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中提出好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巧设;巧找;巧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那么如何巧设课堂提问,促进教学实效呢?
一、巧设情境问题
针对6~12岁儿童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这一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把数学问题镶嵌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使情境问题“故事化”“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数学化”,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去探索。如:在《游戏公平——谁先走》中,设计摸球比赛。当比赛结束后,出示盒内的5个黄球、1个白球,同时提出问题:(1)游戏公平吗?(2)想想:怎样改变盒里球的个数使比赛变得公平呢?(3)请先想想装球的方法,再合作装球,使得游戏变得公平。(4)交流:说说你们组是怎样装的?为什么球的个数要放的同样多?(5)这样公平了吗?用什么方法能验证?猜测:如果再摸10次,比赛的结果会怎样呢?这样的情境问题“游戏化”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巧找问题支点
数学教学的整体过程就是一架杠杆,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达到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而问题支点的选择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效果。
1.在学习的起点处提问。这儿的起点既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應该具有的数学知识;还指学生已具有的多样知识基础。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时,设计提问: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课件演示)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放在水中,出现的结果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2.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出示一个活动角与桌面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魔术游戏”,通过推压活动角,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三角形的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说明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抓住知识的关键点提出问题,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识。
3.在知识的衔接处提问。教学设计时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理解新知。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先示:4×3、4×0.3,问:题目有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学生回答后,追问:那么0.4×3呢?为什么积都是1.2呢?再仔细观察0.4×0.3,猜一猜积的小数点又应该点在哪里呢?你能用以前的知识证明它吗?通过提问,学生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链接,能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4.在知识的易混处提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在认识上的模糊处来提问,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例如,认识平行线时,可以反问:“平行线的定义中,如果没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能否得到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呢?”这样的反问,使学生产生了疑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解决了一个知识模糊点。
三、巧抓提问契机
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才能入耳入脑。这样的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精问。如:教学《分数加减法》,出示口算题,提问:1/2 1/3=1/2-1/4=( )这两道题目能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在教法中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之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
2.当学生的思维变通时,引问。如:教学《精打细算》——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了一道题11.5÷5,学生出现了困难,这时提问:“小数乘法我们是怎样学会的呀?”“那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么办呢?”这样的提问引导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的知识体系,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打开了思路。
3.当学生思维需要提升时,追问。如:教学《商的不变性质》一课,设计一下几个问题:(1)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在这些算式中什么数是变的?什么数又是不变的?(2)大胆地猜测一下,被除数和除数要怎样变化,它们的商才不变?(3)你觉得哪种猜测正确的可能性更高?意见不统一怎么办?(4)初步得出结论后,追问这个规律在其他的除法算式中是不是也普遍存在呢?请举例说明。(最后得出商不变性质)通过教师有意识的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比较顺利地总结出了结论。
4.当学生需要反思时,设问。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可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加以提问,学生逐一解答。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听课,又可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总之,教师应做教学的有心人,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工夫,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 马晓荣
关键词:巧设;巧找;巧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那么如何巧设课堂提问,促进教学实效呢?
一、巧设情境问题
针对6~12岁儿童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这一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把数学问题镶嵌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使情境问题“故事化”“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数学化”,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去探索。如:在《游戏公平——谁先走》中,设计摸球比赛。当比赛结束后,出示盒内的5个黄球、1个白球,同时提出问题:(1)游戏公平吗?(2)想想:怎样改变盒里球的个数使比赛变得公平呢?(3)请先想想装球的方法,再合作装球,使得游戏变得公平。(4)交流:说说你们组是怎样装的?为什么球的个数要放的同样多?(5)这样公平了吗?用什么方法能验证?猜测:如果再摸10次,比赛的结果会怎样呢?这样的情境问题“游戏化”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巧找问题支点
数学教学的整体过程就是一架杠杆,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达到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而问题支点的选择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效果。
1.在学习的起点处提问。这儿的起点既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應该具有的数学知识;还指学生已具有的多样知识基础。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时,设计提问: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课件演示)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放在水中,出现的结果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2.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出示一个活动角与桌面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魔术游戏”,通过推压活动角,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三角形的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说明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抓住知识的关键点提出问题,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识。
3.在知识的衔接处提问。教学设计时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理解新知。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先示:4×3、4×0.3,问:题目有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学生回答后,追问:那么0.4×3呢?为什么积都是1.2呢?再仔细观察0.4×0.3,猜一猜积的小数点又应该点在哪里呢?你能用以前的知识证明它吗?通过提问,学生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链接,能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4.在知识的易混处提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在认识上的模糊处来提问,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例如,认识平行线时,可以反问:“平行线的定义中,如果没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能否得到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呢?”这样的反问,使学生产生了疑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解决了一个知识模糊点。
三、巧抓提问契机
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才能入耳入脑。这样的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精问。如:教学《分数加减法》,出示口算题,提问:1/2 1/3=1/2-1/4=( )这两道题目能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在教法中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之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
2.当学生的思维变通时,引问。如:教学《精打细算》——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了一道题11.5÷5,学生出现了困难,这时提问:“小数乘法我们是怎样学会的呀?”“那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么办呢?”这样的提问引导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的知识体系,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打开了思路。
3.当学生思维需要提升时,追问。如:教学《商的不变性质》一课,设计一下几个问题:(1)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在这些算式中什么数是变的?什么数又是不变的?(2)大胆地猜测一下,被除数和除数要怎样变化,它们的商才不变?(3)你觉得哪种猜测正确的可能性更高?意见不统一怎么办?(4)初步得出结论后,追问这个规律在其他的除法算式中是不是也普遍存在呢?请举例说明。(最后得出商不变性质)通过教师有意识的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比较顺利地总结出了结论。
4.当学生需要反思时,设问。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可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加以提问,学生逐一解答。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听课,又可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总之,教师应做教学的有心人,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工夫,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