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高校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保质保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本文结合就业工作中实际情况,找准就业工作难点痛点,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创设特色工作品牌。
关键词:就业难点、痛点、就业能力
2021届毕业生就业同时受经济增长放缓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叠加影响,新旧压力交织,形势较为复杂严峻。在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认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科类高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内容逐项开展自查分析和总结,仔细查找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就业工作中的难点、痛点,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新工科背景下就业工作的难、痛点
1.就业形势偏好,但企业录用成功率低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以工科院校为例,学校在秋季多次举办企业招聘宣讲会,企业单位通过易拉宝、宣传小册、PPT等方式进行宣传,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单位培养方案、福利待遇等,但是宣讲会学生出勤率低,与企业人事互动少,效果并不理想。调查发现,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某院校工科学院邀请专业对口的企业进校宣讲招聘共86次(家),但只有44家企业成功与学生签约,企业录用成功率低。学生不愿意主动了解企业与市场,导致就业时对整个行业十分陌生,毕业季更为迷茫焦虑。
2.学生心理预期高,就业单位类型选择单一
根据调查,工科类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位依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企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福利待遇好,所以很多学生在就业时更倾向于进入国有企业工作。同时,由于工科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大都需要进入厂房一线,但是很多毕业生希望从事管理岗位,导致很多企业一线的重要岗位“有岗无人”。但毕业生们都青睐的国企单位、事业单位、管理行业等通常都设置更高的门槛,竞争往往更为激烈,导致很多个人能力十分优秀的同学,面试被刷惨遭“陪跑”。可以看出,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心理期望偏高,造成就业单位类型选择单一,其就业难度较大。
3.学校课程体系更新慢,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工科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仍以学科概论性内容为主,缺少具有跨学科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更新慢,大多沿袭传统学科设计的思路,没有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同时,工科院校实训场地设备落后,高校学生对于目前市场上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等掌握不全面。从而造成企业“用工荒”,找不到相匹配的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而学生也存在“就业难”现象。
二、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1.及时调整毕业生心态,拒绝被动就业
近几年来,工科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大多是被动就业,就业积极性不够,错过“秋招”黄金期。最后,从众于社会主流的职业价值和家人意见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依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帮学生对自己能力素质的优、劣势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性格特征和其他特长等对所从事的行业、地域进行正确的规划。在充分了解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变被动求职为主动,不解努力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共学劳模精神
工科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大多存在畏难心理。学校应面向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共学工匠精神、弘扬劳模风尚,积极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邀请行业内劳模代表讲述“劳模精神”,进一步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不怕吃苦的时代风尚。开展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既可以满足同学们的精神需求,也进一步深化了毕业生对工匠精神和劳模风采的认识和理解,对后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打造优质的产教融合平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丰富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与新颖性。通过举办科创比赛、头脑风暴等,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時,通过开展企业院长论坛、产业专家进校园等,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多学科的课程,将行业内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促使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改革。紧扣专业特点为国家现代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优质的产教融合平台持续提升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本文以工科学生毕业时的行业形势、就业期望与学生专业技能为关注点,对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身因素及外在客观因素进行剖析,梳理并归纳及研讨出制约工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工科行业的特殊性:工种环境的艰苦性及一线性、岗位的高技术性及实践操作性等,成为制约工科学生毕业季主动积极找工作的主要制约要素。因此,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该根据行业形势及时调整毕业生就业观念,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提升他们匹配市场的专业技能等,保质保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涂建明,涂晓明.起薪期望偏差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2]吉小为,田香妮,顾荣华.大众化教育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4)
作者简介:苗雨婷(1995),上海电机学院助教,江苏,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就业难点、痛点、就业能力
2021届毕业生就业同时受经济增长放缓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叠加影响,新旧压力交织,形势较为复杂严峻。在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认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科类高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内容逐项开展自查分析和总结,仔细查找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就业工作中的难点、痛点,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新工科背景下就业工作的难、痛点
1.就业形势偏好,但企业录用成功率低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以工科院校为例,学校在秋季多次举办企业招聘宣讲会,企业单位通过易拉宝、宣传小册、PPT等方式进行宣传,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单位培养方案、福利待遇等,但是宣讲会学生出勤率低,与企业人事互动少,效果并不理想。调查发现,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某院校工科学院邀请专业对口的企业进校宣讲招聘共86次(家),但只有44家企业成功与学生签约,企业录用成功率低。学生不愿意主动了解企业与市场,导致就业时对整个行业十分陌生,毕业季更为迷茫焦虑。
2.学生心理预期高,就业单位类型选择单一
根据调查,工科类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位依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企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福利待遇好,所以很多学生在就业时更倾向于进入国有企业工作。同时,由于工科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大都需要进入厂房一线,但是很多毕业生希望从事管理岗位,导致很多企业一线的重要岗位“有岗无人”。但毕业生们都青睐的国企单位、事业单位、管理行业等通常都设置更高的门槛,竞争往往更为激烈,导致很多个人能力十分优秀的同学,面试被刷惨遭“陪跑”。可以看出,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心理期望偏高,造成就业单位类型选择单一,其就业难度较大。
3.学校课程体系更新慢,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工科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仍以学科概论性内容为主,缺少具有跨学科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更新慢,大多沿袭传统学科设计的思路,没有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同时,工科院校实训场地设备落后,高校学生对于目前市场上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等掌握不全面。从而造成企业“用工荒”,找不到相匹配的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而学生也存在“就业难”现象。
二、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1.及时调整毕业生心态,拒绝被动就业
近几年来,工科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大多是被动就业,就业积极性不够,错过“秋招”黄金期。最后,从众于社会主流的职业价值和家人意见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依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帮学生对自己能力素质的优、劣势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性格特征和其他特长等对所从事的行业、地域进行正确的规划。在充分了解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变被动求职为主动,不解努力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共学劳模精神
工科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大多存在畏难心理。学校应面向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共学工匠精神、弘扬劳模风尚,积极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邀请行业内劳模代表讲述“劳模精神”,进一步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不怕吃苦的时代风尚。开展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既可以满足同学们的精神需求,也进一步深化了毕业生对工匠精神和劳模风采的认识和理解,对后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打造优质的产教融合平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丰富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与新颖性。通过举办科创比赛、头脑风暴等,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時,通过开展企业院长论坛、产业专家进校园等,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多学科的课程,将行业内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促使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改革。紧扣专业特点为国家现代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优质的产教融合平台持续提升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本文以工科学生毕业时的行业形势、就业期望与学生专业技能为关注点,对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身因素及外在客观因素进行剖析,梳理并归纳及研讨出制约工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工科行业的特殊性:工种环境的艰苦性及一线性、岗位的高技术性及实践操作性等,成为制约工科学生毕业季主动积极找工作的主要制约要素。因此,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该根据行业形势及时调整毕业生就业观念,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提升他们匹配市场的专业技能等,保质保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涂建明,涂晓明.起薪期望偏差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2]吉小为,田香妮,顾荣华.大众化教育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4)
作者简介:苗雨婷(1995),上海电机学院助教,江苏,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