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前不久在青岛召开的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和发展战略对接,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动力,受到普遍欢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具有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完全超越性,当然也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性。
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空前发展,其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福建漳平市先贤王景弘。今特刊载本文,以飨读者。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它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顶峰,沟通了我国与亚非国家通商贸易,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下西洋”的伟业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姓名、身世及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福建漳平市的先贤王景弘。
与郑和同居正使地位
王景弘是明代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自1405年起,他与郑和受命共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其间,船队远航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弘率船队安然回国,完成使命。第二年,王景弘再次奉命率船隊前往苏门答腊国,这是他第八次下西洋。
王景弘与郑和一样,在下西洋时得到了明成祖、仁宗和宣宗的重用。王景弘在使团中,与郑和一样同居于正使领导者的地位,这在第一次下西洋时便已确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第三次下西洋,在明代费信著的《星槎胜览》一书中记载:“永乐七年己丑(1409年),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这些都明确了王景弘在永乐年间下西洋时,已是正使太监的确凿证据。现存于世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划通番事迹碑》碑文记述写道“明宣德六年(即1431年),岁次辛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立等立。”等字样。在福建省长乐《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也有记载:“明宣德六年(即1431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等字样。在福建南平雪山寺发现的一口铜钟,铭文也镌刻“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字样。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王景弘,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以表彰他的航海技术和统领船队出航的功勋。下西洋航行结束后,博学多才的王景弘大力宣扬郑和下西洋的业绩,致力于总结航海经验,晚年还撰写《赴西洋水程》《洋更》等航海实用手册,向广大民间航海者传播航海经验,成为不可多得的航海史料。
统管航海技术
史料记载,王景弘具有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在使团船队中,郑和主要统领军事外交事务,王景弘主要统管航海技术及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务。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王景弘在出航前“雇泉舟,以东石沿海各械导引,从苏州刘家港人海,至泉州寄泊”。在集结船队下西洋出发前,王景弘负责在福建沿海督造和征集船舶,甄选航海技术人员,船队给养补充和对外贸易货物的采购。在航海的过程中,他负责航海路线的确定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作为船队航海技术方面的统领,王景弘指挥船队大小船舰,管理着一支由船长、舵手、水手等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船工队伍,在艰难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数次完成远航任务,如果不通晓当时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不可能的。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是世界一流,船队阵营整齐、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分工精细。船队共有宝船、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最大的宝船长125.65米,宽50.94米。船队使用了指南针、过洋牵星术等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王景弘还掌握一定的医术,能医治病痛,在东南哑至今仍流传着他为当地人民治病的故事。王景弘亦具备杰出的外交才能,是明初中国与海外诸围睦邻友好往来的外交活动家之一。
寻求“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以和平友好、寻求“共享太平之福”、促进共同繁荣为日的,开启了科学航海、和平利用海洋资源的大门。在下西洋过程中,与沿途国家友好交往,不仅给海外诸国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同时也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商品带回中国;更重要的是向海外各国传播了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科学文明的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壮举,与海外各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得到海内外高度赞扬。为纪念王景弘的丰功伟绩,文莱王国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繁华大街上命名了“王总兵路”。我国的南沙群岛中命名了“景弘岛”。近年来,王景弘祖籍地漳平市在其老家立起了“王景弘故里”石碑,在市内设立了王景弘史迹陈列馆,新建街道命名“景弘路”,拨专款建立“景弘公园”,竖立王景弘铜像,以纪念他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
福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国和归来的主要集结驻泊地,船队的许多船是在福建制造的,大部分船工水手是在福建招募的,许多货物也是在福建装船的。作为福建人的王景弘,熟知海情,在航海准备阶段和航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与郑和一起创造下西洋辉煌业绩的王景弘及船队成员,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美德和智慧的光辉,凝聚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王景弘的一生,无愧于与郑和并列而载入史册。
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空前发展,其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福建漳平市先贤王景弘。今特刊载本文,以飨读者。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它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顶峰,沟通了我国与亚非国家通商贸易,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下西洋”的伟业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姓名、身世及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福建漳平市的先贤王景弘。
与郑和同居正使地位
王景弘是明代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自1405年起,他与郑和受命共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其间,船队远航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弘率船队安然回国,完成使命。第二年,王景弘再次奉命率船隊前往苏门答腊国,这是他第八次下西洋。
王景弘与郑和一样,在下西洋时得到了明成祖、仁宗和宣宗的重用。王景弘在使团中,与郑和一样同居于正使领导者的地位,这在第一次下西洋时便已确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第三次下西洋,在明代费信著的《星槎胜览》一书中记载:“永乐七年己丑(1409年),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这些都明确了王景弘在永乐年间下西洋时,已是正使太监的确凿证据。现存于世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划通番事迹碑》碑文记述写道“明宣德六年(即1431年),岁次辛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立等立。”等字样。在福建省长乐《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也有记载:“明宣德六年(即1431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等字样。在福建南平雪山寺发现的一口铜钟,铭文也镌刻“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字样。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王景弘,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以表彰他的航海技术和统领船队出航的功勋。下西洋航行结束后,博学多才的王景弘大力宣扬郑和下西洋的业绩,致力于总结航海经验,晚年还撰写《赴西洋水程》《洋更》等航海实用手册,向广大民间航海者传播航海经验,成为不可多得的航海史料。
统管航海技术
史料记载,王景弘具有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在使团船队中,郑和主要统领军事外交事务,王景弘主要统管航海技术及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务。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王景弘在出航前“雇泉舟,以东石沿海各械导引,从苏州刘家港人海,至泉州寄泊”。在集结船队下西洋出发前,王景弘负责在福建沿海督造和征集船舶,甄选航海技术人员,船队给养补充和对外贸易货物的采购。在航海的过程中,他负责航海路线的确定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作为船队航海技术方面的统领,王景弘指挥船队大小船舰,管理着一支由船长、舵手、水手等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船工队伍,在艰难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数次完成远航任务,如果不通晓当时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不可能的。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是世界一流,船队阵营整齐、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分工精细。船队共有宝船、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最大的宝船长125.65米,宽50.94米。船队使用了指南针、过洋牵星术等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王景弘还掌握一定的医术,能医治病痛,在东南哑至今仍流传着他为当地人民治病的故事。王景弘亦具备杰出的外交才能,是明初中国与海外诸围睦邻友好往来的外交活动家之一。
寻求“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以和平友好、寻求“共享太平之福”、促进共同繁荣为日的,开启了科学航海、和平利用海洋资源的大门。在下西洋过程中,与沿途国家友好交往,不仅给海外诸国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同时也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商品带回中国;更重要的是向海外各国传播了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科学文明的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壮举,与海外各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得到海内外高度赞扬。为纪念王景弘的丰功伟绩,文莱王国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繁华大街上命名了“王总兵路”。我国的南沙群岛中命名了“景弘岛”。近年来,王景弘祖籍地漳平市在其老家立起了“王景弘故里”石碑,在市内设立了王景弘史迹陈列馆,新建街道命名“景弘路”,拨专款建立“景弘公园”,竖立王景弘铜像,以纪念他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
福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国和归来的主要集结驻泊地,船队的许多船是在福建制造的,大部分船工水手是在福建招募的,许多货物也是在福建装船的。作为福建人的王景弘,熟知海情,在航海准备阶段和航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与郑和一起创造下西洋辉煌业绩的王景弘及船队成员,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美德和智慧的光辉,凝聚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王景弘的一生,无愧于与郑和并列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