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校选课,优质资源供给,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编前语
在教育均衡推进中,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曾经尝试推行跨校选课;实践证明,此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作用良好。推行跨校选修,实现共享课程,既为均衡教育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成长空间。
跨校选课6年回顾
早在2013年,北京海淀区的4所中学就建立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小型校级交流平台:不出家门,轻点鼠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就可以互选彼此的特色课程,聆听彼此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授课,所修学分还能校际互认。
此举系海淀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旨在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6年来,跨校选修平台依托人大附中“中小学教育网”兴建,报名选修课程的学生,每人获得一个免费账号,凭此可直接进入网站中的“校际选修平台”栏目选课。学生网上选修不限时间地点,无论在学校,在家,还是在外地,只要有网络和计算机,都可以学习。在虚拟课堂中,如果哪个地方没听明白,还可以重新点击,反复听课件,多学几遍,这在现实课堂是无法实现。
在跨校选修平台上选课,没有严格的学习时段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在一学期内学完,也可以选择跨学期学完,倘若平时学习太忙,没时间,还可以选择在暑假、寒假中完成学习并结业,也能获得学分。
人大附中副校长王海玲对此表示:6年来,这种随时随地网上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修课程;而且,四校课程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很难找到统一的学习时间,网上选修不限时间地点,则很好地使学生跨校选课成为可能。
选修课程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因为实验类课程需要动手操作,不适合网络学习。网授课形式分为网络视频课程和教师授课课件。所开课程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除提供教学视频外,还尽可能提供讲义、学案、作业、试题等教学资源。任課教师每周会上网答疑,同时评价学生上传的作业。
王海玲还表示:能坚持在线学习的学生知识面宽,爱好广泛,学有余力,他们在完成学校日常教学的情况下,还能一学期网上选修3门课程,而且门门都在90分以上。这些学生高中三年修习的学分已超过本市高中新课程规定的毕业标准144学分。跨校选修平台为这些孩子创造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翱翔计划与拔尖人才培养
2014年3月,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成立大会,在人大附中举行。大会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滨主持,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傅首清致欢迎辞,28所中小学加入协作体当中,为协作体提供候选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负责人袁中果介绍,作为首批“翱翔计划”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基地校,多年来一直承担信息技术领域的翱翔学员培养工作。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指导下,人大附中翱翔计划培养基地通过开展“研究推进”“模式探索”“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工作,利用人大附中和高校的优质科技资源,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人大附中培养基地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先后接收和培养了7批约80名来自北京市9个区县的翱翔学员。在培养过程中,为学员开设了各类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课程、过渡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可以说跨校选课,是为来自不同学校的翱翔学员提供培养课程的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教授苏尚锋介绍说: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主要有两种类型:国家课程的选修模块和校本课程的选修模块,前者严格遵照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加以开设,而后者则在开发路径、共享机制、参与主体、课程理解等方面充分利用并发挥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
与上述两种类型的选修模块不同,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推出了一种全新类型的选修模块,它就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门配合本轮课程改革而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的选修课程。它打破了基础教育课程与高等教育课程的制度壁垒,相应的专家整合资源,力求建立纵跨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的选修课程模块。
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阶段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按照翱翔计划的总体规划,北京市68所示范高中校分别择优推荐2名优秀高一学生,共计100余位学生,参加首批翱翔计划;推荐和审批部分示范高中成为翱翔计划基地学校,在信息技术、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向,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组织落实翱翔计划实地研修课程,并负责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翱翔计划的选修模块是北京市立足首都教育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为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选择性课程支持的一项教育创新。
学院制课程落地
翱翔计划建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体现出了跨校选课教学优质资源共享的优势。很快,北京市东城区推出了自己的覆盖全区的青少年学院。
2015年10月,东城区教委宣布“青少年学院”在全区所辖8大学区设立的分院全部启动,从2016年寒假开学后,东城区所有中小学生都可以跨校选课,享受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福利。
“学院制”是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步,自2012年启动以来,为60%的小学生、40%的中学生提供了跨校选课的机会。为了让“学院制”惠及更多学生,今年东城区在所辖8个学区全部设立了“青少年学院分校”,为区域内的学生提供从小学到中学,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
据东城区教委负责人介绍,“学院”提供的课程主要来源,其一是学区内的职业学校。随着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调整,东城区的职业学校将逐步过渡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基地,为跨校选课的学生提供课程及师资。其二是学区内的龙头学校、优质学校,原来由校内学生独享的部分课程,面向学区“挂牌”。 2018年10月,“学院制”改革工作推进会暨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在史家小学举行。自推行“学院制”以来,东城区依托青少年教育学院,通过青少年教育学院总院、专业学院、学区分院、课程基地等多主体协同,进行“学院制”课程的顶层设计、开发与实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学院制”课程形成了“1 N 8 X”的供给主体,构建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若干个课程群。这些课程群涵盖文化与艺术、科学与技术、体质与健康、职业与社会等方面内容,为全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430余门课程。
目前,天坛青少年活动中心、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古城职高、史家小学、文汇中学、汇文中学、171中学、宏志中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9家单位成为课程实践基地的新成员,今后将为东城区中小学生带来化学、信息素养、艺术素养、英文戏剧等课程,进一步丰富“学院制”课程。东城区一共有20家课程实践基地成员。
据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城区学生参加“学院制”课程人数持续上升,2017到2018学年,第一学期全区7万人次参加,第二学期全区13万人次参加,“学院制”课程已经覆盖东城区全部小学和92%中学。随着“学院制”课程在各个学校课表中的落地,“学院制”课程的丰富性、可选择性和综合性也不断增强,英文戏剧课程等已经正式进入學生课程表中。
集团跨校选课
杭州江干区凯旋街道紧邻钱江新城核心区。该区有4所小学,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并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学校特色建设初显成效,但学校规模都偏小、资源不足、综合实力不强。与钱江新城核心区学校相比,品牌影响力略有不足,优质教育不能充分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黄忠敬,兼任南肖埠小学的科研副校长。他说,自从担任这个职务后,自己就有了一个课题:如何让凯旋教育集团内的几所学校实现课程共享。凯旋教育集团内的几所学校,各有特色,比如:春芽实验学校的书法、南肖埠小学的国际象棋、景芳中学的足球。“我们正在调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这些学校的特色课程拿出来共享,供联盟内学生跨校选课。”这几所学校之间的距离都不远,有些学校之间只有几百米,学生、老师走校是可行的。联盟内几所学校的校长对共享特色课程很支持,这一计划很快实现了。南肖埠小学的校长李安说,联盟内几所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有学生要选国际象棋,我们学校可以提供这样的课程,不过由于条件有限,人数肯定是要控制的,一个星期也只能上一次课。”
“共同体”不是简单的1 1=2,而是1 1
编前语
在教育均衡推进中,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曾经尝试推行跨校选课;实践证明,此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作用良好。推行跨校选修,实现共享课程,既为均衡教育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成长空间。
跨校选课6年回顾
早在2013年,北京海淀区的4所中学就建立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小型校级交流平台:不出家门,轻点鼠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就可以互选彼此的特色课程,聆听彼此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授课,所修学分还能校际互认。
此举系海淀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旨在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6年来,跨校选修平台依托人大附中“中小学教育网”兴建,报名选修课程的学生,每人获得一个免费账号,凭此可直接进入网站中的“校际选修平台”栏目选课。学生网上选修不限时间地点,无论在学校,在家,还是在外地,只要有网络和计算机,都可以学习。在虚拟课堂中,如果哪个地方没听明白,还可以重新点击,反复听课件,多学几遍,这在现实课堂是无法实现。
在跨校选修平台上选课,没有严格的学习时段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在一学期内学完,也可以选择跨学期学完,倘若平时学习太忙,没时间,还可以选择在暑假、寒假中完成学习并结业,也能获得学分。
人大附中副校长王海玲对此表示:6年来,这种随时随地网上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修课程;而且,四校课程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很难找到统一的学习时间,网上选修不限时间地点,则很好地使学生跨校选课成为可能。
选修课程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因为实验类课程需要动手操作,不适合网络学习。网授课形式分为网络视频课程和教师授课课件。所开课程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除提供教学视频外,还尽可能提供讲义、学案、作业、试题等教学资源。任課教师每周会上网答疑,同时评价学生上传的作业。
王海玲还表示:能坚持在线学习的学生知识面宽,爱好广泛,学有余力,他们在完成学校日常教学的情况下,还能一学期网上选修3门课程,而且门门都在90分以上。这些学生高中三年修习的学分已超过本市高中新课程规定的毕业标准144学分。跨校选修平台为这些孩子创造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翱翔计划与拔尖人才培养
2014年3月,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成立大会,在人大附中举行。大会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滨主持,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傅首清致欢迎辞,28所中小学加入协作体当中,为协作体提供候选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负责人袁中果介绍,作为首批“翱翔计划”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基地校,多年来一直承担信息技术领域的翱翔学员培养工作。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指导下,人大附中翱翔计划培养基地通过开展“研究推进”“模式探索”“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工作,利用人大附中和高校的优质科技资源,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人大附中培养基地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先后接收和培养了7批约80名来自北京市9个区县的翱翔学员。在培养过程中,为学员开设了各类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课程、过渡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可以说跨校选课,是为来自不同学校的翱翔学员提供培养课程的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教授苏尚锋介绍说: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主要有两种类型:国家课程的选修模块和校本课程的选修模块,前者严格遵照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加以开设,而后者则在开发路径、共享机制、参与主体、课程理解等方面充分利用并发挥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
与上述两种类型的选修模块不同,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推出了一种全新类型的选修模块,它就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门配合本轮课程改革而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的选修课程。它打破了基础教育课程与高等教育课程的制度壁垒,相应的专家整合资源,力求建立纵跨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的选修课程模块。
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阶段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按照翱翔计划的总体规划,北京市68所示范高中校分别择优推荐2名优秀高一学生,共计100余位学生,参加首批翱翔计划;推荐和审批部分示范高中成为翱翔计划基地学校,在信息技术、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向,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组织落实翱翔计划实地研修课程,并负责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翱翔计划的选修模块是北京市立足首都教育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为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选择性课程支持的一项教育创新。
学院制课程落地
翱翔计划建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体现出了跨校选课教学优质资源共享的优势。很快,北京市东城区推出了自己的覆盖全区的青少年学院。
2015年10月,东城区教委宣布“青少年学院”在全区所辖8大学区设立的分院全部启动,从2016年寒假开学后,东城区所有中小学生都可以跨校选课,享受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福利。
“学院制”是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步,自2012年启动以来,为60%的小学生、40%的中学生提供了跨校选课的机会。为了让“学院制”惠及更多学生,今年东城区在所辖8个学区全部设立了“青少年学院分校”,为区域内的学生提供从小学到中学,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
据东城区教委负责人介绍,“学院”提供的课程主要来源,其一是学区内的职业学校。随着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调整,东城区的职业学校将逐步过渡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基地,为跨校选课的学生提供课程及师资。其二是学区内的龙头学校、优质学校,原来由校内学生独享的部分课程,面向学区“挂牌”。 2018年10月,“学院制”改革工作推进会暨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在史家小学举行。自推行“学院制”以来,东城区依托青少年教育学院,通过青少年教育学院总院、专业学院、学区分院、课程基地等多主体协同,进行“学院制”课程的顶层设计、开发与实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学院制”课程形成了“1 N 8 X”的供给主体,构建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若干个课程群。这些课程群涵盖文化与艺术、科学与技术、体质与健康、职业与社会等方面内容,为全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430余门课程。
目前,天坛青少年活动中心、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古城职高、史家小学、文汇中学、汇文中学、171中学、宏志中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9家单位成为课程实践基地的新成员,今后将为东城区中小学生带来化学、信息素养、艺术素养、英文戏剧等课程,进一步丰富“学院制”课程。东城区一共有20家课程实践基地成员。
据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城区学生参加“学院制”课程人数持续上升,2017到2018学年,第一学期全区7万人次参加,第二学期全区13万人次参加,“学院制”课程已经覆盖东城区全部小学和92%中学。随着“学院制”课程在各个学校课表中的落地,“学院制”课程的丰富性、可选择性和综合性也不断增强,英文戏剧课程等已经正式进入學生课程表中。
集团跨校选课
杭州江干区凯旋街道紧邻钱江新城核心区。该区有4所小学,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并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学校特色建设初显成效,但学校规模都偏小、资源不足、综合实力不强。与钱江新城核心区学校相比,品牌影响力略有不足,优质教育不能充分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黄忠敬,兼任南肖埠小学的科研副校长。他说,自从担任这个职务后,自己就有了一个课题:如何让凯旋教育集团内的几所学校实现课程共享。凯旋教育集团内的几所学校,各有特色,比如:春芽实验学校的书法、南肖埠小学的国际象棋、景芳中学的足球。“我们正在调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这些学校的特色课程拿出来共享,供联盟内学生跨校选课。”这几所学校之间的距离都不远,有些学校之间只有几百米,学生、老师走校是可行的。联盟内几所学校的校长对共享特色课程很支持,这一计划很快实现了。南肖埠小学的校长李安说,联盟内几所学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有学生要选国际象棋,我们学校可以提供这样的课程,不过由于条件有限,人数肯定是要控制的,一个星期也只能上一次课。”
“共同体”不是简单的1 1=2,而是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