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山水相依,景色秀丽,是武汉城中园林之一,其文化气息氤氲整个繁华都市。相传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听闻深有感触,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古琴台历史渊源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历代屡毁屡建。最近一次为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杨守敬亲自主持并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皇宗书录》中记载, 琴台在北宋时有之, 因年代久远, 历经兵荒马乱, 现在其遗址已荡然无存。到清嘉庆年间, 湖广总督毕秋帆重修古琴台, 恢复其旧貌。并将清人汪中撰文《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刻于碑廊中。咸丰初年, 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二年(公元 1892) , 太平军挺进湖北境内, 几次攻克汉阳, 混战中, 在古琴台兵交, 瓦砾堆叠, 荆棒丛集, 成为一片荒址。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古琴台再次得以重修。光绪十年,由杨守敬主持将上述诸文重新镌刻,于琴台碑廊中, 并书“ 古琴台”。
古琴台文化的历史代表人物是俞伯牙和钟子期,古琴台正因这两位千古绝唱的知音而熠熠生辉。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技艺高超。荀况在《劝学》篇中提到“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在文中所提之人瓠巴,也是一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琴师、音乐家。《列子·汤问》曾描述其高超的琴艺:“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三国魏曹丕《善哉行》的赞颂有:“淫鱼乘波听,踊跃自浮沉。”;《淮南子·说山训》:“ 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可见瓠巴技艺之高超,用瓠巴与伯牙相类比,来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一个是晋国高官,一个只是砍柴樵夫,身份相差悬殊,但并没有因身份不同而不相为谋。何为知己?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说道:“在古来论文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嗜,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在我们心中。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知音文化
武汉城市文化主要有:黄鹤楼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码头文化、水文化、学院文化、工业文化、东湖文化等,而知音文化作为其中之一,更显高雅脱俗。
知音一词有两种来源一则是来自于《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是说对音乐的通晓。而关于知音是这个解释在”《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中都有记载,而另一则为《列子·汤问》篇“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知音”比喻知己,是指懂自己,了解自己的人。在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中都有很好的证明。
古琴台之名源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在《列子·汤问》中讲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文章大意就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怀巍峨的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你的琴声巍峨像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无垠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犹如浩浩汤汤的江河!” 伯牙弹琴时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他的琴声。在《列子·汤问》中并没有交代故事结局,而在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叹道:“伤心伤心复伤心,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在我们心间。知音文化,流传千年的美丽传奇,知音文化传承着五千年的文明,高山颂友谊之高尚,流水唱友谊之情深。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用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遇深情,来表达自己希望被人赏识。士为知己者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北乡而自刭,以报信陵君知遇之恩。 高山流水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流传,这与当时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是分不开的。许多仁人志士奔走各国,希望能遇到赏识自己之人,所以当时出现许多门客,谋士。但依旧有许多有才之人最终无人赏识,只能归隐山林。因此高山流水的故事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音乐得到广泛流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古琴台历史渊源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历代屡毁屡建。最近一次为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杨守敬亲自主持并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皇宗书录》中记载, 琴台在北宋时有之, 因年代久远, 历经兵荒马乱, 现在其遗址已荡然无存。到清嘉庆年间, 湖广总督毕秋帆重修古琴台, 恢复其旧貌。并将清人汪中撰文《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刻于碑廊中。咸丰初年, 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二年(公元 1892) , 太平军挺进湖北境内, 几次攻克汉阳, 混战中, 在古琴台兵交, 瓦砾堆叠, 荆棒丛集, 成为一片荒址。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古琴台再次得以重修。光绪十年,由杨守敬主持将上述诸文重新镌刻,于琴台碑廊中, 并书“ 古琴台”。
古琴台文化的历史代表人物是俞伯牙和钟子期,古琴台正因这两位千古绝唱的知音而熠熠生辉。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技艺高超。荀况在《劝学》篇中提到“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在文中所提之人瓠巴,也是一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琴师、音乐家。《列子·汤问》曾描述其高超的琴艺:“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三国魏曹丕《善哉行》的赞颂有:“淫鱼乘波听,踊跃自浮沉。”;《淮南子·说山训》:“ 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可见瓠巴技艺之高超,用瓠巴与伯牙相类比,来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一个是晋国高官,一个只是砍柴樵夫,身份相差悬殊,但并没有因身份不同而不相为谋。何为知己?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说道:“在古来论文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嗜,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在我们心中。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知音文化
武汉城市文化主要有:黄鹤楼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码头文化、水文化、学院文化、工业文化、东湖文化等,而知音文化作为其中之一,更显高雅脱俗。
知音一词有两种来源一则是来自于《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是说对音乐的通晓。而关于知音是这个解释在”《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中都有记载,而另一则为《列子·汤问》篇“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知音”比喻知己,是指懂自己,了解自己的人。在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中都有很好的证明。
古琴台之名源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在《列子·汤问》中讲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文章大意就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怀巍峨的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你的琴声巍峨像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无垠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犹如浩浩汤汤的江河!” 伯牙弹琴时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他的琴声。在《列子·汤问》中并没有交代故事结局,而在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叹道:“伤心伤心复伤心,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在我们心间。知音文化,流传千年的美丽传奇,知音文化传承着五千年的文明,高山颂友谊之高尚,流水唱友谊之情深。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用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遇深情,来表达自己希望被人赏识。士为知己者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北乡而自刭,以报信陵君知遇之恩。 高山流水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流传,这与当时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是分不开的。许多仁人志士奔走各国,希望能遇到赏识自己之人,所以当时出现许多门客,谋士。但依旧有许多有才之人最终无人赏识,只能归隐山林。因此高山流水的故事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音乐得到广泛流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