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能忽视的。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性、逻辑性很强的特点,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阅读时需要较强的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要动口默读,特别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知识要反复咀嚼,准确理解;阅读要动手动笔圈画出重点与关键,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阅读要动脑,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及关键的内容要仔细思考,琢磨研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从而加深记忆。
但是在上小学数学课时,往往有些教师只是注重例题的讲解过程,让学生大量做些和例题类型相似的题目,没有很好的将阅读教学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阅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被忽视。要学好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来迁移类推,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加强数学课上的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
一、通过阅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千以内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学校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学生马上就阅读起这张表来,通过对表内各个数据的阅读,了解了各年级借书的本数和其他的一些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想进一步地去研究它,问题马上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当老师问:“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了多少本?”“四年级再借多少本就和六年级一样多?”“三、四、五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伴随着一连串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了。数学阅读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通过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透彻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养成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民间故事书有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还剩多少本?”“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认真阅读题中管理员老师的话,要求‘还剩多少本’只用一步计算能求出来吗?”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初次阅读,已掌握了一些信息,知道一步计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需要两步计算。我又问:“那你打算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呢?”学生又一次仔细地阅读起题目来,通过再次阅读,边读边思考,进一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头脑中也形成了解题的策略。大家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有的说:“我先算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多少本,再算下午借出52本后还剩多少本。”有的说:“我先算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多少本,再算还剩多少本。”通过细致的阅读,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自主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三、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来温故知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学的知识应及时巩固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教授完新课,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对所学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加工、归纳整理,从而加深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延伸,实践应用,获得新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完“统计”(二年级下册)后,我组织学生对制作的两张统计表进行再次阅读和观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口、眼、脑的协调参与,发现两次统计的内容虽是同一件事物,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统计的结果具有了多样性。教师再进行归纳整理和强调,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接下来针对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实践统计活动中,也较好地体现出了他们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用所学到的统计本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数学阅读教学是一门学问,只要我们钻研进去,就可以享受数学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阅读要动口默读,特别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知识要反复咀嚼,准确理解;阅读要动手动笔圈画出重点与关键,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阅读要动脑,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及关键的内容要仔细思考,琢磨研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从而加深记忆。
但是在上小学数学课时,往往有些教师只是注重例题的讲解过程,让学生大量做些和例题类型相似的题目,没有很好的将阅读教学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阅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被忽视。要学好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来迁移类推,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加强数学课上的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
一、通过阅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千以内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学校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学生马上就阅读起这张表来,通过对表内各个数据的阅读,了解了各年级借书的本数和其他的一些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想进一步地去研究它,问题马上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当老师问:“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了多少本?”“四年级再借多少本就和六年级一样多?”“三、四、五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伴随着一连串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了。数学阅读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通过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透彻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养成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民间故事书有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还剩多少本?”“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认真阅读题中管理员老师的话,要求‘还剩多少本’只用一步计算能求出来吗?”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初次阅读,已掌握了一些信息,知道一步计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需要两步计算。我又问:“那你打算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呢?”学生又一次仔细地阅读起题目来,通过再次阅读,边读边思考,进一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头脑中也形成了解题的策略。大家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有的说:“我先算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多少本,再算下午借出52本后还剩多少本。”有的说:“我先算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多少本,再算还剩多少本。”通过细致的阅读,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自主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三、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来温故知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学的知识应及时巩固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教授完新课,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对所学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加工、归纳整理,从而加深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延伸,实践应用,获得新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完“统计”(二年级下册)后,我组织学生对制作的两张统计表进行再次阅读和观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口、眼、脑的协调参与,发现两次统计的内容虽是同一件事物,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统计的结果具有了多样性。教师再进行归纳整理和强调,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接下来针对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实践统计活动中,也较好地体现出了他们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用所学到的统计本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数学阅读教学是一门学问,只要我们钻研进去,就可以享受数学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