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数学中,教师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调整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注重课堂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生兴趣出发。强化上机操作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关键词:课堂情境;自学能力;任务驱动;上机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6-0085-02
1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调整
非计算机专业包含的专业很多,且千差万别,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程度和内容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规划教学大纲。在满足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传授及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强调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有教学案例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本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其次通过这些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通过精心的挑选,对每一案例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多种操作手法。而且知识点尽量覆盖教学内容,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也就容易接受这些知识点。
2 教学设计强化上机操作技能训练
计算机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分层次推进。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应充分挖掘潜力,不断提高;对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则注重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提高兴趣,通过反复强化练习,使学生实实在在掌握这门技术。
2.1 设计任务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可以设置悬念,以问题导入教学。如在教文字处理时,可先给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样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实现样稿中的格式,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2.2 检验作品
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审查,每一次评选出若干件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的上机实验系统中供学生学习参考,并布置若干个类似的新任务供学生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分组练习
计算机教师教学中,一人指导50-60名学生上机练习的局面普遍存在,使教师在机房来回穿梭,忙得筋疲力尽,教学效果却不好。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法,改变了过去教师到处跑、学生乱轰轰,没有辅导几个学生就下课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课堂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如何使用powerpoint”的教学中,教师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电子影集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接下来的教学大有帮助。
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例如在会计专业学生“EXCEL”的教学中,函数的运用是教学难点,在自编“工资计算”上机题中,将相关的计算内容放入表格中,启发引导学生计算补贴、扣除、应发工资、扣税、排名次、奖金大于500的人数、平均工资……。学生通过计算,自然对Sum、Rank、Average、If、Countif、Max、Min等函数的使用了如指掌,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学生能用EXCEL知识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 教学环节紧扣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精心的备好每一次课,设计好自己的教学主题和教学过程,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时才能更主动的去学习,才能更容易的接受知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诱发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动作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注重教学中的非智利因素的培养。
5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对于书本上的内容,老师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要精心组织每一次实验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书本的知识,从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巧技能,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应用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方法去自主地学习一些新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从容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这一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6 结束语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导演出教学各个环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能力贯穿其中,对学生全面考虑,对课堂整体布局,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
[2]史娟.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讨[J].济南:现代企业教育,2007(14).
[3]李刚.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初探.合肥: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6)
关键词:课堂情境;自学能力;任务驱动;上机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6-0085-02
1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调整
非计算机专业包含的专业很多,且千差万别,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程度和内容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规划教学大纲。在满足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传授及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强调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有教学案例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本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其次通过这些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通过精心的挑选,对每一案例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多种操作手法。而且知识点尽量覆盖教学内容,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也就容易接受这些知识点。
2 教学设计强化上机操作技能训练
计算机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分层次推进。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应充分挖掘潜力,不断提高;对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则注重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提高兴趣,通过反复强化练习,使学生实实在在掌握这门技术。
2.1 设计任务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可以设置悬念,以问题导入教学。如在教文字处理时,可先给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样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实现样稿中的格式,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2.2 检验作品
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审查,每一次评选出若干件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的上机实验系统中供学生学习参考,并布置若干个类似的新任务供学生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分组练习
计算机教师教学中,一人指导50-60名学生上机练习的局面普遍存在,使教师在机房来回穿梭,忙得筋疲力尽,教学效果却不好。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法,改变了过去教师到处跑、学生乱轰轰,没有辅导几个学生就下课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课堂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如何使用powerpoint”的教学中,教师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电子影集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接下来的教学大有帮助。
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例如在会计专业学生“EXCEL”的教学中,函数的运用是教学难点,在自编“工资计算”上机题中,将相关的计算内容放入表格中,启发引导学生计算补贴、扣除、应发工资、扣税、排名次、奖金大于500的人数、平均工资……。学生通过计算,自然对Sum、Rank、Average、If、Countif、Max、Min等函数的使用了如指掌,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学生能用EXCEL知识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 教学环节紧扣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精心的备好每一次课,设计好自己的教学主题和教学过程,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时才能更主动的去学习,才能更容易的接受知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诱发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动作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注重教学中的非智利因素的培养。
5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对于书本上的内容,老师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要精心组织每一次实验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书本的知识,从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巧技能,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应用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方法去自主地学习一些新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从容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这一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6 结束语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导演出教学各个环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能力贯穿其中,对学生全面考虑,对课堂整体布局,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
[2]史娟.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讨[J].济南:现代企业教育,2007(14).
[3]李刚.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初探.合肥: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