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具体建议。知易行难,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一线教师最大的苦恼莫过于想做,但不知如何去做。在此,笔者结合程翔老师的教学案例,谈一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境教学策略。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合理组织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范式为:交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本解析—提炼主题—课后练习。这是对语文课文进行教学的方式之一,但其简单化与模式化的流程令课堂枯燥乏味,让学生对语文學习失去兴趣,导致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难以发展。
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学,这是教师应首要考虑的问题。以程翔老师《哦,香雪》一课的教学案例为例,程老师从小说主要情节切入,给出问题情境:“如果把《哦,香雪》压缩成千字文,你觉得哪些情节是必须保留的?”在课堂讨论中,“香雪在学校受到伤害”和“香雪上火车换铅笔盒”两个情节要不要保留成为讨论焦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学生逐渐意识到取和舍取决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章主旨等。相似的情境设计在《故都的秋》一文的课例中也出现过,当时执教老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章除了第12段,其他各段都写了故都的秋,作者为何要写第12段,用意是什么?”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评课时,专家给出修改建议:“《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是1934年郁达夫先生应《当代文学》杂志社主编王余杞的邀约仓促写就的,教师不妨从这一角度切入设计情境:‘如果受版面限制,发表时要删除一部分内容的话,你会删除哪部分?为什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下,学生的研读焦点不再局限于第12段,而是着眼全篇,探究每个语段与文本主旨、创作意图的关联。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范式,上述两个课例对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把握和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和涵养学科素养上具有显著意义。由此可见,打破固定范式,聚焦文本的矛盾点,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
二、加强案例研究,积累情境创设经验
若教师苦恼于找不到教学的切入点,不知道如何设置情境时,所暴露的恰恰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翻看程翔老师《我的课堂作品》一书,可以发现他的课堂没有赶时间,没有一招一式刻意的设计,而是让学生去体悟。名家得以成为名家,原因有很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应该是什么?
首先,是执教者丰厚的教学积淀,即教师积累的教学资源。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程翔老师提供的资源包括《雷雨》出版前的背景资料、入选教材时部分内容的删改处、不同版本的差异及话剧的文体知识等。与借助百度搜索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是,程翔老师引入的这些资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用随取、信手拈来的。例如,这节课的切入点是“话剧的表演形式是人物对话”,教师给出文体知识,即“对话的长度是有单位的,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然后指导学生划分对话段、认识对话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话题内容的转化划分对话段,另一方面通过研讨揣摩人物心理。乍一看,这个切入点和我们平时教学《雷雨》时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分析人物心理特点异曲同工,但仔细琢磨后发现我们的划分语段和分析人物心理似乎适用于所有文体,对于这篇课文,并无特别之处。程翔老师给的是“这一类文本”的层次划分方法,他从文体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他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是在教学生如何读懂话剧。
语文课堂几经改革,越改越接近于语文的本质,相伴改革浪潮而来的是教师教学本领的不断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信手拈来,对文本肯綮处的敏锐体察,对课堂节奏的准确把握,以及沉稳庄重、不疾不徐的大师风采,体现的都是丰富的阅读储备,其中不乏对教材原著、文本链接、版本对比、大量课例等资源的广泛积累。笔者曾多次与名家探讨文本之外的拓展资料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 山东省荣成市教研中心)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合理组织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范式为:交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本解析—提炼主题—课后练习。这是对语文课文进行教学的方式之一,但其简单化与模式化的流程令课堂枯燥乏味,让学生对语文學习失去兴趣,导致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难以发展。
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学,这是教师应首要考虑的问题。以程翔老师《哦,香雪》一课的教学案例为例,程老师从小说主要情节切入,给出问题情境:“如果把《哦,香雪》压缩成千字文,你觉得哪些情节是必须保留的?”在课堂讨论中,“香雪在学校受到伤害”和“香雪上火车换铅笔盒”两个情节要不要保留成为讨论焦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学生逐渐意识到取和舍取决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章主旨等。相似的情境设计在《故都的秋》一文的课例中也出现过,当时执教老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章除了第12段,其他各段都写了故都的秋,作者为何要写第12段,用意是什么?”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评课时,专家给出修改建议:“《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是1934年郁达夫先生应《当代文学》杂志社主编王余杞的邀约仓促写就的,教师不妨从这一角度切入设计情境:‘如果受版面限制,发表时要删除一部分内容的话,你会删除哪部分?为什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下,学生的研读焦点不再局限于第12段,而是着眼全篇,探究每个语段与文本主旨、创作意图的关联。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范式,上述两个课例对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把握和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和涵养学科素养上具有显著意义。由此可见,打破固定范式,聚焦文本的矛盾点,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
二、加强案例研究,积累情境创设经验
若教师苦恼于找不到教学的切入点,不知道如何设置情境时,所暴露的恰恰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翻看程翔老师《我的课堂作品》一书,可以发现他的课堂没有赶时间,没有一招一式刻意的设计,而是让学生去体悟。名家得以成为名家,原因有很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应该是什么?
首先,是执教者丰厚的教学积淀,即教师积累的教学资源。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程翔老师提供的资源包括《雷雨》出版前的背景资料、入选教材时部分内容的删改处、不同版本的差异及话剧的文体知识等。与借助百度搜索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是,程翔老师引入的这些资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用随取、信手拈来的。例如,这节课的切入点是“话剧的表演形式是人物对话”,教师给出文体知识,即“对话的长度是有单位的,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然后指导学生划分对话段、认识对话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话题内容的转化划分对话段,另一方面通过研讨揣摩人物心理。乍一看,这个切入点和我们平时教学《雷雨》时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分析人物心理特点异曲同工,但仔细琢磨后发现我们的划分语段和分析人物心理似乎适用于所有文体,对于这篇课文,并无特别之处。程翔老师给的是“这一类文本”的层次划分方法,他从文体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他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是在教学生如何读懂话剧。
语文课堂几经改革,越改越接近于语文的本质,相伴改革浪潮而来的是教师教学本领的不断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信手拈来,对文本肯綮处的敏锐体察,对课堂节奏的准确把握,以及沉稳庄重、不疾不徐的大师风采,体现的都是丰富的阅读储备,其中不乏对教材原著、文本链接、版本对比、大量课例等资源的广泛积累。笔者曾多次与名家探讨文本之外的拓展资料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 山东省荣成市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