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一生孤傲,不愿与官府及跻身上流社会的人士交往,但据《庄子》所载,他却曾与相梁的名辩家惠施过从甚密。分析显示,二人的交往有着很强的虚拟特点。
关键词:庄子;惠施;交游关系;虚拟性
庄子平生穷困,却清高孤傲,拒绝与官府往来,也不愿与活跃在上流社会的学者交往,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惠子。庄子与惠子的关系很特别:一方面,庄子鄙视惠子贪恋权势,曾激烈地挖苦惠子,如《庄子·秋水》所载“惠子相梁”一事。(下引《庄子》均提及篇名,不另注)《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这则故事真假莫辨,就以寓言视之,其所表达的思想立场却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庄子视功名富贵为腐鼠,而惠子却宝而持之。另一方面,两人的关系又好像颇为亲近,经常在一起漫步、辩谈,交换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惠子年稍长于庄子,先庄子而死,庄子有一次在他的墓前对人说,自从夫子死了以后,我(庄子)就没有人可以交谈了(《徐无鬼》)。《淮南子·务修训》也说到:“惠施死而庄子寝其说,见世莫可为语者也。”两人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庄子与惠施各为战国时百家争鸣之一极,其人生态度迥异,思想学说亦各执一端。庄子拒绝与主流社会往来,自我边缘化,但却与出入上流社会的惠子过从甚密,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参较惠施的生平及思想学说,惠子值得庄子与之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惠子学识渊博,思想敏锐
惠子名施,宋国人,是战国中期名辩派的开山人物。惠子非常博学,《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又“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可见惠子除了对名实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思维非常活跃,能够就一个问题广为言说,滔滔不绝。庄子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不是一般士人可以与之为伍的,惠子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想,使他有可能成为庄子的论辩对手。
二、 惠子学说与庄子学说有相近之处
惠子主张“合同异”,庄子主张“齐万物”。《庄子·天下》记载了惠子的十个命题: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由于《惠子》一书已佚,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十论辩的题目,却看不到惠子是怎样论辩的了。但这些题目可以看出,惠子的有些观点与庄子《齐物》中的观点很相近。如惠子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齐物论》中也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惠子还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齐物论》中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惠子的“合同异”思想与庄子的“齐万物”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冯友兰认为,惠施注重的是客观世界,他的“万物一体”是就万物论万物,庄周注重的却是人的主观世界,是以我为中心,所以惠子只讲泛爱万物,庄子则讲无差别的,一片混沌的世界。我们还可以作更进一步的比较,惠子的用心是认真的,他要打破常识囿见,建立一种新的“有用”之学,庄子则是戏谑的,他借齐万物的思想打破常识囿见,是要提出一种游戏人间的“无用”之学。
庄子主张“无用”之学,这一点他的著作为证。惠子主张建立一种积极入世的有用之学,有他的人生实践可以作证。其一,惠子长期从政且颇有建树。《吕氏春秋·淫辞》载:“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己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此篇意在讽刺惠子创制的法令中看不中用,故号为“淫辞”,但却也道出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老百姓都说好。其二,惠子对知识有广泛的兴趣,熱衷于与人谈辩并能穷究当时各种知识以回答“天地何以不坠不陷”这类在今天看来仍然颇显高深的问题。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庄子》书中所记载的庄惠之辩常围绕“有用”“无用”展开。惠子主张有用反对无用,庄子则对此常加嘲讽。《逍遥游》中有两节与此问题有关,一节是惠子说自己种成了一个大瓠,太大了反而没有用,另一节是惠子说自己有一棵大树,因“大本臃肿”“小枝卷曲”而无用,皆遭到庄子奚落。而《外物》篇中有一节,记惠子直接批评庄子“子言无用”。
三、 惠子好辩且善辩
惠子具有与庄子针锋相对展开辩论的学识与辩才。惠子的好辩与善辩,可以从《庄子·秋水》中著名的“濠梁之辩”看出个中的情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辩论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庄子感叹鱼之乐,是一种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惠子则想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否定这种态度的可靠性。第二,双方的争辩进入逻辑分析,最后庄子用诡辩取胜。惠子虽然最终未能胜出,但他的辩论无疑显示了高超的逻辑技巧,反映了他对语言规范和逻辑的信任。相反,庄子在逻辑上是不严格的,这当然不是因为庄子逻辑能力不行,而是有意嘲弄逻辑分析的一本正经。事实上,庄子对论辩本身的可靠性持不信任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论辩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
四、 惠子与庄子的人生态度恰好构成了鲜明的反照
惠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及严谨的为学风格与庄子的消极避世及对学术规范的嘲讽与否弃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也正是这种对立使得彼此能够以辩证法的形式统一起来。在庄子自我设定的与世隔绝的精神世界中,惠子恰巧成了他与外部世俗世界连接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庄子是通过惠子来观照反思外部世俗世界的,没有惠子这个对称的对立面,庄子至少不能很好地与外部世界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庄子·寓言》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的夫子自道可以看出,庄子与惠子的交游与辩对,有其预先设定的虚拟性。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说过,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寓言》中还有一段话实际上道出了《庄子》一书写作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这段话大意是说,父亲不能为自己的儿子做媒,因为你愈夸耀自己的儿子别人愈怀疑。辩论问题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以自我为标准,因而不容易令人信服。要讲清道理,就必须“藉外论之”,采取“寓言”的办法。事实上,不单是《庄子》中的“寓”,就是其中的“重言”,即长者、尊者、名者之言亦多有不合史实之处。例如,孔子在《庄子》中被提到好几十次,有些事情即是于史无稽的。《知北游》中有一段孔子与冉求的对话,谈的是天地起源的问题,当冉求问天地之先的情况能否知道,这位“孔子”指出:未有天地之先也就和现在一样,因为时间是没有起始的,万物演化的过程无始无终,所以今天看到的情况和远古的情况,本质上应是一样,就是不停地上演物质演化生死的过程。最后孔子反问道:难道能有一个先天地生的本原之物吗?在本原之物前一定还有更本原之物,这样向上推溯,永无停已。这实际上正是庄子的时空无限思想,是假托孔子之口说出来的。孔子是不谈这类形而上的高深问题的,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想,庄子对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能如此这般地“戏说”一通,他与惠子的交游辩对又有几分真实性可言呢?即使庄惠的交游于史有本,那其中的细节也该是虚拟居多,是服务于《庄子》一书的表达需要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惠子具备与庄子交游辩对的条件,二人也有实际的交往,但是由于《庄子》一书思想表达的需要,他们交游辩对的具体细节却有着很强的虚拟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刘康德.淮南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5]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杨金平,副教授,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庄子;惠施;交游关系;虚拟性
庄子平生穷困,却清高孤傲,拒绝与官府往来,也不愿与活跃在上流社会的学者交往,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惠子。庄子与惠子的关系很特别:一方面,庄子鄙视惠子贪恋权势,曾激烈地挖苦惠子,如《庄子·秋水》所载“惠子相梁”一事。(下引《庄子》均提及篇名,不另注)《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这则故事真假莫辨,就以寓言视之,其所表达的思想立场却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庄子视功名富贵为腐鼠,而惠子却宝而持之。另一方面,两人的关系又好像颇为亲近,经常在一起漫步、辩谈,交换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惠子年稍长于庄子,先庄子而死,庄子有一次在他的墓前对人说,自从夫子死了以后,我(庄子)就没有人可以交谈了(《徐无鬼》)。《淮南子·务修训》也说到:“惠施死而庄子寝其说,见世莫可为语者也。”两人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庄子与惠施各为战国时百家争鸣之一极,其人生态度迥异,思想学说亦各执一端。庄子拒绝与主流社会往来,自我边缘化,但却与出入上流社会的惠子过从甚密,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参较惠施的生平及思想学说,惠子值得庄子与之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惠子学识渊博,思想敏锐
惠子名施,宋国人,是战国中期名辩派的开山人物。惠子非常博学,《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又“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可见惠子除了对名实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思维非常活跃,能够就一个问题广为言说,滔滔不绝。庄子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不是一般士人可以与之为伍的,惠子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想,使他有可能成为庄子的论辩对手。
二、 惠子学说与庄子学说有相近之处
惠子主张“合同异”,庄子主张“齐万物”。《庄子·天下》记载了惠子的十个命题: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由于《惠子》一书已佚,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十论辩的题目,却看不到惠子是怎样论辩的了。但这些题目可以看出,惠子的有些观点与庄子《齐物》中的观点很相近。如惠子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齐物论》中也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惠子还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齐物论》中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惠子的“合同异”思想与庄子的“齐万物”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冯友兰认为,惠施注重的是客观世界,他的“万物一体”是就万物论万物,庄周注重的却是人的主观世界,是以我为中心,所以惠子只讲泛爱万物,庄子则讲无差别的,一片混沌的世界。我们还可以作更进一步的比较,惠子的用心是认真的,他要打破常识囿见,建立一种新的“有用”之学,庄子则是戏谑的,他借齐万物的思想打破常识囿见,是要提出一种游戏人间的“无用”之学。
庄子主张“无用”之学,这一点他的著作为证。惠子主张建立一种积极入世的有用之学,有他的人生实践可以作证。其一,惠子长期从政且颇有建树。《吕氏春秋·淫辞》载:“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己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此篇意在讽刺惠子创制的法令中看不中用,故号为“淫辞”,但却也道出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老百姓都说好。其二,惠子对知识有广泛的兴趣,熱衷于与人谈辩并能穷究当时各种知识以回答“天地何以不坠不陷”这类在今天看来仍然颇显高深的问题。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庄子》书中所记载的庄惠之辩常围绕“有用”“无用”展开。惠子主张有用反对无用,庄子则对此常加嘲讽。《逍遥游》中有两节与此问题有关,一节是惠子说自己种成了一个大瓠,太大了反而没有用,另一节是惠子说自己有一棵大树,因“大本臃肿”“小枝卷曲”而无用,皆遭到庄子奚落。而《外物》篇中有一节,记惠子直接批评庄子“子言无用”。
三、 惠子好辩且善辩
惠子具有与庄子针锋相对展开辩论的学识与辩才。惠子的好辩与善辩,可以从《庄子·秋水》中著名的“濠梁之辩”看出个中的情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辩论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庄子感叹鱼之乐,是一种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惠子则想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否定这种态度的可靠性。第二,双方的争辩进入逻辑分析,最后庄子用诡辩取胜。惠子虽然最终未能胜出,但他的辩论无疑显示了高超的逻辑技巧,反映了他对语言规范和逻辑的信任。相反,庄子在逻辑上是不严格的,这当然不是因为庄子逻辑能力不行,而是有意嘲弄逻辑分析的一本正经。事实上,庄子对论辩本身的可靠性持不信任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论辩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
四、 惠子与庄子的人生态度恰好构成了鲜明的反照
惠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及严谨的为学风格与庄子的消极避世及对学术规范的嘲讽与否弃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也正是这种对立使得彼此能够以辩证法的形式统一起来。在庄子自我设定的与世隔绝的精神世界中,惠子恰巧成了他与外部世俗世界连接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庄子是通过惠子来观照反思外部世俗世界的,没有惠子这个对称的对立面,庄子至少不能很好地与外部世界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庄子·寓言》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的夫子自道可以看出,庄子与惠子的交游与辩对,有其预先设定的虚拟性。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说过,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寓言》中还有一段话实际上道出了《庄子》一书写作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这段话大意是说,父亲不能为自己的儿子做媒,因为你愈夸耀自己的儿子别人愈怀疑。辩论问题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以自我为标准,因而不容易令人信服。要讲清道理,就必须“藉外论之”,采取“寓言”的办法。事实上,不单是《庄子》中的“寓”,就是其中的“重言”,即长者、尊者、名者之言亦多有不合史实之处。例如,孔子在《庄子》中被提到好几十次,有些事情即是于史无稽的。《知北游》中有一段孔子与冉求的对话,谈的是天地起源的问题,当冉求问天地之先的情况能否知道,这位“孔子”指出:未有天地之先也就和现在一样,因为时间是没有起始的,万物演化的过程无始无终,所以今天看到的情况和远古的情况,本质上应是一样,就是不停地上演物质演化生死的过程。最后孔子反问道:难道能有一个先天地生的本原之物吗?在本原之物前一定还有更本原之物,这样向上推溯,永无停已。这实际上正是庄子的时空无限思想,是假托孔子之口说出来的。孔子是不谈这类形而上的高深问题的,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想,庄子对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能如此这般地“戏说”一通,他与惠子的交游辩对又有几分真实性可言呢?即使庄惠的交游于史有本,那其中的细节也该是虚拟居多,是服务于《庄子》一书的表达需要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惠子具备与庄子交游辩对的条件,二人也有实际的交往,但是由于《庄子》一书思想表达的需要,他们交游辩对的具体细节却有着很强的虚拟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刘康德.淮南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5]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杨金平,副教授,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