣赏角度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不同;同样的,相同的读者如果转变角度来欣赏同一作品,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焦母是一个反面形象,她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置焦、刘二人深厚的感情于不顾,强行拆二人的婚姻,是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至于焦母为什么会这样做,众说纷纭。如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焦母就是封建社会家长制的代表,她的蛮横无理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生动再现。但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焦母之所以想方设法赶走刘兰芝,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的“恋子情结”。文中一直没有出现焦仲卿的父亲,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焦母已经守寡,寡母往往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全放在儿子身上。但焦仲卿深爱着刘兰芝,而兰芝又与焦母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直接影响了焦母同仲卿的母子之情,出于强烈的嫉妒,焦母强遣兰芝。这种解读突破了时空限制,带有更多的普遍性,从而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鉴。
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的评价,似乎早就有了定论:“自觉维护沙皇统治”“不但自己进入套子中还要用套子去套别人”“顽固守旧,封闭多疑”等等,人们习惯于从批判的角度把他当作一个靶子来抨击。但如果站在别里科夫的立场,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再来审视文章,就会发现作者的目的不是批判别里科夫,而是批判戕害他的社会。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陌生化的情境氛围,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和生活理想,从而进行理性的思考,虔诚地面对人物的命运,用心灵来感受,让“共同视域”和“期待视野”达到较好的融合。如果能长期有意识地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而且也使他们对课文的探索始终在“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循环往复中进行,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同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教师在运用“陌生化”理论教学时,一定要有分寸,还要时刻把握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让学生对陌生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让学生能自如地进入陌生化情境。只有这样,“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才是有效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否则,一切努力都将适得其反。
作者简介:张冬梅,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关键词:高师;阅读教学;陌生化;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再是单纯地教和学,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功利性。教师有绩效考核,学生有成绩考核,这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无暇顾及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价值所在。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程序化、機械化地解读文本,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敏锐度会大大降低,阅读教学中的教与学也渐渐变得枯燥而乏味。作为个体的语文教师,虽无力改变整体教学环境,但可以在教学设计方面寻求突破点。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各有特色,我们不能用一种或几种模式去设计它们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每篇课文进行精心的陌生化的设计。
一、 精心设计问题
如果教师善于设计新奇精妙的问题,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课文题目明确地告诉读者,在文中烛之武要去劝退秦师。同时课文的第二段中佚之狐向郑伯进言时就明确说出了“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样的话。但课文的第一段告诉我们,“晋侯、秦伯围郑”,围攻郑国的不止有秦军,还有晋军。教师可以从此细节入手,设计问题:烛之武为何退“秦师”,而不去退“晋师”?相信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一定会眼前一亮,兴趣大增。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会发现两处细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第一处细节能够表明,晋、秦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是郑国背叛了晋国,而与秦国没有直接矛盾冲突。同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晋、秦两军分驻两地,为烛之武的劝退提供了客观现实条件。第二处细节证明,晋、秦两国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一点恰恰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提供可趁之机。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如果同意,从文中找出证据;如果不同意,说出你的理由。也可以设置“谁才是真正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对这种“有个性”的问题怀有很大的兴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课文内容,交流探究,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二、 巧妙借助评论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甚至发生疑问,作者为什么要采集这些材料,写成这篇文章呢?这当儿,我们不应该就此武断地说,这是一篇要不得的作品,没有道理的作品。我们应该虚心地想,也许是没有把它看懂吧,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借助他人评论尤其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使阅读内容陌生化,帮助学生以全新的眼光再去审视文章,从而获得新的感受。
如教授节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时,可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咏荆轲》中的句子,“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一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荆轲这一形象,了解他的知恩图报,为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刺秦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
学习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时,重点是要把握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即:项羽和刘邦到底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寻找依据以后,可以再补充《史记》中刘邦说过的一段话: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文字,对刘邦善于用人的特点,对项羽自矜功伐的特点,都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 转换欣赏角度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不同;同样的,相同的读者如果转变角度来欣赏同一作品,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焦母是一个反面形象,她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置焦、刘二人深厚的感情于不顾,强行拆二人的婚姻,是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至于焦母为什么会这样做,众说纷纭。如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焦母就是封建社会家长制的代表,她的蛮横无理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生动再现。但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焦母之所以想方设法赶走刘兰芝,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的“恋子情结”。文中一直没有出现焦仲卿的父亲,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焦母已经守寡,寡母往往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全放在儿子身上。但焦仲卿深爱着刘兰芝,而兰芝又与焦母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直接影响了焦母同仲卿的母子之情,出于强烈的嫉妒,焦母强遣兰芝。这种解读突破了时空限制,带有更多的普遍性,从而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鉴。
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的评价,似乎早就有了定论:“自觉维护沙皇统治”“不但自己进入套子中还要用套子去套别人”“顽固守旧,封闭多疑”等等,人们习惯于从批判的角度把他当作一个靶子来抨击。但如果站在别里科夫的立场,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再来审视文章,就会发现作者的目的不是批判别里科夫,而是批判戕害他的社会。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陌生化的情境氛围,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和生活理想,从而进行理性的思考,虔诚地面对人物的命运,用心灵来感受,让“共同视域”和“期待视野”达到较好的融合。如果能长期有意识地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而且也使他们对课文的探索始终在“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循环往复中进行,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同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教师在运用“陌生化”理论教学时,一定要有分寸,还要时刻把握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让学生对陌生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让学生能自如地进入陌生化情境。只有这样,“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才是有效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否则,一切努力都将适得其反。
作者简介:张冬梅,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