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具有文化品质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ING0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继承学校文化传统,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简称“女附中”。在办学90年的历史中,学校的归属和名称虽屡经更迭,但“女附中”名闻遐迩,一直是近代以来北京乃至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实验中学既积淀着名校的文化,也负载着民族的传统,传承着教育的使命。90年历史铸就的文化根基,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动力源泉,它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实验中学沿续了90年的文化传统是什么?
  翻阅学校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90年间,学校曾经两次更名为“实验中学”。第一次是在1955年10月,女附中归中央教育部直接管理,成为当时惟一的部属中学,校名随之改称“北京实验中学”。尽管这次更名时间短暂,但将学校发展定位于“实验”,有着深刻的涵义和深远的影响。
  1978年1月,学校正式归属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校名沿用至今,伴随学校走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实验”,代表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它最终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风格和特质,推动着实验中学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列,也正是今天需要我们继承的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实验中学的文化传统?
  在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传统的过程中,首先要理清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与继承文化传统的关系。在庆祝学校成立9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校庆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最后,我们达成共识:校庆的系列活动应该成为普及学校文化传统、提高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载体。这就使校庆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传统的过程。
  几年来,在推进实验中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积极创设校园文化,还尝试着把世界遗产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认识到,世界遗产教育、校庆系列活动以及其他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共同目的在于传承学校、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传统。
  我们还要明确现阶段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传承学校文化传统的目标。实验中学的发展经历了90年的风雨历程,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75年前教育前辈们提出的“实验中等教育之新进展”的宗旨,依然在鞭策着我们前行。今天,我们把“面向现代化,建设具有文化品质的学校”,作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传承学校文化传统的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实践。
  
  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开展世界遗产教育
  
  2003年,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制定了“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计划,拟在全国选择几所重点学校开展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然后逐步推广。我校抓住这一契机,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任务,并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前期,成功地承办了有全国26个遗产地参加的“首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这次论坛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委托召开,是在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一部分。这一届论坛不仅在中国各遗产地启动了“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项目,并且形成了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中国论坛上向世界各国发布的《青年宣言》。
  2006年6月,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我校发动北京12所示范性高中举行了“责任与使命——亲近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火炬”青少年宣言发布会。这次会议既突出表现了实验中学在世界遗产教育方面起到的倡导作用,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我校在“建设具有文化品质的学校”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2006年10月2日至6日,我校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世界遗产国际青年论坛”。这次论坛吸引了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丹麦、瑞士等国家的100多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使中外学生在学习、考察和交流中深刻体会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不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世界遗产教育既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世界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优秀结晶,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其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构成人类丰富多彩的自然和文化宝库。中国的文化遗产则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情感模式,有利于形成教育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个性,充分展示教育的文化情怀。我们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并非要造就这方面的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对世界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把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不仅给孩子们安上了接触世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触角,而且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植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一所高水平的学校,首先应该是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一所优秀的学校可贵之处也主要体现在它的文化和精神上。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在学校营造起一种氛围,给学生以浓厚的文化熏陶与浸染,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型国际人才;对世界、民族以及学校自身文化传统的研究与传承,也使学校更富于活力,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焕发勃勃生机。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实验中学提升学校质量、形成文化品质、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积极从实验中学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学生活动、学校机构设置等各个不同角度,对世界遗产教育展开实验研究,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三、世界遗产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效果
  
  我校开展的世界遗产教育,是基础教育实验与创新的范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与支持。我校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全方位、近距离地接触世界遗产和中国文化。总结我校的世界遗产教育,具有三大特色,即课程化、本土化、社会化。
  第一,世界遗产教育课程化
  我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修课和活动课。我们把世界遗产教育引进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渗透文化遗产的内容。除了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劳技等必修课程中有专门的文化和遗产教育内容外,我们还设置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课程供学生选择,如选修课中的经典诵读、中华书法、篆刻、民族器乐、京剧脸谱、传统手工、纸模纸艺等;专修课中的北京民俗研究、北京传统建筑风格(故宫、胡同、四合院研究)、相声、茶道、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中华文化节、世界遗产网上游、爨底下村文化考察、“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遗产与年轻人”研究性学习等全校性的活动。
  第二,世界遗产教育课程本土化
  我校创设的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系列,以本乡本土的世界遗产教育内容为主体,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发掘北京的独特文化。学生置身于故宫、四合院等文化遗产中,亲自考察、研究并发掘其中的文化韵味和遗产元素,对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由认知到产生由衷的热爱,填补了学校教育中的空缺。在校庆系列活动中着眼于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掘与继承,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遗产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利用国际交流的机会,为外国学生开设中华国艺课程(如茶道、京剧脸谱绘制等)和传统文化艺术品制作课程(中国结、软陶艺术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社会化
  我校还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活动,现已形成包括首都博物馆、什刹海地区、故宫、颐和园、长城在内的多个经典教育基地,以及山西行、青藏行、水乡行、陕西行等多条考察线路。此外,在师生赴美、加、俄、德、英、法、澳、韩等国交流访问的内容中,也增加了对当地世界遗产的考察内容。结合学生的考察成果,我们编辑完成了“参观—考察—体验—观摩”探究活动手册10卷:《牵手》、《情系古都》、《踏勘紫禁城》、《寻幽名苑》、《爱我中华》、《追寻晋商》、《踏上天路》、《走遍中国》、《扬帆远航》、《走遍世界》。
其他文献
关于师爱曾有这样的描述: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虽然不能把自己比作“神”,但是学校里一些特殊孩子的喜怒哀乐总是牵动着我的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让我时刻牵挂。  励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课上回答问题头头是道,侃侃而谈,一般的题都难不倒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险些把学习当作敌人。这还要从一件事说起:一天早上,传达室的师傅对我说:“昨天晚上11点多学校里还有个孩子,我们一直折腾到凌晨。
2011年暑假,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张未老师随省教育厅组织的赴澳洲交流团,进行了为期42天的学习与交流。在澳洲学习期间,张未老师对中外文化的差异、对澳洲的风土人情、对昆士兰科技大学教师的教学法、对澳洲的教育教学制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思考。张未老师就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以博客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张未老师博客地址:http://szyfx.lyge.cn/glog/edu/zhangw
下课了,数学老师生气地出现在我面前,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本子,说道:“张老师,看看你们班李西,一天到晚都在干什么!再这样下去,不及格的人数就会更多了。”旁边的语文老师也接着说道:“是呀,李西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就是瞎画,这怎么行呢?”  我打开本子一看,好像进入了一个汽车世界——整个本子都是汽车或者零件的素描画,尽管画画的技巧不是很好,但是从每一道线条看得出,画画的人很用心。  我和两位任课老师简单
北京小学在多年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坚持让小学教育回归基础,回归儿童,回归全体,在减负的工作上系统思考,以课程、课堂、课业的“三课”改革工程,切实减负增质。  “四季课程”创造适合的教育。我们明确提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创新构建了“四季课程”,即“2-1-2-1”的学程模式。我们改变在每个学期连续4个多月的学习历程,打破内容、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四季”来划分学生的学程,2个月左右的
葵花普通而又极具个性。它朴实而坚强,执着而向上。对太阳不懈的追求成就了每一株向日葵挺拔的身姿,成就了它与众不同的美丽。也正因如此,中关村一小的孩子们尤其喜欢向日葵,并把校园比喻成葵园。当然这不单单因为校园里随处可见向日葵,更因为向日葵的精神与学校的核心价值选择“做最好的我”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因为,在中关村一小,每一名老师和学生都像向日葵一样,目标坚定、脚踏实地,敢于在平淡中活出自信,在质朴中彰显
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  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  理想是什么?对于我来说,理想是放弃,更是坚持。  30年前,我在山东省著名的胜利油田一中读书,那时,在很多人眼中,我是一名“准北大生”。但是,令很多人吃惊的是,我放弃了去北大的机会,不顾家长、老师的劝阻,毅然在高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北京师范大学。  于我而言,这六个字沉重而神圣,因为讲台就是我心之所向。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至今没有变过的梦想。很
编者按:按照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顶层设计,坚持行政主导、学校主体、专业机构支撑,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到2015年,历时3年分三批完成了全市500所文化示范校的创建目标。从今年第2期开始,本刊联合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和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共同推出“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专栏,就中小学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
作为班主任,必须同家长保持良好、顺畅的沟通。在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下五个原则,营造了良好、和谐的家校关系。  平等、尊重原则。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第一个原则应该是平等、尊重。本着这样的原则,不管是通过面谈、电话还是其他方式同家长沟通,班主任都应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客观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尽量选择家长能接受的言辞协商解决办法。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工作
王女士刚刚“荣升”为小学生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格外上心。让她放心的是,刚开学,班主任就建了一个家长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和家长们沟通。可是没过多久,她心里却开始不是滋味了——儿子太爱动,已经多次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最近作业完成得也不好,被点名的内容又多了一项。现在,王女士已经有点神经质了,听到微信通知的声音就有点紧张,生怕儿子又犯了什么错。  微信群的使用确实使家校沟通更容易、更快捷了,但是使用
首先,我希望同学们能珍重知识。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无论你对你的人生做过何种设想与规划,求学与求知都应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钱穆先生说:“先有伟大的学业,才能有伟大的事业。”从人大附中出发后,你们会踏上更加艰苦的求学之路,也会开启更为精彩的人生之旅。然而,旅程中总有顺逆,路途中也难免悲喜,我希望大家能始终不忘学业,终身与书为伴,探寻人生的智慧,消除妄念与烦恼,做一个追求真理、心境平和的读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