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设计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9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常规的教学:更多地基于教材
  (一)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该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苏教版教材,并且翻阅了人教版教材作为参考。
  我发现,苏教版教材中,例5(如图1)明确告知学生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要求学生涂色表示出14、34、44、54;例6(如图2)要求学生在图中涂色表示出25、105、135;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得到的分数分类,得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人教版教材的设计也基本相同:例1同样是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得到13、34、56,不同的是得出分数后直接比较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得出真分数的概念;例2则出示三组已经涂色的图形,分别表示分数44、74、115,然后比较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得出假分数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
  在教材解读与比较的基础上,我依据苏教版教材设计教学:
  依次教学例5、例6,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例5、例6,在此基础上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如图3)。
  接着,给出一些分数,让学生分辨是不是假分数,发现学生没什么错误。再教学“练一练”(如图4),却发现很多学生出现了问题:对于第三、四小题,写出了78、66这样的分数。反馈时,我询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第三个图形是平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7份,所以是78。”我着重说明:“这里是将一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7份,所以分母是4。”但是学生不能理解:“明明是两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分母为什么是4?”
  (三)教学反思
  从学生课堂的表现来看,我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问题究竟在哪里?
  我想到,假分数仍然是一个分数,认识分数就应该从分数的意义出发,描述其意义就会牵涉单位“1”的问题,但是学生恰恰不知道将谁看作单位“1”——例5、例6的设计已经直接告知学生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学生只要涂色表示出分数就行了,即只要关注分数的分子,数出相应的份数就行了。可见,这里的教学忽略了将谁看作单位“1”,忽略了假分数作为一个分数的意义——虽然关注了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但是忽略了分母的意义。而这,恰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进而,我发现,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更多地参考了教材和教学内容,而没有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等。
  二、改进的教学:更多地基于学情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知识有哪些?
  教学一个新的概念时,需要分析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小学阶段有关分数知识的教材编排序列是:从三年级开始初步认识分数,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到五年级时学会将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知道分数都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也就是说,五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分子与分母表达的含义。
  除了上述已有知识,对于假分数的学习,还应该激活哪些已有知识呢?考虑到假分数学习的核心知识,我认为还应激活两个已有知识,即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一个分数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通过相关的练习,可以呈现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使学生产生矛盾冲突,为更好地同化新知识作准备。这样虽然不能完全将假分数的知识同化,但是可以将已有图式进行修改并加以重建,达到对假分数知识的深刻理解。
  2.学生的认知难点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其认知失调理论中谈到,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时,就会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数学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新知与自己原有的旧知不协调时,同样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抵触。那么,假分数的学习造成了学生怎样的认知失调呢?
  其一,在学习假分数之前,学生遇到的分数中的单位“1”永远只有“一个”,即要么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要么是一堆物体看成的一个整体;从来没有遇到过单位“1”有两个的情况。突然出现含有两个单位“1”的图形,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與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
  其二,在学习假分数之前,学生学习过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但是从来没有遇到过分子大于分母的假分数。突然出现一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一个假分数,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
  其三,假分数中分子大于分母的情况,是将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更多的份数。画图表示时,一个单位“1”不够了,要增加一个或几个单位“1”。 此时学生不能理解一幅图中到底谁是单位“1”。
  (二)教学设计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难点设计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单”:(1)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分别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5、14、34、44。(2)5个14是()(),它的意义是表示(),你能画圆表示这个分数吗?
  课上先反馈“预习单”的第(1)题: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学生能说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的理解。我提问:34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14?44呢?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再重点反馈“预习单”的第(2)题:让学生说出分数及其意义,并在投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说出“5个14是54,它是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5份”,然后展示了一些作品。由此,我展开引导——
  师(展示分别如图5、图6、图7所示的三个学生作品,指着图5中多出的一份)这部分表示多少?
  生这部分是14。
  师你能确定这是14吗?(将四分之一圆补成半圆)如果我这样再画一部分,这部分阴影就表示多少?   生12。
  师照这样,我还能怎么画?
  (教师将四分之一圆补成四分之三圆。)
  生13。
  师照这样的想法,阴影部分还可能是15、16等等。要想确定是14,应该怎么办?
  生再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
  师(将四分之一圆补成一个完整的圆)现在你能确定这是14吗?
  生能。
  师你把谁看作单位“1”?为什么还要再画一个单位“1”?
  (学生回答。)
  师请你完整地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表示54的?
  生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4份;再画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师(展示分别如图8、图9、图10所示的三个学生作品)为什么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呢?
  生我想,54=44+14,而44=1,不够,要再借一个14,所以再画一个圆,并把它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师这些同学想到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他们是把54看成14+44来做的。(稍停)比较这三幅图,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将一个圆看作单位“1”。
  至此,学生对假分数有了一定的感知。接着,我出示巩固练习:画图表示64、84。学生画完后汇报画法:“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4份;再画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2份。”我提问:“为什么再画一个圆?”学生也都能正确回答。
  在此基礎上,课件出示图11,提出问题:“刚刚我们通过画图认识了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学生回答:“三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画图时都要再画一个单位‘1’。”“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比分母大。”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假分数的意义。
  然后,再出示巩固练习:看图(图12)写出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学生回答正确并说明了理由。如第二幅图,学生说:“把一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3
  份;再画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3份;再画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合起来是73。”我提问:“为什么要画出3个单位‘1’?”学生回答也完全正确。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深刻理解了假分数的意义。这时,再做教材“练一练”的第三、四小题,学生正确率很高。
  (三)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
  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贲友林老师说过:“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时教学任务参考作为依据,这本身并没有错,遗憾的是忽略了‘参考’二字。事实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考虑教材的预设,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于本节课,常规的教学设计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解决了分子和分母的关系,假分数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但是,教师从成人视角设想的重点不是学生儿童视角下的难点,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预设教学目标大相径庭。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应该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设计,也就是要以学为中心,了解学情,研究学情,顺应学情,发展学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能达到怎样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发展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本节课,学生知道分数的意义,会画图表示分数,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容易理解假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难以理解的是假分数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对单位“1”的处理。改进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让学生经历说一说、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从而获得发现的机会,并因此暴露了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进而在实践、思辨中同化、顺应,最终深刻地理解假分数的意义。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贲友林.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教学以探究文明与环境的关系为突破口,分“‘挑战’和‘应战’——人与环境”“蔚蓝色的希腊——海洋文明”“执干戈以卫社稷——希腊的公民与城邦”三个板块推进,在客观分析古希腊地理环境特点的前提下,以相关史料为依托,以核心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工商航海业、民主制度和民族精神等关系。  关键词:史料问题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期刊
小T是个转学生,长相清秀,身高比同龄人矮半头。也许是刚从老家转到陌生环境的原因,她始终不愿意主动和同学交往。刚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刚到新环境不适应,但一学期下来,她连班级的集体活动都不主动参加,春游、秋游,课间活动、伙伴游戏……总是离大家远远的,一个人待在教室里看书。对待小伙伴的邀请,总是“纹丝不动”。  小T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  义卖节那天,其他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参与活动,只有小T安静地坐在座
期刊
《我的第一本书》是牛汉先生回忆20世纪初期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父子之间、同学之间浓浓的情谊,也抒发了自己对那个苍凉而遥远年代的风物人情的独特感受,文章亦庄亦谐,感情真挚亦不乏妙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用“知识改变命运”来概括文章的主题,许多执教者也采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话来诠释乔元贞的人生启示。但细读文本,似乎并不尽然。  一、二黄
期刊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研究的最根本、最核心问题。“教什么”指向教学内容和目标,“怎么教”指向教学方法和路径;唯有把握好平衡关系,将二者有机无痕地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认识多边形》一课为例,说明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教学生学“本质”“过程”和“思想”;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顺应学生的学习路径,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关键词:教什么怎么教认识多边形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研
期刊
摘要: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并不复杂,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也能简单运用。但是,如果站在深度学习、教书育人的角度思考,就要求教师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为此,要理解课标与教参的教学要求和建议,系统认识教学内容(课题),深入分析问题情境,适当拓展例、习题,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知识系统问题情境例题变式学生主体函数的表示  作为数学教研员,笔者经常听评常态的数学课。
期刊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提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认为,数学教学有四重关于“然”的境界:第一重是“知其然”的境界,就是教知识,教解题,反复训练,不管什么题目,先让学生做上几遍,混个脸熟;第二重是“知其所以然”的境
期刊
《滕王阁序》是千古佳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秋日登临了洪都府的名胜滕王阁,参加了一场名流聚集的盛会,当场写了这篇文章。  全文谋篇布局,都紧扣原题,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洪都府雄伟的地势、游历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洪府”;第二部分,描绘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秋日”“登滕王阁”;第三部分,描写宴会并
期刊
摘要:教材内容是习题编制最好的资源。生物教材中的插图一般包括结构图、过程图、实验图、概念图等。教师可以利用过程图编制习题,以简化课堂;利用实验图编制习题,以激活思维;利用概念图编制习题,以串联知识。  关键词:教材插图习题编制过程图实验图概念图  教材内容是习题编制最好的资源。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正文、插图、习题、补充资料等入手,挖掘出可用的素材,并且針对这些素材,思考有哪些地方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存在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和知识发展主线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
期刊
一、教学实录  (一)初识标题,始悟情感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  生先要看标题。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谁来给我们说一说这首元曲的标题?  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后面的“秋思”才是题目。  师非常好!我们就先来解题,“秋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