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师巧妙的“导入”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爆学生学习的激情。本人在教学活动及教研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总结出语文课堂导入的一些方法:①猜测谜语;②课题质疑;③利用图画四;④讲述故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
小时候曾在抗战题材的影片中看到战士导火线,导火线“哧哧哧”的燃烧,顷刻间,炸药爆破,火花四溅,我不禁感叹于这根小小导火线的巨大魔力。我深深感受到老师巧妙的“导入”就犹如一根燃烧的导火线,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爆学生学习的激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怎样才能精彩导入,激趣导入呢?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活动及教研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谈谈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猜测谜语,激发兴趣
用一个小谜语来引入新课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他们对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菜园里》一文时,我这样引入:(把一个纸盒放在讲桌上,指着纸盒)前几天,老师到农民伯伯的菜园去参观,看见了一些蔬菜。我还采了一些带回来,你们想看吗?看之前,你们得猜猜我会从盒子里拿出什么蔬菜。我来出谜语,你们猜。逐个出示根据课文儿歌内容改编的谜语。什么青青细又长?(什么身穿绿衣裳?什么高高打灯笼?什么地下捉迷藏?什么长个尖尖嘴?什么越老皮越黄?学生(抢答)豆角。(黄瓜、茄子、萝卜、辣椒、南瓜)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就拿出相应的实物给学生观察。导入,谜语不仅形式活泼,而且往往蕴涵了课文内容,学生容易接受。
在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状物类的文章如《小白兔和小灰兔》、《松鼠和松果》、《小柳树和小枣树》等,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我把收集的一些有趣的谜语运用到课堂导入,的确能使学生感受到课伊始,趣已生。
2.课题质疑,启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
我在执教《活化石》一文时,发现这个题目与众不同,学生不能一下子明白,怎样从题目入手呢?我先板书“化石”。提问:谁说说什么是化石?你在哪里见过化石?“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明确:化石就是古代动物的遗体,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接着我用粉笔在“化石”前面加上一个“活”字,并且用红色粉笔在活字的下面点上圆点,再找读。此时学生纷纷质疑:化石怎么会是活的呢?活化石是什么样的呢?等等,学生的一系列问题,不正是他们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吗?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暗暗叫好,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必然更加关注,也就会更用心地去学课文,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迅速活跃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个问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当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们不妨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作文的审题能力。
3.利用图画,进入角色
运用简笔画配合教学活动,就算画得不如名家大师那样气势磅礴、意义深远,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受到启发,学生本来具有的感性知识和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在最大程度上的掌握。
如在教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1》让学生认识“木、禾、米、竹”时,我这样设计导语“今天,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生学好不好?”老师相机画出一个大树的形象并在树干中写出“木”字让学生在绘画的氛置中学生生字,并将和实物联系在一起,更好的掌握字形、字义。
听一位老师上《小小的船》一课,她的导入让我印象深刻。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幅蓝色的夜空图,随即指着图问:“小朋友们,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马上被眼前的夜空图吸引,即而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然后老师就把一弯新月贴在这幅画有星星的蓝天上。这是孩子们在生活里常见的一种景象,现在用这种艺术手段,再现在课堂上,孩子们倍感亲切,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自己就在月亮底下;接着老师运用一段富有情感的描述把课文的题目揭示出来。这段导入,把文中的景(月亮),文中的人(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同作者都糅合在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情景中,真是太美妙了!
一张或几张精美的图画或随手勾画的几笔,会给孩子带来一个异常纷呈的世界,让许多事物在孩子的心中“活”起来,从而迅速进入课文的天地。如《四个太阳》的学习,就可以以图画四个季节不同的太阳引入。又如《两个鸟蛋》、《坐井观天》等课文,教师可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吸引学生,从而进入文本学习。
4.讲述故事,引人入胜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能发展儿童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一个鲜为人知、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一位老师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就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只狮子,它有滚、扑、撕、咬的本领,它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自己的父母,是一只真正的、独立的狮子。可以,在前不久,它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它改变了?在老师的故事中,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思绪也跟着老师,在后边的学习中他们也表现得很好。因此,运用此法给学生讲故事、童话或寓言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更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智慧的阀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激起的这种热烈的情绪,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在单位时间内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
小时候曾在抗战题材的影片中看到战士导火线,导火线“哧哧哧”的燃烧,顷刻间,炸药爆破,火花四溅,我不禁感叹于这根小小导火线的巨大魔力。我深深感受到老师巧妙的“导入”就犹如一根燃烧的导火线,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爆学生学习的激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怎样才能精彩导入,激趣导入呢?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活动及教研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谈谈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猜测谜语,激发兴趣
用一个小谜语来引入新课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他们对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菜园里》一文时,我这样引入:(把一个纸盒放在讲桌上,指着纸盒)前几天,老师到农民伯伯的菜园去参观,看见了一些蔬菜。我还采了一些带回来,你们想看吗?看之前,你们得猜猜我会从盒子里拿出什么蔬菜。我来出谜语,你们猜。逐个出示根据课文儿歌内容改编的谜语。什么青青细又长?(什么身穿绿衣裳?什么高高打灯笼?什么地下捉迷藏?什么长个尖尖嘴?什么越老皮越黄?学生(抢答)豆角。(黄瓜、茄子、萝卜、辣椒、南瓜)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就拿出相应的实物给学生观察。导入,谜语不仅形式活泼,而且往往蕴涵了课文内容,学生容易接受。
在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状物类的文章如《小白兔和小灰兔》、《松鼠和松果》、《小柳树和小枣树》等,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我把收集的一些有趣的谜语运用到课堂导入,的确能使学生感受到课伊始,趣已生。
2.课题质疑,启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
我在执教《活化石》一文时,发现这个题目与众不同,学生不能一下子明白,怎样从题目入手呢?我先板书“化石”。提问:谁说说什么是化石?你在哪里见过化石?“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明确:化石就是古代动物的遗体,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接着我用粉笔在“化石”前面加上一个“活”字,并且用红色粉笔在活字的下面点上圆点,再找读。此时学生纷纷质疑:化石怎么会是活的呢?活化石是什么样的呢?等等,学生的一系列问题,不正是他们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吗?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暗暗叫好,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必然更加关注,也就会更用心地去学课文,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迅速活跃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个问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当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们不妨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作文的审题能力。
3.利用图画,进入角色
运用简笔画配合教学活动,就算画得不如名家大师那样气势磅礴、意义深远,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受到启发,学生本来具有的感性知识和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在最大程度上的掌握。
如在教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1》让学生认识“木、禾、米、竹”时,我这样设计导语“今天,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生学好不好?”老师相机画出一个大树的形象并在树干中写出“木”字让学生在绘画的氛置中学生生字,并将和实物联系在一起,更好的掌握字形、字义。
听一位老师上《小小的船》一课,她的导入让我印象深刻。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幅蓝色的夜空图,随即指着图问:“小朋友们,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马上被眼前的夜空图吸引,即而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然后老师就把一弯新月贴在这幅画有星星的蓝天上。这是孩子们在生活里常见的一种景象,现在用这种艺术手段,再现在课堂上,孩子们倍感亲切,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自己就在月亮底下;接着老师运用一段富有情感的描述把课文的题目揭示出来。这段导入,把文中的景(月亮),文中的人(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同作者都糅合在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情景中,真是太美妙了!
一张或几张精美的图画或随手勾画的几笔,会给孩子带来一个异常纷呈的世界,让许多事物在孩子的心中“活”起来,从而迅速进入课文的天地。如《四个太阳》的学习,就可以以图画四个季节不同的太阳引入。又如《两个鸟蛋》、《坐井观天》等课文,教师可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吸引学生,从而进入文本学习。
4.讲述故事,引人入胜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能发展儿童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一个鲜为人知、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一位老师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就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只狮子,它有滚、扑、撕、咬的本领,它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自己的父母,是一只真正的、独立的狮子。可以,在前不久,它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它改变了?在老师的故事中,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思绪也跟着老师,在后边的学习中他们也表现得很好。因此,运用此法给学生讲故事、童话或寓言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更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智慧的阀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激起的这种热烈的情绪,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在单位时间内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