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绵城市是一个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植物更是海绵城市中收水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局部地区针对海绵城市中植物的功能、选择原则及设计方法等的研究比较滞后,导致在海绵城市的设计实施阶段,往往无法正确的选择植物,及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难以充分发挥植物各自的雨水净化效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因此建设具备和谐有序、结构稳定的海绵城市植物配置模式的新型生态园林更是当今园林建设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海绵城市;植物;配置要点
海绵城市LID设施植物在改善城市环境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更是整个海绵生态环境的主体。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植物为主体,发挥园林的多种功能,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构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固原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植物配置原则
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
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选用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
选择可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
二、海绵设施的植物配置
(一)生物滞留设施植物配置
1.植物选择原则
(1)应选择能耐周期性水淹、净化污水能力强并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一般情况下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区的植物应耐48小时水淹。
(2)不宜选择具有侵略性根系的植物。
(3)以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的雨水滞留设施,可选用净化能力强,耐水淹的湿生或水陆两栖植物。
(4)以控制径流量为目的的设施应根据雨水渗透和回收利用的要求进行植物配置,设施中铺设砾石层和填料层后,表层的植被以耐踩踏、耐涝的草本和耐水湿的灌木为主。
(5)应根据生物滞留设施的类型和种植土厚度选择合适的乔木品种,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宜选择小乔木。
(6)生物滞留设施近建筑物、构筑物等布置,存在受水后发生沉降、变形等破坏隐患,需通过土工布、穿孔管等结构进行防渗、导水处理的,应避免选用深根性植物。
(7)生物滞留设施下凹深度、蓄水时间的设计要满足植物对生境的要求。固原湿陷性黄土区域的生物滞留设施的下凹深度,宜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选择适宜植物种类,避免投资过大,而雨水控制效果不佳。
2.植物配置要求
(1)植物在蓄水区、缓冲区和边缘区这三个分区中的配植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并通过水位的调节和填料的选择优化植物配置;边缘区宜选用一般较耐旱的植物,可配置乔木发挥遮光的效果;缓冲区植物应具耐淹性,同时要有一定的耐旱和抗雨水冲刷的能力;蓄水区应选择耐淹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净化能力较高的植物,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2)生物滞留设施的水流入口处宜布置一定宽度的碎石缓冲带等降低水力的设施;水口处不应布置木本植物,以防止径流冲刷灌木和乔木根部的土壤。
(3)位于道路周边和停车场中央的生物滞留设施,在植物选择与配置时不应对交通安全造成影响,宜选择生长速度较慢的植物,以避免遮挡司机和行人视线。
(4)位于市政设施下方的生物滞留设施应做好防渗处理,植物的高度应满足市政设施高度和净空要求,植物的种植边界应满足与市政设施基础的安全间距。
(二)湿塘与雨水花园植物配置
1.植物选择原则
(1)根据水质与土壤特点选取耐污性、耐盐碱性植物;
(2)根据不同功能区水深特点选取耐淹、耐旱植物;
(3)根据固原市气候特点,应选择抗寒性强的植物;
(4)优先选取根系较发达的植物;
2.植物配置要求
(1)按照湿塘与雨水花园不同功能区要求,应选取合适物种,合理搭配植物群落结构。
(2)合理控制湿塘与雨水花园的水深,优化深水区水位设计,扩大植物可配置的范围,植物种类可选取部分耐淹的乔木、挺水植物、浮游类植物或沉水植物;低/高沼泽地带可种植大量湿地植被,可选取乔木、灌木/矮树丛、草本及挺水类植物;干湿交替带/边缘区不易被水淹没,不适合选取沉水/浮游植物,可种植乔木或者矮树丛。
(3)进水SS浓度较高时有必要在进水口处设置预处理设施,去除污泥、垃圾等杂质,以避免杂质堆积对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4)在超标雨水径流溢流渠旁边应种植须根比较发达的植物,以稳固溢流渠附近的土壤。
(5)应合理布局各类植物横向与竖向空间,创造出植物群落整体美;充分考虑植物与水系的关系,尽可能满足人们亲水活动。
(三)生态沟渠植物配置
(1)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而叶茎短小、适宜密植的植物以提升延阻水力的能力。
(2)宜选择能耐短期水淹且有一定耐旱能力、抗污染能力、抗逆性强,并能在薄砂和沉积物堆积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有助于污染物的净化及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3)在植物配置中宜多种草本植物进行组合,构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4)传输型植草沟的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cm。
(四)植被缓冲带植物配置
根据植被种类,可分为乔木缓冲带和草本缓冲带。乔木缓冲带可以用于水系驳岸,防止水流的冲刷和侵蚀,提供生物栖息地。草本缓冲带用于降低水力,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径流流速,增强对径流的渗透能力,提高缓冲带对沉淀物的沉积能力。
(1)应选择具有发达根系、覆盖度高的植物,以增强缓冲带的净化能力和抗冲刷能力。
(2)应根据植物所处位置的水分条件,选择耐旱或耐湿的植物。
(3)应注重乔木、灌木、草本、藤蔓植物的合理搭配,提高植被缓冲带的功能。
(4)水系驳岸植被缓冲带的干湿交替带,宜选择具有耐淹能力的植物。
(5)与水系相连的植被缓冲带中,边缘区宜选用低矮且密实的草皮类植物,并选取乔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以草皮为主的前端缓冲带,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在干湿交替带,宜配置耐水湿又耐旱的乔木、灌木及耐荫草本植物,控制地表冲刷,并对雨水再净化,同时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在滨水地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湿生草本植物,使雨水进入水系前完成对其水质和水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姚若军.基于LID雨水系统的海绵城市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18-08.
[2]胡希冀.基于LID理念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技术框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04.
关键词:海绵城市;植物;配置要点
海绵城市LID设施植物在改善城市环境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更是整个海绵生态环境的主体。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植物为主体,发挥园林的多种功能,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构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固原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植物配置原则
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
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选用既可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
选择可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
二、海绵设施的植物配置
(一)生物滞留设施植物配置
1.植物选择原则
(1)应选择能耐周期性水淹、净化污水能力强并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一般情况下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区的植物应耐48小时水淹。
(2)不宜选择具有侵略性根系的植物。
(3)以控制径流污染为目的的雨水滞留设施,可选用净化能力强,耐水淹的湿生或水陆两栖植物。
(4)以控制径流量为目的的设施应根据雨水渗透和回收利用的要求进行植物配置,设施中铺设砾石层和填料层后,表层的植被以耐踩踏、耐涝的草本和耐水湿的灌木为主。
(5)应根据生物滞留设施的类型和种植土厚度选择合适的乔木品种,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宜选择小乔木。
(6)生物滞留设施近建筑物、构筑物等布置,存在受水后发生沉降、变形等破坏隐患,需通过土工布、穿孔管等结构进行防渗、导水处理的,应避免选用深根性植物。
(7)生物滞留设施下凹深度、蓄水时间的设计要满足植物对生境的要求。固原湿陷性黄土区域的生物滞留设施的下凹深度,宜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选择适宜植物种类,避免投资过大,而雨水控制效果不佳。
2.植物配置要求
(1)植物在蓄水区、缓冲区和边缘区这三个分区中的配植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并通过水位的调节和填料的选择优化植物配置;边缘区宜选用一般较耐旱的植物,可配置乔木发挥遮光的效果;缓冲区植物应具耐淹性,同时要有一定的耐旱和抗雨水冲刷的能力;蓄水区应选择耐淹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净化能力较高的植物,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2)生物滞留设施的水流入口处宜布置一定宽度的碎石缓冲带等降低水力的设施;水口处不应布置木本植物,以防止径流冲刷灌木和乔木根部的土壤。
(3)位于道路周边和停车场中央的生物滞留设施,在植物选择与配置时不应对交通安全造成影响,宜选择生长速度较慢的植物,以避免遮挡司机和行人视线。
(4)位于市政设施下方的生物滞留设施应做好防渗处理,植物的高度应满足市政设施高度和净空要求,植物的种植边界应满足与市政设施基础的安全间距。
(二)湿塘与雨水花园植物配置
1.植物选择原则
(1)根据水质与土壤特点选取耐污性、耐盐碱性植物;
(2)根据不同功能区水深特点选取耐淹、耐旱植物;
(3)根据固原市气候特点,应选择抗寒性强的植物;
(4)优先选取根系较发达的植物;
2.植物配置要求
(1)按照湿塘与雨水花园不同功能区要求,应选取合适物种,合理搭配植物群落结构。
(2)合理控制湿塘与雨水花园的水深,优化深水区水位设计,扩大植物可配置的范围,植物种类可选取部分耐淹的乔木、挺水植物、浮游类植物或沉水植物;低/高沼泽地带可种植大量湿地植被,可选取乔木、灌木/矮树丛、草本及挺水类植物;干湿交替带/边缘区不易被水淹没,不适合选取沉水/浮游植物,可种植乔木或者矮树丛。
(3)进水SS浓度较高时有必要在进水口处设置预处理设施,去除污泥、垃圾等杂质,以避免杂质堆积对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4)在超标雨水径流溢流渠旁边应种植须根比较发达的植物,以稳固溢流渠附近的土壤。
(5)应合理布局各类植物横向与竖向空间,创造出植物群落整体美;充分考虑植物与水系的关系,尽可能满足人们亲水活动。
(三)生态沟渠植物配置
(1)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而叶茎短小、适宜密植的植物以提升延阻水力的能力。
(2)宜选择能耐短期水淹且有一定耐旱能力、抗污染能力、抗逆性强,并能在薄砂和沉积物堆积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有助于污染物的净化及加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3)在植物配置中宜多种草本植物进行组合,构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4)传输型植草沟的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cm。
(四)植被缓冲带植物配置
根据植被种类,可分为乔木缓冲带和草本缓冲带。乔木缓冲带可以用于水系驳岸,防止水流的冲刷和侵蚀,提供生物栖息地。草本缓冲带用于降低水力,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径流流速,增强对径流的渗透能力,提高缓冲带对沉淀物的沉积能力。
(1)应选择具有发达根系、覆盖度高的植物,以增强缓冲带的净化能力和抗冲刷能力。
(2)应根据植物所处位置的水分条件,选择耐旱或耐湿的植物。
(3)应注重乔木、灌木、草本、藤蔓植物的合理搭配,提高植被缓冲带的功能。
(4)水系驳岸植被缓冲带的干湿交替带,宜选择具有耐淹能力的植物。
(5)与水系相连的植被缓冲带中,边缘区宜选用低矮且密实的草皮类植物,并选取乔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以草皮为主的前端缓冲带,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在干湿交替带,宜配置耐水湿又耐旱的乔木、灌木及耐荫草本植物,控制地表冲刷,并对雨水再净化,同时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在滨水地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湿生草本植物,使雨水进入水系前完成对其水质和水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姚若军.基于LID雨水系统的海绵城市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18-08.
[2]胡希冀.基于LID理念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技术框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