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壮族是百色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目前百色壮族本土文化正面临背弃其主体文化和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机。笔者以百色市逸夫小学为调查入口,了解百色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现状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写进《新课标》,充分说明了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百色壮族民间音乐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
百色市逸夫小学位于百色市右江区,是百色市政治、文化的聚集地。全校占地面积11948平方米;有87位教职工,其中专职音乐教师4人;有37个教学班,学生2123人。近年来,百色市逸夫小学在民族音乐方面努力挖掘本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校本资源,推动、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本土民间音乐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第一, 教师参加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工作,开发校本课程。音乐教师利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等契机,亲自进入乡镇、小区、广场等地,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学习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数据的过程。他们对本地或壮族的民间音乐进行“采风”调查,置身于民间的生活中,体验民间音乐滋长的氛围,目前收集到山歌30多首,并选出适合小学生演唱的山歌10首,把它们编入校本课程,作为传承本土壮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素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强自身的自学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在民族音乐教学上有所帮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第二, 少儿山歌合唱团引领传承本土壮族山歌。逸夫小学少儿合唱团是百色市优秀童声合唱团之一,在各级比赛中均获佳绩。成为右江区少儿山歌传习点之前,在各大晚会上就以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打动人心,如演唱的《尼的呀》、《马驼伢来驼铃响》、《木棉花开红绯绯》等。成为右江区山歌传习点之后,优美的山歌更是传唱校园,如合唱《布罗陀之歌》、《教你说壮语》,小组唱《仑仑咧》、《欢庆三月三》、《三月三之歌》,独唱《敬酒歌》、《迎客歌》等。这些优美动听的山歌不但在各项比赛中获一、二等奖,还在校园的“才艺展示”舞台上向全校师生作演出。少儿山歌合唱团的精彩展示起到了在社会上、学校教育中积极宣传、普及、推广当地的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
第三, 本土壮族山歌进课堂。4位音乐教师担任6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每个教学班每学期必唱2首壮族山歌。课堂教学主要遵从“音乐——文化——音乐”的模式,即先了解音乐(或听或唱或演),再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包括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民俗风情、生产方式、方言等等),最后在文化情境下诠释音乐。
二、 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百色市逸夫小学在本土壮族音乐传承活动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仍然遇到如下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一) 本土壮族民间音乐进入学校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受到了冲击,而本土的民间音乐在这冲击中更显薄弱。在调查中感到学校对本土壮族音乐的传承还不够重视,每个教学班每学期必唱2首山歌,也就意味着每学期只有2——3课时是传承本土壮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短、教育实践少、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状语山歌难背唱等因素,很容易使学生忽略、甚至忘记学过的本土壮族音乐。
(二) 音乐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一个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师资队伍,是义务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据调查,百色市逸夫小学的四位音乐教师,学历上本科2人、大专2人,专业上音乐教育3人、民族音乐1人。虽然在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多数音乐教师钻研能力不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精髓把握不够,同时因为不会说状语,对壮族山歌的挑选、演唱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本土民族音乐的了解只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设计校本课程的范围和曲目都非常有限。
(三) 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单一
根据对逸夫小学五年级的306名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兴趣不大,除了“不喜欢这样的山歌、不喜欢老师、平时不唱”的原因外,更多的因素来自“老师教唱山歌方法有些枯燥”。在几位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堂上,虽然采取了“音乐——文化——音乐”的模式,但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还没有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唱、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对壮族语言的陌生感、教学方法单一的疲惫感,影响了本土壮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三、传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对策
普丽春认为:“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呈一体状态时,其民族和文化就容易延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教育呈背离状态时,其民族和文化就容易解体”由此可见,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应最大化的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笔者认为,其教育途径与措施需要从教育者理念的树立、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文化素质、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传承等各方面着手。
(一) 树立正确的本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本土音乐包含和体现着本民族、本地域的古老的文化信息与民族精神,它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从过去代代传承至今,我们应该、也必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再者,只有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才能继承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文化,并使民族音乐不断发展。因此,本土音乐教育须要教育者们具有本土音乐文化的审美取向和本土音乐的教育观念,以音乐文化传承为最终目的,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审美体验,在民族文化熏陶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提高教师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方面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因此,提高音乐教师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表现能力成为重要措施。
首先,音乐教师要了解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应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学习,获得自身应有的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判断, 哪些是营养,哪些是糟粕,如此才能保证其继承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应能表演过去和现在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作品,并具有即兴表演的能力,如能运用民族乐器进行伴奏,能范唱和指导学生演唱一个段落或整首民歌,能督导、示范和评价学生对民族乐器、音乐素材的使用情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在本土民族音乐道路上的引路人。
(三) 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
所谓“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联系到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音乐教学活动主题,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即音乐教学模式。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使中小学生热爱、喜欢并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
第一, 音乐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本土民族音乐的传承应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以歌谣、游戏等内容为主,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视为想象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以山歌、民族乐器演奏、民族舞蹈、综合表演为主。
第二, 多样性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本土音乐教学要在形式上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本土民族音乐。课堂教学上,即突出教学的现代性,又可以强调教学的趣味性。譬如,除了可以采取听、唱、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网络媒体、音乐视频等现代技术来丰富本土音乐课堂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MIDI音乐、电脑动漫等计算机技术把本土音乐进行再制作与编辑;请民间艺人或专业演员走进课堂,等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的内容以及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三, 课外音乐活动营造校内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逸夫小学的少儿山歌合唱团是搭建课外音乐活动一个很好的平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方式来开展。如布置学生家乡音乐的采集之类的采风作业;组织学生听学校里和社会上的本土音乐讲座;带领学生走进剧团与演员、观看演出;开展课余音乐兴趣小组等。如此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师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土音乐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源,因而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不能脱离本土音乐,本土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本文仅对百色市逸夫小学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现象做了粗浅地探讨,并对其承传与教学措施做了思考。目前,学校开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因而还存在着诸多方面值得未来做更深入、细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俊杰 杨昌江:《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2. 普春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
3. 曹理 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4. 岑学贵:《当代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5. 夏踌 谭志松:《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
作者简介:
黄媛琰,1974年9 出生,女,壮族,籍贯为广西百色市,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本科学历,现在广西百色市逸夫小学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政教处主任,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育。
壮族是百色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目前百色壮族本土文化正面临背弃其主体文化和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机。笔者以百色市逸夫小学为调查入口,了解百色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现状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写进《新课标》,充分说明了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百色壮族民间音乐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
百色市逸夫小学位于百色市右江区,是百色市政治、文化的聚集地。全校占地面积11948平方米;有87位教职工,其中专职音乐教师4人;有37个教学班,学生2123人。近年来,百色市逸夫小学在民族音乐方面努力挖掘本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校本资源,推动、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本土民间音乐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第一, 教师参加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工作,开发校本课程。音乐教师利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等契机,亲自进入乡镇、小区、广场等地,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学习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数据的过程。他们对本地或壮族的民间音乐进行“采风”调查,置身于民间的生活中,体验民间音乐滋长的氛围,目前收集到山歌30多首,并选出适合小学生演唱的山歌10首,把它们编入校本课程,作为传承本土壮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素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强自身的自学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在民族音乐教学上有所帮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第二, 少儿山歌合唱团引领传承本土壮族山歌。逸夫小学少儿合唱团是百色市优秀童声合唱团之一,在各级比赛中均获佳绩。成为右江区少儿山歌传习点之前,在各大晚会上就以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打动人心,如演唱的《尼的呀》、《马驼伢来驼铃响》、《木棉花开红绯绯》等。成为右江区山歌传习点之后,优美的山歌更是传唱校园,如合唱《布罗陀之歌》、《教你说壮语》,小组唱《仑仑咧》、《欢庆三月三》、《三月三之歌》,独唱《敬酒歌》、《迎客歌》等。这些优美动听的山歌不但在各项比赛中获一、二等奖,还在校园的“才艺展示”舞台上向全校师生作演出。少儿山歌合唱团的精彩展示起到了在社会上、学校教育中积极宣传、普及、推广当地的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
第三, 本土壮族山歌进课堂。4位音乐教师担任6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每个教学班每学期必唱2首壮族山歌。课堂教学主要遵从“音乐——文化——音乐”的模式,即先了解音乐(或听或唱或演),再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包括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民俗风情、生产方式、方言等等),最后在文化情境下诠释音乐。
二、 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百色市逸夫小学在本土壮族音乐传承活动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仍然遇到如下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一) 本土壮族民间音乐进入学校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受到了冲击,而本土的民间音乐在这冲击中更显薄弱。在调查中感到学校对本土壮族音乐的传承还不够重视,每个教学班每学期必唱2首山歌,也就意味着每学期只有2——3课时是传承本土壮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短、教育实践少、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状语山歌难背唱等因素,很容易使学生忽略、甚至忘记学过的本土壮族音乐。
(二) 音乐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一个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师资队伍,是义务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据调查,百色市逸夫小学的四位音乐教师,学历上本科2人、大专2人,专业上音乐教育3人、民族音乐1人。虽然在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多数音乐教师钻研能力不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精髓把握不够,同时因为不会说状语,对壮族山歌的挑选、演唱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本土民族音乐的了解只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设计校本课程的范围和曲目都非常有限。
(三) 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单一
根据对逸夫小学五年级的306名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兴趣不大,除了“不喜欢这样的山歌、不喜欢老师、平时不唱”的原因外,更多的因素来自“老师教唱山歌方法有些枯燥”。在几位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堂上,虽然采取了“音乐——文化——音乐”的模式,但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还没有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唱、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对壮族语言的陌生感、教学方法单一的疲惫感,影响了本土壮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三、传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对策
普丽春认为:“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呈一体状态时,其民族和文化就容易延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教育呈背离状态时,其民族和文化就容易解体”由此可见,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应最大化的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笔者认为,其教育途径与措施需要从教育者理念的树立、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文化素质、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传承等各方面着手。
(一) 树立正确的本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本土音乐包含和体现着本民族、本地域的古老的文化信息与民族精神,它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从过去代代传承至今,我们应该、也必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再者,只有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才能继承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文化,并使民族音乐不断发展。因此,本土音乐教育须要教育者们具有本土音乐文化的审美取向和本土音乐的教育观念,以音乐文化传承为最终目的,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审美体验,在民族文化熏陶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提高教师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方面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因此,提高音乐教师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表现能力成为重要措施。
首先,音乐教师要了解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应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学习,获得自身应有的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判断, 哪些是营养,哪些是糟粕,如此才能保证其继承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应能表演过去和现在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作品,并具有即兴表演的能力,如能运用民族乐器进行伴奏,能范唱和指导学生演唱一个段落或整首民歌,能督导、示范和评价学生对民族乐器、音乐素材的使用情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在本土民族音乐道路上的引路人。
(三) 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
所谓“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联系到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音乐教学活动主题,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即音乐教学模式。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使中小学生热爱、喜欢并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
第一, 音乐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本土民族音乐的传承应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以歌谣、游戏等内容为主,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视为想象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以山歌、民族乐器演奏、民族舞蹈、综合表演为主。
第二, 多样性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本土音乐教学要在形式上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本土民族音乐。课堂教学上,即突出教学的现代性,又可以强调教学的趣味性。譬如,除了可以采取听、唱、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网络媒体、音乐视频等现代技术来丰富本土音乐课堂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MIDI音乐、电脑动漫等计算机技术把本土音乐进行再制作与编辑;请民间艺人或专业演员走进课堂,等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的内容以及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三, 课外音乐活动营造校内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逸夫小学的少儿山歌合唱团是搭建课外音乐活动一个很好的平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方式来开展。如布置学生家乡音乐的采集之类的采风作业;组织学生听学校里和社会上的本土音乐讲座;带领学生走进剧团与演员、观看演出;开展课余音乐兴趣小组等。如此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师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土音乐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源,因而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不能脱离本土音乐,本土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本文仅对百色市逸夫小学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现象做了粗浅地探讨,并对其承传与教学措施做了思考。目前,学校开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壮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因而还存在着诸多方面值得未来做更深入、细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俊杰 杨昌江:《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2. 普春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
3. 曹理 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4. 岑学贵:《当代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5. 夏踌 谭志松:《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
作者简介:
黄媛琰,1974年9 出生,女,壮族,籍贯为广西百色市,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本科学历,现在广西百色市逸夫小学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政教处主任,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