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可以从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个方面入手。在物理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开展科学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信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提高适应现代生活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尝试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组合,构建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它能够吸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优势互补而达到教学模式最优化。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教学,采取什么具体策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触很多,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学生是知识体系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仅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并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能力有所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堂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现行课堂上,学生基本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总次数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再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活跃度反而下降。显然,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切实加强对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
1.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因为注重创造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2.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虽然《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要素,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科学探究学习不一定是“完整”的。根据要素的多少可以把科学探究学习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探究不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思路上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常采取回避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教师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单纯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诚然,探究过程需要得出某些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
三、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探究、实践、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问“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问“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让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是如何经过无数次试验性实验慢慢累积形成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实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尝试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组合,构建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它能够吸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优势互补而达到教学模式最优化。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教学,采取什么具体策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触很多,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学生是知识体系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仅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并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能力有所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堂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现行课堂上,学生基本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总次数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再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活跃度反而下降。显然,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切实加强对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
1.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因为注重创造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2.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虽然《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要素,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科学探究学习不一定是“完整”的。根据要素的多少可以把科学探究学习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探究不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思路上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常采取回避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教师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单纯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诚然,探究过程需要得出某些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
三、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探究、实践、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问“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问“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让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是如何经过无数次试验性实验慢慢累积形成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实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