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与内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获得分析

来源 :社会工作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制度环境视角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获得,并尝试对制度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关注制度执行所涉及的两大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所形塑的参与机会空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主要源于政府通过制度空间创设主动赋予以及社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遵从、配合、协商乃至对抗等多元策略努力获致.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机会的持续获得,迫切需要政府所提供的外力与社会组织自身内力形成强大合力.“聚合力”不仅取决于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利益契合度”和自身参与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良性互动中推进制度环境的完善与优化.
其他文献
9月10日,我校在旗山校区田径场举行了2021年“福医有你”教师节表彰大会.在家校领导、退休老领导、学校中层干部、医护员工代表、学生代表及邀请嘉宾,共1300余人参加了大会.rn会上,校党委书记何明华代表学校党委向全体教职医护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坚定政治方向,筑牢信仰根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决策部署,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实践者,积极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二要聚焦主责主业,潜心教书育人.全体教
基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顿悟现象,探讨运动技能学习的顿悟机制及其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运动技能理论知识学习、重视技能学习经验积累、创造良好的顿悟课堂氛围、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加强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等几项教学策略促进顿悟的发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对16例返乡流动儿童的田野调研发现,其抗逆力重构水平主要由信念系统、自我概念、行动力、情绪情感和社会支持五大因素所决定.文章将返乡流动儿童的抗逆力重构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即超越性重构、平衡性重构和失序性重构.社会工作干预应强化返乡流动儿童的信念系统,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引导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对生活的控制感;提升行动力,养成良好的自律品质;激发正向情感体验,打造稳定的内在心理环境;善用朋辈群体支持,培育滋养性外部环境.
失独老人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面临深层次固化的自我身份“特殊化”和集体身份“差别化”的危机.这种认同危机对失独老人及其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到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研究尝试运用抗逆力理论,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提升失独老人对抗身份认同危机的能力,重建其身份认同.主要以三个失独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运作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中,发现抗逆力的培育可以逐步减缓失独老人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和对其生活的负面连锁效应,同时可以增强失独老人的个体能力特质和环境支持网络建设,达到重建其身份认
利用510名广州市流动儿童的调查数据,探讨流动儿童的社会资本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并检验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资本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年级、学校性质和父母是否同住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相关;家庭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直接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资本和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建议,社会工作者要特别关注小学高年级、在民办学校就读和不与父母同住的流动儿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状下,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营造多维系统的社会资本、
社会赋权是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针对乡—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高知型流动人口和城市户籍居民四类群体的调查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赋权整体水平不高.他们的职业培训有所欠缺,政治参与边缘化,社会参与不足,与城市户籍居民有较大差异.社会赋权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对于高知型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强,对乡—城流动人口的影响最弱.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有序政治参与,促进组织参与和公益活动参与,为这一群体赋予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平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其成为真正
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对社会工作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合作经验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活动式合作”、“公益营销”和“企业购买服务”这三种形式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形成了独有的合作经验,如有序引进合作单位,以公益原则约束企业的商业冲动以及建立合作物资、人员、资金管理流程等.同时,社会工作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存在政策不配套、人力资源不匹配以及二者需求难以匹配的障碍,使得二者难以形成更为深入的多元合作关系.应针对存在的缺陷,采取相应策略,完善多元合作的发展思
当马克思不在场时,马克思哲学应如何在场?当时代在变迁时,马克思哲学应如何与时俱进、并有学理地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与科学性?这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质疑与辩驳——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与现实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是许斗斗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荟萃.作者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实践性、现实性的思考,直接反思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哲学的质疑,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可谓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思考与探索.其中一些观点已经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
期刊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
积极福利的建构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矿区移民作为工程移民的一个重要群体类别,在其社会空间转向中人为风险的生成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对内蒙古E旗矿区移民现实景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以丰裕现金福利作为保障的背后,缺失的是以明确主体权责、提升自我能力、构筑风险意识为导向的积极福利建构反思.通过呈现矿区移民面临社会转型中传统到现代的生活、生产转向,责任隐没中主体权责的迷失与道德机制的失效,以及无目的自我的个人自主性需要和反思能力匮乏等多重风险困境,尝试寻找积极福利建构作为化解矿区移民风险的耦合策略.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