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南京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充分发挥区位、科教、产业等优势,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广大技能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打造技能人才"蓄水池"。
优化制度供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从实际出发,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供给和政策环境,从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明确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切入点和突破口。第二,明晰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市场等方面的关系,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长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第三,明确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切实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好宁台职业教育交流、赴德专题研修,推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与课程融合。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现代职教体系项目试点工作。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注重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如遴选一批产教融合型先进企业,给予政策激励;借鉴上海经验,依法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的企业可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发挥企业作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
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不仅要积极招聘、使用职校生,还要加强自身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是用人主体,企业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改变目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可有可无的模糊态度,使尽可能多的企业切实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技能人才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提升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一方面,完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加快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定岗培训,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方式,探索建立“师带徒”、“导师制”、组建“革新研修团队”等新型学徒制度,加强在岗技能提升培训。通过省技能状元赛等技能竞赛,充分调动企业职工提升技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培训中心发展壮大,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创建自己的培训中心。条件较为成熟的可以单独开辟场地,挑选指导教师,拿出专业培训设备,制定相关培训教程,建立起一整套独立运行的培训系统;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立足生产设备,以有经验的师傅为带教,以实际生产环节为依托,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培训。支持大企业发展完善现有的培训中心,引导其在行业内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联合培训模式,形成相对固定的培训客户。协调整合企业培训资源,通过建立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培训职业(工种)的基本覆盖和相同职业(工种)培训方法的交融优化,获取更高效的培训效果。
南京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已具备一定基础,未来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围绕南京传统优势产业和“八大产业链”组建产教融合战略联盟、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全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坚持为本地产业和经济服务的宗旨,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各职业教育学校应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参考年度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目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设立紧缺专业,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全方位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单一的在校教学模式改为课堂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零距离”衔接。
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技能人才是提升南京装备制造水平、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让“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成为现实,既关系到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也关系到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当前,社会上仍存在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错误观念,使得技工学校的生源供给产生危机。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需要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切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技能人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切实重视技能人才,确立技能人才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统筹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到部署落实相关具体工作项目,都要真正认识到技能人才在转型升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技能人才放在与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群体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支点。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用好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平台,挖掘和选树具有“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尚巧工”的社会舆论氛围,破除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惯性思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植入企业文化,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经世致用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同时,优化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动员市场主体力量,重视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各方面待遇,让技能人才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秋香
优化制度供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从实际出发,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供给和政策环境,从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明确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切入点和突破口。第二,明晰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市场等方面的关系,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长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第三,明确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切实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好宁台职业教育交流、赴德专题研修,推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与课程融合。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现代职教体系项目试点工作。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注重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如遴选一批产教融合型先进企业,给予政策激励;借鉴上海经验,依法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的企业可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发挥企业作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
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不仅要积极招聘、使用职校生,还要加强自身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是用人主体,企业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改变目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可有可无的模糊态度,使尽可能多的企业切实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技能人才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提升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一方面,完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加快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化建设。鼓励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定岗培训,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方式,探索建立“师带徒”、“导师制”、组建“革新研修团队”等新型学徒制度,加强在岗技能提升培训。通过省技能状元赛等技能竞赛,充分调动企业职工提升技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培训中心发展壮大,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创建自己的培训中心。条件较为成熟的可以单独开辟场地,挑选指导教师,拿出专业培训设备,制定相关培训教程,建立起一整套独立运行的培训系统;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立足生产设备,以有经验的师傅为带教,以实际生产环节为依托,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培训。支持大企业发展完善现有的培训中心,引导其在行业内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联合培训模式,形成相对固定的培训客户。协调整合企业培训资源,通过建立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培训职业(工种)的基本覆盖和相同职业(工种)培训方法的交融优化,获取更高效的培训效果。
南京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已具备一定基础,未来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围绕南京传统优势产业和“八大产业链”组建产教融合战略联盟、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全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坚持为本地产业和经济服务的宗旨,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各职业教育学校应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参考年度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目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设立紧缺专业,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全方位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单一的在校教学模式改为课堂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零距离”衔接。
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技能人才是提升南京装备制造水平、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让“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成为现实,既关系到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也关系到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当前,社会上仍存在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错误观念,使得技工学校的生源供给产生危机。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需要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切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技能人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切实重视技能人才,确立技能人才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统筹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到部署落实相关具体工作项目,都要真正认识到技能人才在转型升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技能人才放在与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群体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支点。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用好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平台,挖掘和选树具有“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尚巧工”的社会舆论氛围,破除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惯性思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植入企业文化,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经世致用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同时,优化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动员市场主体力量,重视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各方面待遇,让技能人才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