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敖恩洪(1909-1989年),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老一代摄影家,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第一、二、三届理事,我国最早从事彩色摄影的著名摄影家之一。
在他10岁生日时,老师送给他的一台鹰眼镜箱(美国柯达公司制造的一种结构简单的小型照相机),把他带进了摄影艺术的殿堂。12岁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小船失火》在上海一家报纸刊登,更激发了他的摄影热情。后在上海暨南大学攻读法律,但他的爱好还是摄影,并逐渐形成了摄影要表达美、表现人生的信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摄影家、摄影艺术展览、摄影刊物都转变了自己的风格,一向醉心于风景摄影的敖恩洪也拍摄了许多有强烈反帝意识和寓意以及具有抗日救国意义的摄影作品,针砭时弊,紧跟形势。如《惊心难忘的九点一分八秒!》《野心家的亲善政策——提携?侵略?》《亲日分子——向日跪》《风云紧急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看你横行到何时》《怒吼吧!中国》等。后来这些照片曾以“看过之后想一想”为题在上海的《时代画报》上发表。
1932年,敖恩洪还在上大学时就加入了上海的黑白影社,后任执行委员与穆一龙负责展览股工作,与张慧安一同负责总务股工作。他曾与老一代摄影家卢施福、陈传霖、吴中行、吴印咸、叶浅予、吴寅伯等时常聚会,交流经验,举办影展,编辑《黑白影集》。黑白影社第二届影展,敖恩洪展出作品《历经沧桑》等9幅。黑白影社第三届影展,展出作品《寒江夕照》等5幅,黑白影社第四届影展展出《荷锄晚归》等11幅。
1935年,敖恩洪从暨南大学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在上海海关税务学校任职。他继续投入大最的时间和财力,从事业余摄影创作。他的作品除发表在《良友画报》、《时代》画报等国内报刊外,有很多在国外报刊上发表,早期作品《富春江之晨》、《塞外春光》曾入选英国和美国的国际摄影沙龙,还在国外举办过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36年12月19日至31日,敖恩洪与卢馥、卢毓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廊联合举行“敖恩洪、卢馥、卢毓联合援绥影展”,展出作品共230多幅,其中敖恩洪作品达130幅。影展将门票和出售作品收入捐赠给当时在绥远抗日前线的将士。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也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救国斗志。上海沦陷期间,敖恩洪与黑白影社同人一起表示:凡敌伪举办的摄影活动均不参加,黑白影社从此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他又与胡君磊、吴寅伯、杨子颐、金石声、刘旭沧、吴中行、吴颂广等组建了“上海摄影学会”,并担任理事。
1937年7月,敖恩洪在《黑白影社四届影展特刊》上发表论文《泛论摄影与艺术》。这是一篇辞情并茂地为摄影艺术正名,为了寻求社会大众对摄影艺术的了解而正确阐述摄影艺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文章。由于偏见和误解,人们常常对新生事物横加排斥,新兴的摄影艺术也是这样。“不少人还不懂得摄影艺术的价值,对于摄影的认识还不够,以为这是徒劳无益的机械复制。甚至还有少数可怜的艺术批评家,尤其是我国的艺术批评家们,疾呼着摄影不是艺术;不是对于影艺抢着冷淡‘门外汉’的态度,就是变本加厉地要把摄影推出艺术之宫。其实,这都是由于一知半解而来的愚昧的歪曲,乃至抹煞事实。”那么,摄影艺术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呢?“在这个所有一切都已经商品化了的世界中、我们的摄影艺术却没有成为获利而创作的商品。”“摄影家为了要创作一幅‘不朽’的杰作,他得到外面四处去探寻题材里所需要的景色,他所碰到的是画家连想也想不到的困难。”摄影暗室制作“都需要充分的经验、充分的研究、非常精细的手术……”作者大声疾呼,“最后,我所希望的是:请艺术批评家们放下他对于摄影的屠刀,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加于这‘婴孩的摇篮’之上的。”同时对于摄影中“迎合下级趣味,甚至用不真实的谎言和猥亵的样式和色彩以求获得一般俗子的欢心”,他则认为“是批评家大肆诛伐的目标”,这是作者“日夜焚香顶礼地祈求着的”。全文充分表现了一位正直的进步的摄影家对摄影艺术的真诚。
1951年,敖恩洪进入《人民画报》社,成为专职摄影记者,使他得以一展抱负。从此他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工厂农村,拍摄题材广泛,但他最善长的是风景摄影和静物摄影,其作品生动自然,使人回味无穷。其拍摄的花卉、动物和太湖、富春江、雁荡山等作品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多套明信片。1956年敖恩洪加入新成立的中国摄影学会,其摄影作品入选了第一至第九届全国影展,《油菜花》《金鱼》(彩色)《黄果树瀑布》《玉龙山》编入1957年出版的《摄影艺术选集》。《漓江翠竹》、《采标本》入选1957年第一届全国影展的《漓江翠竹》编入1958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人民公社的食堂》入选1958年第二届全国影展。《峨眉山万福顶》和《彩绘艺人》、《颐和园》(彩色幻灯片)入选1959年第三届全国影展。《丹顶鹤》编入1959年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和《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摄影集》。《东乡族婚礼舞》(彩色)编入1959-1960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和《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摄影集》。《芭蕾舞》入选1960年第四届全国影展。《钓鱼台之冬》、《座谈》入选1961年第五届全国影展。《座谈》编入1961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松鹤长春》(彩色)编入1962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江南水乡》《睡莲》《绸伞》《乐队》和《峨眉之晨》入选1962年第六届全国影展。《多好玩》、《丹顶鹤》(彩色)入选1963年第七届全国影展。《志愿军出发了》剧照入选1965年第八届全国影展。《条件越差,革命劲头愈大》和《手表装配流水线》入选1965年第九届全国影展。敖恩洪仅用于《人民画报》封面的摄影作品就达31幅之多,留下了1800多张摄影作品的底片。
其代表作品有《漓江翠竹》《丹顶鹤》《琼岛飞燕》等。其中《琼岛飞燕》是他七十高龄时拍摄的,为了拍摄好这幅作品,他在北海公园连续观察和守候了十几个清晨,终于有一天清晨透过垂柳的前景,抓住了那疾如闪电般上下翻飞的燕姿,拍成了这幅景物与色调完美结合,可遇而不可求的作品,表达了这位老摄影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和乐观精神。敖恩洪对彩色摄影有丰富的经验,他的彩色摄影不仅技巧娴熟,且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欧美国家刚开始尝试彩色摄影时,他就从美国柯达公司购进彩色胶片进行拍摄,然后送到美国柯达公司去冲印,可以说敖恩洪是我国最早从事彩色摄影的著名摄影家之一。
在他10岁生日时,老师送给他的一台鹰眼镜箱(美国柯达公司制造的一种结构简单的小型照相机),把他带进了摄影艺术的殿堂。12岁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小船失火》在上海一家报纸刊登,更激发了他的摄影热情。后在上海暨南大学攻读法律,但他的爱好还是摄影,并逐渐形成了摄影要表达美、表现人生的信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摄影家、摄影艺术展览、摄影刊物都转变了自己的风格,一向醉心于风景摄影的敖恩洪也拍摄了许多有强烈反帝意识和寓意以及具有抗日救国意义的摄影作品,针砭时弊,紧跟形势。如《惊心难忘的九点一分八秒!》《野心家的亲善政策——提携?侵略?》《亲日分子——向日跪》《风云紧急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看你横行到何时》《怒吼吧!中国》等。后来这些照片曾以“看过之后想一想”为题在上海的《时代画报》上发表。
1932年,敖恩洪还在上大学时就加入了上海的黑白影社,后任执行委员与穆一龙负责展览股工作,与张慧安一同负责总务股工作。他曾与老一代摄影家卢施福、陈传霖、吴中行、吴印咸、叶浅予、吴寅伯等时常聚会,交流经验,举办影展,编辑《黑白影集》。黑白影社第二届影展,敖恩洪展出作品《历经沧桑》等9幅。黑白影社第三届影展,展出作品《寒江夕照》等5幅,黑白影社第四届影展展出《荷锄晚归》等11幅。
1935年,敖恩洪从暨南大学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在上海海关税务学校任职。他继续投入大最的时间和财力,从事业余摄影创作。他的作品除发表在《良友画报》、《时代》画报等国内报刊外,有很多在国外报刊上发表,早期作品《富春江之晨》、《塞外春光》曾入选英国和美国的国际摄影沙龙,还在国外举办过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36年12月19日至31日,敖恩洪与卢馥、卢毓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廊联合举行“敖恩洪、卢馥、卢毓联合援绥影展”,展出作品共230多幅,其中敖恩洪作品达130幅。影展将门票和出售作品收入捐赠给当时在绥远抗日前线的将士。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也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救国斗志。上海沦陷期间,敖恩洪与黑白影社同人一起表示:凡敌伪举办的摄影活动均不参加,黑白影社从此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他又与胡君磊、吴寅伯、杨子颐、金石声、刘旭沧、吴中行、吴颂广等组建了“上海摄影学会”,并担任理事。
1937年7月,敖恩洪在《黑白影社四届影展特刊》上发表论文《泛论摄影与艺术》。这是一篇辞情并茂地为摄影艺术正名,为了寻求社会大众对摄影艺术的了解而正确阐述摄影艺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文章。由于偏见和误解,人们常常对新生事物横加排斥,新兴的摄影艺术也是这样。“不少人还不懂得摄影艺术的价值,对于摄影的认识还不够,以为这是徒劳无益的机械复制。甚至还有少数可怜的艺术批评家,尤其是我国的艺术批评家们,疾呼着摄影不是艺术;不是对于影艺抢着冷淡‘门外汉’的态度,就是变本加厉地要把摄影推出艺术之宫。其实,这都是由于一知半解而来的愚昧的歪曲,乃至抹煞事实。”那么,摄影艺术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呢?“在这个所有一切都已经商品化了的世界中、我们的摄影艺术却没有成为获利而创作的商品。”“摄影家为了要创作一幅‘不朽’的杰作,他得到外面四处去探寻题材里所需要的景色,他所碰到的是画家连想也想不到的困难。”摄影暗室制作“都需要充分的经验、充分的研究、非常精细的手术……”作者大声疾呼,“最后,我所希望的是:请艺术批评家们放下他对于摄影的屠刀,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加于这‘婴孩的摇篮’之上的。”同时对于摄影中“迎合下级趣味,甚至用不真实的谎言和猥亵的样式和色彩以求获得一般俗子的欢心”,他则认为“是批评家大肆诛伐的目标”,这是作者“日夜焚香顶礼地祈求着的”。全文充分表现了一位正直的进步的摄影家对摄影艺术的真诚。
1951年,敖恩洪进入《人民画报》社,成为专职摄影记者,使他得以一展抱负。从此他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工厂农村,拍摄题材广泛,但他最善长的是风景摄影和静物摄影,其作品生动自然,使人回味无穷。其拍摄的花卉、动物和太湖、富春江、雁荡山等作品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多套明信片。1956年敖恩洪加入新成立的中国摄影学会,其摄影作品入选了第一至第九届全国影展,《油菜花》《金鱼》(彩色)《黄果树瀑布》《玉龙山》编入1957年出版的《摄影艺术选集》。《漓江翠竹》、《采标本》入选1957年第一届全国影展的《漓江翠竹》编入1958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人民公社的食堂》入选1958年第二届全国影展。《峨眉山万福顶》和《彩绘艺人》、《颐和园》(彩色幻灯片)入选1959年第三届全国影展。《丹顶鹤》编入1959年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和《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摄影集》。《东乡族婚礼舞》(彩色)编入1959-1960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和《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摄影集》。《芭蕾舞》入选1960年第四届全国影展。《钓鱼台之冬》、《座谈》入选1961年第五届全国影展。《座谈》编入1961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松鹤长春》(彩色)编入1962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江南水乡》《睡莲》《绸伞》《乐队》和《峨眉之晨》入选1962年第六届全国影展。《多好玩》、《丹顶鹤》(彩色)入选1963年第七届全国影展。《志愿军出发了》剧照入选1965年第八届全国影展。《条件越差,革命劲头愈大》和《手表装配流水线》入选1965年第九届全国影展。敖恩洪仅用于《人民画报》封面的摄影作品就达31幅之多,留下了1800多张摄影作品的底片。
其代表作品有《漓江翠竹》《丹顶鹤》《琼岛飞燕》等。其中《琼岛飞燕》是他七十高龄时拍摄的,为了拍摄好这幅作品,他在北海公园连续观察和守候了十几个清晨,终于有一天清晨透过垂柳的前景,抓住了那疾如闪电般上下翻飞的燕姿,拍成了这幅景物与色调完美结合,可遇而不可求的作品,表达了这位老摄影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和乐观精神。敖恩洪对彩色摄影有丰富的经验,他的彩色摄影不仅技巧娴熟,且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欧美国家刚开始尝试彩色摄影时,他就从美国柯达公司购进彩色胶片进行拍摄,然后送到美国柯达公司去冲印,可以说敖恩洪是我国最早从事彩色摄影的著名摄影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