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民族的语言尽管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由于人类的共性大于差异,语言的共性也应当大于差异。笔者认为不同民族之所以能够克服语言障碍相互交流,正是这种共性使然。这种共性应当能够促进,而不是妨碍外语教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提倡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语言情景。但是笔者认为其宗旨不是要在外语教学中排斥母语,而是在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母语修养,把握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共性,促进外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外语教学 历史和现状 恰当运用母语
【分类号】G633.41
引言
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几乎自始至终都没有淡出。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给学生一组漫画,要求学生根据漫画讲故事,在一个班要求学生当场口述故事,另一个班要求学生笔头写下来。结果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当场说,还是课后从容的写,都是先用汉语打腹稿,然后形成英文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环境使然,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按照“趋利原则”,选择母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其次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余响。传统的外语教学,教师选择母语作为授课语言,以语言知识为授课的基本内容。另外,从大的范围来说教师本身的外语修养不足以使教师完全使用外语授课。
一.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母语使用的现状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每每存在这样的奇特现象:教师在上汇报课、示范课等公开课时,不论是否必要,都刻意避免使用母语,而平时上课时则几乎全是用母语来进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是西风东渐的结果。上世纪西方的几种主要的外语教学理论流派,从初期的“直接法”到以后的“听说法”,到“交际法”到 “语言习得”理论,这些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地使用。《韦氏英语大辞典》对直接法有过一段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而另一方面则是矫枉过正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前,统治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的外语教学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国外新的外语教学理念纷纷登上我国外语教学的舞台,随之“语法翻译法”似乎渐渐羞于被提起!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是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
二、恰当运用母语,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也涌入我国。特别是交际法已成为目前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学理论。交际法的优点不需赘言,倒是随之带来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交际法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有极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短期内培养或培训符合交际法教学要求的数量众多合格外语教师是很困难的。笔者认为,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坚持以交际法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保持语法翻译法的优点,在目前外语教学改革的过渡阶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笔者提出在外语教学中恰当运用母语的观点。
其实,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学生在学外语的过程中依赖母语是正常的。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在思维过程中语言就是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也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当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时,他们的思维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如果要养成用外语进行直接的思维,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必须对外语掌握到相当的熟练程度。因此,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可能离开母语。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反而会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
由于学生是在母语环境学习外语,母语除了是思维的第一选择之外,学生对母语和母语生活文化的领悟,也有助于学习外语。不同民族由于各自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和文化,这些必定体现在语言中。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了。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更大的背景下的人类共性,正是这样的共性使得民族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学习外语当然要学习外国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但是没有必要把这种差异夸张成学习外语的障碍。笔者认为人类的共性还是第一位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莫不相同,让中国人感动的照样感动外国人,让中国人愤怒的也会让外国人愤怒。春天让所有的人感到温暖和生机,秋叶,有人起黄昏之叹,有人兴烈士暮年之壮怀,中外莫不相同。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外语教学 历史和现状 恰当运用母语
【分类号】G633.41
引言
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几乎自始至终都没有淡出。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给学生一组漫画,要求学生根据漫画讲故事,在一个班要求学生当场口述故事,另一个班要求学生笔头写下来。结果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当场说,还是课后从容的写,都是先用汉语打腹稿,然后形成英文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环境使然,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按照“趋利原则”,选择母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其次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余响。传统的外语教学,教师选择母语作为授课语言,以语言知识为授课的基本内容。另外,从大的范围来说教师本身的外语修养不足以使教师完全使用外语授课。
一.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母语使用的现状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每每存在这样的奇特现象:教师在上汇报课、示范课等公开课时,不论是否必要,都刻意避免使用母语,而平时上课时则几乎全是用母语来进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是西风东渐的结果。上世纪西方的几种主要的外语教学理论流派,从初期的“直接法”到以后的“听说法”,到“交际法”到 “语言习得”理论,这些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地使用。《韦氏英语大辞典》对直接法有过一段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而另一方面则是矫枉过正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前,统治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的外语教学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国外新的外语教学理念纷纷登上我国外语教学的舞台,随之“语法翻译法”似乎渐渐羞于被提起!
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它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重视理性,注意磨练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是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好控制,选择对学生的测试方法也比较容易。
二、恰当运用母语,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也涌入我国。特别是交际法已成为目前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学理论。交际法的优点不需赘言,倒是随之带来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交际法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有极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短期内培养或培训符合交际法教学要求的数量众多合格外语教师是很困难的。笔者认为,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坚持以交际法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保持语法翻译法的优点,在目前外语教学改革的过渡阶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笔者提出在外语教学中恰当运用母语的观点。
其实,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学生在学外语的过程中依赖母语是正常的。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在思维过程中语言就是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也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当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时,他们的思维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如果要养成用外语进行直接的思维,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必须对外语掌握到相当的熟练程度。因此,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可能离开母语。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反而会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
由于学生是在母语环境学习外语,母语除了是思维的第一选择之外,学生对母语和母语生活文化的领悟,也有助于学习外语。不同民族由于各自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和文化,这些必定体现在语言中。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了。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更大的背景下的人类共性,正是这样的共性使得民族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学习外语当然要学习外国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但是没有必要把这种差异夸张成学习外语的障碍。笔者认为人类的共性还是第一位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莫不相同,让中国人感动的照样感动外国人,让中国人愤怒的也会让外国人愤怒。春天让所有的人感到温暖和生机,秋叶,有人起黄昏之叹,有人兴烈士暮年之壮怀,中外莫不相同。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