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 德美 神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3892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含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本文以《说文》中涉及伦理美学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美学思想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说明《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美学思想,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 伦理美学 丰富性 内敛性 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想史料,是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字体系,涵括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原样呈现民族文化心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中国第一部解释字词本义的训诂专著,众多字词体现了上古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中可管窥先民的观念、情感、意识等文化蕴含。《说文·羊部》:“美与善同意”、“美与善同意”,显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反映了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刘锋认为:“伦理美的本质内容是善与美的统一。”纵观《说文》,蕴涵了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内容,文章试图以《说文》中与伦理美学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伦理美学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 对先民伦理美学思想的考察
  《说文·部》:“,吉也。此与义、美同意。”即善,吉祥美好。《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善经常和美一起并称,是美的同义语。《段注》:“《我部》曰:‘义与善同意’;《羊部》曰:‘美与善同意’。按羊,祥也,故此三字从羊。”中国先民很早就将美和善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思想里,美善往往是同义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先民的最初审美意识,就具有道德伦理倾向与追求。
  考察《说文》,它所反映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性善、德美、神雅三个方面。
  1 性善
  “性善”最先由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将“性善”提高到一个特殊的伦理高度。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将性善与乐等同,这是一种鲜明的“以德为乐,以善为美”的古代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也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确实,诉诸快感的美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善,而且是最高的善。古代中西方在对“善”表达伦理审美功能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充分说明“性善”说在世界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说文》中与“性善”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2处。例如:
  (1)价 《说文·人部》:“价,善也。”
  (2)忠 《说文·心部》:“忠,敬也。从心,中声。”
  (3)恭 《说文·心部》:“恭,肃也。从心,共声。”
  (4) 《说文·心部》:“,厚也。从心。”
  (5)仁 《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
  (6)孝 《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
  (7)信 《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说文》中体现了“善”的众多方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如,例(1)指为人温厚善良;例(2)指忠诚刚正,始终一贯;例(3)指内心恭敬、处事尽心;例(4)指天性本分,性情和柔;例(5)指心胸宽广,仁慈博爱;例(6)指善事父母,孝道顺从;例(7)指秉性老实,诚信不欺。“善”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重要美德,“性善”是先民的一项重要的立身法则,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中国先民总是用美来描述一种道德状态或一种得道(近德,向善)的感受,有时则直接用美来指称善。庄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下》)这里的“天地之大美”,《释文》解释为“谓覆载之美”,意为天地至诚无言,却有抚育万物的大德,所以被认作是伦理上的一种“美行”。先民善于从天地万物中发现蕴藏的美质,并将其提炼、升华到伦理审美层次,自觉地使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合而为一,从而构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体系。孟子认为“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意为“善”的逐渐积累,达到道德精神充实于全身就可以有“美”的表现,这无疑表明了“善”对“美”推陈出新的积极建设作用。
  2 德美
  儒家将自己的审美活动称之为“比德”,“比德”说由荀子正式提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秦风·小戎》)、“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荀子·法行》)。荀子通过玉的“温润而泽”、“栗而理”、“坚刚而不屈”等特征,说出了君子具有的“仁”、“知”、“义”等美德,对美德的规范和追求,成为中国先民修身齐家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文》中与“德美”有关的字词解说多达37处。例如:
  (1) 《说文·女部》:“,体德好也。”
  (2)娴 《说文·女部》:“娴,雅也。”
  (3) 《说文·女部》:“,谨也。”
  (4) 《说文·女部》:“,谛也。”
  (5) 《说文·女部》:“,巧黠也。”
  (6) 《说文·女部》:“,宴也。”
  (7)如 《说文·女部》:“如,从随也。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
  (8) 《说文·女部》:“,静也。”
  《说文》中表现了先民非常丰富的“德美”要求。如,例(1)是指女子的体德好;例(2)主要是指女性德性情优雅或娴静;例(3)是指谨慎小心;例(4)指做事审查细致入微;例(5)主要是指女性的智慧聪明;例(6)是指温婉平和;例(7)是指女子孝顺父母或顺从丈夫;例(8)主要是指女性贞洁、专一、遵守妇道。
  “德美”一直被先民视为一项重要的修行,如儒家美学强调的是把与个体心理欲求相联系的情感,导入现实的社会伦理规范中,使个体意识到社会责任的崇高意义,进而自觉地控制和发展他的情感。人才选拔“德才兼备”的原则,体现了先民对“德美”的高度重视。
  我们也可从《说文》其它字词的解说进一步验证,如《说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说文》对玉的解说,吸收了荀子、刘向等关于“玉美”的说法,充分表明了古人对美德的深切关注,以至于“玉”长期以来受到文人士大夫的看重,将其作为君子有德、品行高洁的象征,获得很高的审美价值。
  3 神雅
  《说文》中体现伦理审美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神雅”,它与“性善”、“德美”不同在于,它更多指一种内心状态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它和孟子的“悦心”说紧密相连。“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他是从口之悦味、目之悦色、耳之悦声等三种审美活动推知“心悦”,它表明符合道德审美的“神雅”同样带来心灵愉悦与精神享受,且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说文》与“神雅”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2处。例如:
  (1)媚 《说文·女部》:“媚,说也。”
  (2) 《说文·女部》:“,媚也。”
  (3) 《说文·女部》:“,好也。”
  (4) 《说文·女部》:“,好也。”
  (5) 《说文·女部》:“,说也。”
  (6) 《说文·女部》:“,说也。”
  《说文》中体现了众多的“神雅”审美意识(大多指女性)。如,例(1)、(2)是表现女性妩媚多情;例(3)、(4)是指女性安详端庄;例(5)、(6)指愉悦舒心的样子。人的神情娴雅、情调高致,透露出符合道德伦理认同的风雅和淑慧,充分表现了先民特有的审美意识。这具有鲜明的儒家所推崇的“温柔敦厚(说话温柔、性情敦厚)”的伦理美学特征,也充分展现了“神雅”这一蕴涵着丰富内心情感的审美价值。
  从“德美”、“神雅”等伦理审美意识(包括人体审美意识)我们可以看出,《说文》中相关的字词多半是女字部首,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多数与女性有关,其实这可以从中国先民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得到解释。户晓辉通过研究后认为:“从性别比较的立场来看,中国人偏重于大脑两半球的平衡作用进行思维,同时也意味着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方面具有一定的女性偏向,这是母系制留下的一份精神遗产。”如此,我们就能明白《说文·女部》中为何有诸多褒贬不一、情趣迥异的字词,因为先民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女性偏向,使得它们不自觉地带有母系意识的特点。同时由于文字是一种先民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认知态度的表达工具和文化延伸,它无疑有助于诠释先民的原初意图和智慧感悟。
  《说文》所体现的关于性善、德美、神雅等众多字词解说,充分体现了伦理审美意识在先民审美领域中的重要性。“美”与“善”均以羊为偏旁。《说文》:“羊,祥也。”《尔雅·释诂》:“祥,善也。”古文“祥”字由“羊”组合而成。日本学者今道有信认为,从“善”字来看,是把一头羊放在一个如盘状的古代容器“豆”上。他还据此认为,这表明“羊”在中国古代是被当作一种牺牲的象征来满足人们的宗教礼仪之需的。我们知道,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是非常重视的。最隆重的是太牢(用猪、牛、羊三牲),其次是少牢(用猪、羊二牲)。“羊”成为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先民供奉祖先的目的归纳为两个:一是祈福,即向祖先祈祷,希望得到庇护;二是炫耀,作秀,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显赫和尊贵。因此,羊越大,越肥美,代表对祖先的膜拜之心越虔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说文》认为“美善同意”,使审美具有了伦理意义。高尔基认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指出美学与伦理道德存在着密切联系。中国先民很早就将审美与伦理自觉地相互交融。这种“美善等同”、“美善相乐”凸显道德伦理价值的“善”的审美文化意识,对文人的修身养性和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李泽厚认为:“中国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因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丝毫不舍弃自然,不否定人的自然生命,不是到超自然的天堂中去寻找不朽。”“美善同意”,所蕴涵的深厚伦理审美意识,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说文》中众多汉字所反映的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性、内敛性、完善性的特征:1、丰富性从上述伦理审美的不同类型和具体特征得到了充分证明;2、内敛性体现为先民的伦理“美”,讲究温柔敦厚,优雅平和,注重美德美质的内敛充实、含蓄内蕴,强调底蕴深厚,由内而外;3、完善性体现为先民的伦理审美不是单纯的为美而审美,而是处处表现为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兼容、完善之美,使美带上浓厚的社会功用意识,从而使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得到完美统一,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同时得到实现。
  
   注:本文为2009年度贵阳学院人文社科类立项项目:《说文解字》与中国先民生态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976200903)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刘锋:《伦理美学——真善美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7]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8]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9]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1]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 [苏]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黄交军,男,1980—,湖南新邵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字训诂学、汉字文化,工作单位:贵阳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比喻是传统的修辞手段之一,是文学中非常丰富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探讨比喻,并对诗歌《To a Waterfoul》中的比喻用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意象性 暗喻 转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诗歌的形式和功能  诗歌(poetry)是传统意义上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作为与小说不同的文学体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可以这样说,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如中国的《诗
期刊
摘要萧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著有《金楼子》一书。《金楼子·戒子篇》集中体现了萧绎的教育学思想。笔者从《金楼子·戒子篇》的写作背景、内容、特点等角度入手,阐述萧绎的教育思想,以期对今日之教育学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萧绎 《金楼子》 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天监十三年(515年)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反省性思维分析了潘岳的《西风胡杨》,认为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胡杨这种沙漠植物,同时也能正确地认识《西风胡杨》的描写特点;另外,通过反省性思维对《西风胡杨》的分析有助于培养读者严谨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也能为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西风胡杨 反省思维 文章结构 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反省思维在教学中已经引起了很大的
期刊
摘要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原型内涵的典型意象,它有指向隐逸和智者的双重象征意义。渔父、隐逸、智者三者具有独特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中渔父与隐逸的对应则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渔父 隐逸 智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特殊审美蕴藉的重要意象,文人们不仅在诗作中反复吟咏,甚至在自己的别名雅号中,
期刊
摘要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顶峰,诗歌取材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书法创作继魏晋之后成为另一高峰,其中“类物象形、表记心灵”的草书,与诗人的浪漫情怀恰好契合,其飞动的神采,更能发抒诗人飞扬的情思。《全唐诗》中的另类诗歌——草书歌营造的意境,给人带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唐代草书歌让我们了解唐代诗歌发展水平、草书的发展状况的同时,更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在穷高极远的想象空间自由遨游
期刊
摘要《诗经·国风》与侗族民歌无论在时间的跨度上,还是在空间的距离上都非常遥远;但是二者有着极为相似的生存语境,都是农耕文化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糅合起来的文化品格,且二者审美表达选择也有很强的一致性。这些形式上的近似,必然有其内在的成因,是形灵融通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追求外显形式的相似。  关键词:诗经 侗族民歌 审美 语境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民歌与诗的一致性问题至今
期刊
摘要郭沫若的《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写于20世纪40年代,是那个时代的成果,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的印痕。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章的评析,理清产生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章的脉络,通过对文章的学术梳理还之以历史的真实的面貌。  关键词:郭沫若 《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评析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 郭沫若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伟人
期刊
摘要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的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银幕上的小人物更加生动、亲近、自然。本文试从增添影片喜剧元素、增强主人公真实感、强化影片的批评功能等三个角度,对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加以描写和考察。  关键词:影视剧 方言 喜剧感 批评功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同时配合以跌宕起伏的故事
期刊
摘要图画书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图像叙事,在儿童读物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儿童时代重要的读物。“儿童是成人之父”,在这个浓厚感受的形成期,优秀的图画书给了儿童丰富的想象世界,并影响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的人格成长。图画书的阅读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人们需要更加关注图画书在成长过程中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图像 想象力 语言表达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看到“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就想用道德教育的方法使百姓归于“有道”,自觉从善,达到“有耻且格”的道德标准。于是孔子提出了多方面的道德标准。本文试从为君王之道德、为学人之道德、为人子之道德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道德观。  关键词:孔子 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道德观是人们社会道德现象的系统性观点,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依据特定的社会立场和价值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