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含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本文以《说文》中涉及伦理美学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美学思想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说明《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美学思想,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 伦理美学 丰富性 内敛性 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想史料,是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字体系,涵括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原样呈现民族文化心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中国第一部解释字词本义的训诂专著,众多字词体现了上古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中可管窥先民的观念、情感、意识等文化蕴含。《说文·羊部》:“美与善同意”、“美与善同意”,显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反映了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刘锋认为:“伦理美的本质内容是善与美的统一。”纵观《说文》,蕴涵了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内容,文章试图以《说文》中与伦理美学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伦理美学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 对先民伦理美学思想的考察
《说文·部》:“,吉也。此与义、美同意。”即善,吉祥美好。《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善经常和美一起并称,是美的同义语。《段注》:“《我部》曰:‘义与善同意’;《羊部》曰:‘美与善同意’。按羊,祥也,故此三字从羊。”中国先民很早就将美和善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思想里,美善往往是同义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先民的最初审美意识,就具有道德伦理倾向与追求。
考察《说文》,它所反映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性善、德美、神雅三个方面。
1 性善
“性善”最先由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将“性善”提高到一个特殊的伦理高度。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将性善与乐等同,这是一种鲜明的“以德为乐,以善为美”的古代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也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确实,诉诸快感的美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善,而且是最高的善。古代中西方在对“善”表达伦理审美功能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充分说明“性善”说在世界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说文》中与“性善”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2处。例如:
(1)价 《说文·人部》:“价,善也。”
(2)忠 《说文·心部》:“忠,敬也。从心,中声。”
(3)恭 《说文·心部》:“恭,肃也。从心,共声。”
(4) 《说文·心部》:“,厚也。从心。”
(5)仁 《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
(6)孝 《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
(7)信 《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说文》中体现了“善”的众多方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如,例(1)指为人温厚善良;例(2)指忠诚刚正,始终一贯;例(3)指内心恭敬、处事尽心;例(4)指天性本分,性情和柔;例(5)指心胸宽广,仁慈博爱;例(6)指善事父母,孝道顺从;例(7)指秉性老实,诚信不欺。“善”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重要美德,“性善”是先民的一项重要的立身法则,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中国先民总是用美来描述一种道德状态或一种得道(近德,向善)的感受,有时则直接用美来指称善。庄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下》)这里的“天地之大美”,《释文》解释为“谓覆载之美”,意为天地至诚无言,却有抚育万物的大德,所以被认作是伦理上的一种“美行”。先民善于从天地万物中发现蕴藏的美质,并将其提炼、升华到伦理审美层次,自觉地使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合而为一,从而构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体系。孟子认为“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意为“善”的逐渐积累,达到道德精神充实于全身就可以有“美”的表现,这无疑表明了“善”对“美”推陈出新的积极建设作用。
2 德美
儒家将自己的审美活动称之为“比德”,“比德”说由荀子正式提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秦风·小戎》)、“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荀子·法行》)。荀子通过玉的“温润而泽”、“栗而理”、“坚刚而不屈”等特征,说出了君子具有的“仁”、“知”、“义”等美德,对美德的规范和追求,成为中国先民修身齐家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文》中与“德美”有关的字词解说多达37处。例如:
(1) 《说文·女部》:“,体德好也。”
(2)娴 《说文·女部》:“娴,雅也。”
(3) 《说文·女部》:“,谨也。”
(4) 《说文·女部》:“,谛也。”
(5) 《说文·女部》:“,巧黠也。”
(6) 《说文·女部》:“,宴也。”
(7)如 《说文·女部》:“如,从随也。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
(8) 《说文·女部》:“,静也。”
《说文》中表现了先民非常丰富的“德美”要求。如,例(1)是指女子的体德好;例(2)主要是指女性德性情优雅或娴静;例(3)是指谨慎小心;例(4)指做事审查细致入微;例(5)主要是指女性的智慧聪明;例(6)是指温婉平和;例(7)是指女子孝顺父母或顺从丈夫;例(8)主要是指女性贞洁、专一、遵守妇道。
“德美”一直被先民视为一项重要的修行,如儒家美学强调的是把与个体心理欲求相联系的情感,导入现实的社会伦理规范中,使个体意识到社会责任的崇高意义,进而自觉地控制和发展他的情感。人才选拔“德才兼备”的原则,体现了先民对“德美”的高度重视。
我们也可从《说文》其它字词的解说进一步验证,如《说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说文》对玉的解说,吸收了荀子、刘向等关于“玉美”的说法,充分表明了古人对美德的深切关注,以至于“玉”长期以来受到文人士大夫的看重,将其作为君子有德、品行高洁的象征,获得很高的审美价值。
3 神雅
《说文》中体现伦理审美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神雅”,它与“性善”、“德美”不同在于,它更多指一种内心状态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它和孟子的“悦心”说紧密相连。“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他是从口之悦味、目之悦色、耳之悦声等三种审美活动推知“心悦”,它表明符合道德审美的“神雅”同样带来心灵愉悦与精神享受,且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说文》与“神雅”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2处。例如:
(1)媚 《说文·女部》:“媚,说也。”
(2) 《说文·女部》:“,媚也。”
(3) 《说文·女部》:“,好也。”
(4) 《说文·女部》:“,好也。”
(5) 《说文·女部》:“,说也。”
(6) 《说文·女部》:“,说也。”
《说文》中体现了众多的“神雅”审美意识(大多指女性)。如,例(1)、(2)是表现女性妩媚多情;例(3)、(4)是指女性安详端庄;例(5)、(6)指愉悦舒心的样子。人的神情娴雅、情调高致,透露出符合道德伦理认同的风雅和淑慧,充分表现了先民特有的审美意识。这具有鲜明的儒家所推崇的“温柔敦厚(说话温柔、性情敦厚)”的伦理美学特征,也充分展现了“神雅”这一蕴涵着丰富内心情感的审美价值。
从“德美”、“神雅”等伦理审美意识(包括人体审美意识)我们可以看出,《说文》中相关的字词多半是女字部首,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多数与女性有关,其实这可以从中国先民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得到解释。户晓辉通过研究后认为:“从性别比较的立场来看,中国人偏重于大脑两半球的平衡作用进行思维,同时也意味着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方面具有一定的女性偏向,这是母系制留下的一份精神遗产。”如此,我们就能明白《说文·女部》中为何有诸多褒贬不一、情趣迥异的字词,因为先民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女性偏向,使得它们不自觉地带有母系意识的特点。同时由于文字是一种先民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认知态度的表达工具和文化延伸,它无疑有助于诠释先民的原初意图和智慧感悟。
《说文》所体现的关于性善、德美、神雅等众多字词解说,充分体现了伦理审美意识在先民审美领域中的重要性。“美”与“善”均以羊为偏旁。《说文》:“羊,祥也。”《尔雅·释诂》:“祥,善也。”古文“祥”字由“羊”组合而成。日本学者今道有信认为,从“善”字来看,是把一头羊放在一个如盘状的古代容器“豆”上。他还据此认为,这表明“羊”在中国古代是被当作一种牺牲的象征来满足人们的宗教礼仪之需的。我们知道,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是非常重视的。最隆重的是太牢(用猪、牛、羊三牲),其次是少牢(用猪、羊二牲)。“羊”成为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先民供奉祖先的目的归纳为两个:一是祈福,即向祖先祈祷,希望得到庇护;二是炫耀,作秀,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显赫和尊贵。因此,羊越大,越肥美,代表对祖先的膜拜之心越虔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说文》认为“美善同意”,使审美具有了伦理意义。高尔基认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指出美学与伦理道德存在着密切联系。中国先民很早就将审美与伦理自觉地相互交融。这种“美善等同”、“美善相乐”凸显道德伦理价值的“善”的审美文化意识,对文人的修身养性和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李泽厚认为:“中国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因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丝毫不舍弃自然,不否定人的自然生命,不是到超自然的天堂中去寻找不朽。”“美善同意”,所蕴涵的深厚伦理审美意识,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说文》中众多汉字所反映的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性、内敛性、完善性的特征:1、丰富性从上述伦理审美的不同类型和具体特征得到了充分证明;2、内敛性体现为先民的伦理“美”,讲究温柔敦厚,优雅平和,注重美德美质的内敛充实、含蓄内蕴,强调底蕴深厚,由内而外;3、完善性体现为先民的伦理审美不是单纯的为美而审美,而是处处表现为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兼容、完善之美,使美带上浓厚的社会功用意识,从而使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得到完美统一,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同时得到实现。
注:本文为2009年度贵阳学院人文社科类立项项目:《说文解字》与中国先民生态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976200903)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刘锋:《伦理美学——真善美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7]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8]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9]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1]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 [苏]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黄交军,男,1980—,湖南新邵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字训诂学、汉字文化,工作单位:贵阳学院。
关键词:《说文解字》 伦理美学 丰富性 内敛性 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想史料,是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字体系,涵括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原样呈现民族文化心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中国第一部解释字词本义的训诂专著,众多字词体现了上古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中可管窥先民的观念、情感、意识等文化蕴含。《说文·羊部》:“美与善同意”、“美与善同意”,显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反映了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刘锋认为:“伦理美的本质内容是善与美的统一。”纵观《说文》,蕴涵了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内容,文章试图以《说文》中与伦理美学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伦理美学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二 对先民伦理美学思想的考察
《说文·部》:“,吉也。此与义、美同意。”即善,吉祥美好。《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善经常和美一起并称,是美的同义语。《段注》:“《我部》曰:‘义与善同意’;《羊部》曰:‘美与善同意’。按羊,祥也,故此三字从羊。”中国先民很早就将美和善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思想里,美善往往是同义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先民的最初审美意识,就具有道德伦理倾向与追求。
考察《说文》,它所反映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性善、德美、神雅三个方面。
1 性善
“性善”最先由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将“性善”提高到一个特殊的伦理高度。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将性善与乐等同,这是一种鲜明的“以德为乐,以善为美”的古代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也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确实,诉诸快感的美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善,而且是最高的善。古代中西方在对“善”表达伦理审美功能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充分说明“性善”说在世界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说文》中与“性善”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2处。例如:
(1)价 《说文·人部》:“价,善也。”
(2)忠 《说文·心部》:“忠,敬也。从心,中声。”
(3)恭 《说文·心部》:“恭,肃也。从心,共声。”
(4) 《说文·心部》:“,厚也。从心。”
(5)仁 《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
(6)孝 《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
(7)信 《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说文》中体现了“善”的众多方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如,例(1)指为人温厚善良;例(2)指忠诚刚正,始终一贯;例(3)指内心恭敬、处事尽心;例(4)指天性本分,性情和柔;例(5)指心胸宽广,仁慈博爱;例(6)指善事父母,孝道顺从;例(7)指秉性老实,诚信不欺。“善”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重要美德,“性善”是先民的一项重要的立身法则,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中国先民总是用美来描述一种道德状态或一种得道(近德,向善)的感受,有时则直接用美来指称善。庄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下》)这里的“天地之大美”,《释文》解释为“谓覆载之美”,意为天地至诚无言,却有抚育万物的大德,所以被认作是伦理上的一种“美行”。先民善于从天地万物中发现蕴藏的美质,并将其提炼、升华到伦理审美层次,自觉地使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合而为一,从而构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体系。孟子认为“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意为“善”的逐渐积累,达到道德精神充实于全身就可以有“美”的表现,这无疑表明了“善”对“美”推陈出新的积极建设作用。
2 德美
儒家将自己的审美活动称之为“比德”,“比德”说由荀子正式提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秦风·小戎》)、“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荀子·法行》)。荀子通过玉的“温润而泽”、“栗而理”、“坚刚而不屈”等特征,说出了君子具有的“仁”、“知”、“义”等美德,对美德的规范和追求,成为中国先民修身齐家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文》中与“德美”有关的字词解说多达37处。例如:
(1) 《说文·女部》:“,体德好也。”
(2)娴 《说文·女部》:“娴,雅也。”
(3) 《说文·女部》:“,谨也。”
(4) 《说文·女部》:“,谛也。”
(5) 《说文·女部》:“,巧黠也。”
(6) 《说文·女部》:“,宴也。”
(7)如 《说文·女部》:“如,从随也。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
(8) 《说文·女部》:“,静也。”
《说文》中表现了先民非常丰富的“德美”要求。如,例(1)是指女子的体德好;例(2)主要是指女性德性情优雅或娴静;例(3)是指谨慎小心;例(4)指做事审查细致入微;例(5)主要是指女性的智慧聪明;例(6)是指温婉平和;例(7)是指女子孝顺父母或顺从丈夫;例(8)主要是指女性贞洁、专一、遵守妇道。
“德美”一直被先民视为一项重要的修行,如儒家美学强调的是把与个体心理欲求相联系的情感,导入现实的社会伦理规范中,使个体意识到社会责任的崇高意义,进而自觉地控制和发展他的情感。人才选拔“德才兼备”的原则,体现了先民对“德美”的高度重视。
我们也可从《说文》其它字词的解说进一步验证,如《说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说文》对玉的解说,吸收了荀子、刘向等关于“玉美”的说法,充分表明了古人对美德的深切关注,以至于“玉”长期以来受到文人士大夫的看重,将其作为君子有德、品行高洁的象征,获得很高的审美价值。
3 神雅
《说文》中体现伦理审美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神雅”,它与“性善”、“德美”不同在于,它更多指一种内心状态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它和孟子的“悦心”说紧密相连。“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他是从口之悦味、目之悦色、耳之悦声等三种审美活动推知“心悦”,它表明符合道德审美的“神雅”同样带来心灵愉悦与精神享受,且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说文》与“神雅”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2处。例如:
(1)媚 《说文·女部》:“媚,说也。”
(2) 《说文·女部》:“,媚也。”
(3) 《说文·女部》:“,好也。”
(4) 《说文·女部》:“,好也。”
(5) 《说文·女部》:“,说也。”
(6) 《说文·女部》:“,说也。”
《说文》中体现了众多的“神雅”审美意识(大多指女性)。如,例(1)、(2)是表现女性妩媚多情;例(3)、(4)是指女性安详端庄;例(5)、(6)指愉悦舒心的样子。人的神情娴雅、情调高致,透露出符合道德伦理认同的风雅和淑慧,充分表现了先民特有的审美意识。这具有鲜明的儒家所推崇的“温柔敦厚(说话温柔、性情敦厚)”的伦理美学特征,也充分展现了“神雅”这一蕴涵着丰富内心情感的审美价值。
从“德美”、“神雅”等伦理审美意识(包括人体审美意识)我们可以看出,《说文》中相关的字词多半是女字部首,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多数与女性有关,其实这可以从中国先民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得到解释。户晓辉通过研究后认为:“从性别比较的立场来看,中国人偏重于大脑两半球的平衡作用进行思维,同时也意味着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方面具有一定的女性偏向,这是母系制留下的一份精神遗产。”如此,我们就能明白《说文·女部》中为何有诸多褒贬不一、情趣迥异的字词,因为先民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女性偏向,使得它们不自觉地带有母系意识的特点。同时由于文字是一种先民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认知态度的表达工具和文化延伸,它无疑有助于诠释先民的原初意图和智慧感悟。
《说文》所体现的关于性善、德美、神雅等众多字词解说,充分体现了伦理审美意识在先民审美领域中的重要性。“美”与“善”均以羊为偏旁。《说文》:“羊,祥也。”《尔雅·释诂》:“祥,善也。”古文“祥”字由“羊”组合而成。日本学者今道有信认为,从“善”字来看,是把一头羊放在一个如盘状的古代容器“豆”上。他还据此认为,这表明“羊”在中国古代是被当作一种牺牲的象征来满足人们的宗教礼仪之需的。我们知道,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是非常重视的。最隆重的是太牢(用猪、牛、羊三牲),其次是少牢(用猪、羊二牲)。“羊”成为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先民供奉祖先的目的归纳为两个:一是祈福,即向祖先祈祷,希望得到庇护;二是炫耀,作秀,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显赫和尊贵。因此,羊越大,越肥美,代表对祖先的膜拜之心越虔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说文》认为“美善同意”,使审美具有了伦理意义。高尔基认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指出美学与伦理道德存在着密切联系。中国先民很早就将审美与伦理自觉地相互交融。这种“美善等同”、“美善相乐”凸显道德伦理价值的“善”的审美文化意识,对文人的修身养性和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李泽厚认为:“中国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因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丝毫不舍弃自然,不否定人的自然生命,不是到超自然的天堂中去寻找不朽。”“美善同意”,所蕴涵的深厚伦理审美意识,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说文》中众多汉字所反映的中国先民的伦理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性、内敛性、完善性的特征:1、丰富性从上述伦理审美的不同类型和具体特征得到了充分证明;2、内敛性体现为先民的伦理“美”,讲究温柔敦厚,优雅平和,注重美德美质的内敛充实、含蓄内蕴,强调底蕴深厚,由内而外;3、完善性体现为先民的伦理审美不是单纯的为美而审美,而是处处表现为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兼容、完善之美,使美带上浓厚的社会功用意识,从而使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得到完美统一,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同时得到实现。
注:本文为2009年度贵阳学院人文社科类立项项目:《说文解字》与中国先民生态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976200903)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刘锋:《伦理美学——真善美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7]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8]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9]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1]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 [苏]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黄交军,男,1980—,湖南新邵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字训诂学、汉字文化,工作单位: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