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极端:片面强调学,强调读,强调练,无形中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使指导,教师也难以把握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个统一度。无效指导的读,无效指导的练,充斥语文教学的课堂,再次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辨证统一。为避免学生学习成“放任自流”、无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成“风景点缀”的语文新课程课堂实施现状的重复出现,教师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中要进行有效引导,即学生主体活动前,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经验;学生主体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点拨,拓展创新思路;学生主体活动后,教师要推波助澜,理清思路。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也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只有这样的师生多边活动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关键词】巧引善导;有效教学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是当今课改面临的一大研究课题。
1.学生主体活动前,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创设情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所以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对学生主体活动前学生的学习而言,对语文的有效教学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2.学生主体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点拨,拓展创新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逐步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正是这对话,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带来了学生个性的飞扬,也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真正有效的指导。不过这对话必须是有灵性的,可生长的。在充满灵性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语言就如“点金之言”,可以帮助学生由小的现象联想到更大的空间,从具体的变化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让真理的争论变得更趋明朗,使创造的激情得以激发,使创新的灵感得以跃现。这有灵性的对话,不仅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更要教师把握好对话中引导的时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对话引导,挖深挖透知识点;在疑惑模糊时对话引导,去伪存真,明确认识;在规律形成时对话引导,取长补短,归纳概括;在易混淆的问题和概念上对话引导,明确内涵,区分外延;在问题开放处对话引导,活跃思维,拓展思路。
3.学生主体活动后,教师要推波助澜,理清思路
学生的主体活动告一段落时,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归纳小结,这无疑中往往使教和学游离,教师又重新扮演了“灌”的角色,这时,就要求教师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的“悟”上。
“悟”即“感悟”。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后,如果教师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解决学生归纳总结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升华认识,让学生得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
如:口语交际《名字的故事》最后巩固认识名字意义的环节,针对临毕业了,有些家长因不合八字或数理不好、不能给孩子带来幸运人生而费尽了心思改名字的现象,我安排了“改名字有必要吗?”的辩论。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名字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消除为改变命运而改名字有必要的错误认识,我进一步设计了引导学生对名字正确认识的感悟环节——“通过这次活动,你对自己或别人的名字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吗?”学生积极踊跃,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不管是爸爸妈妈给我们起的名字,还是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义。要使自己名字的含义变成现实,还要看自己的实际行动”;有的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在语言的大海中,使用最多而且将伴随终生的词汇是什么?是名字!当父母真的赋予它以深邃的含义,而我们又真正接受了其中的信息时,我们就将终生受益,成为一种无形的动力,无时无刻不激励着自己向着美好的未来奋进”;有的说:“名字的含义,让它激励你一生,不断为人民做出贡献。当然,名字只是一种记录的符号,能不能立志成才,起个好的名字只是一种祝愿,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希望同学们从中受到启发,不要辜负父母一片心,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等等。在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看法后,教师才小结,为学生们的正确认识与价值观的树立推波助澜:“其实,名字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代号。从我们名字诞生的那一时刻起,我们的身上就已承载了家人的殷切期望,承载了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但名字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美好的未来,靠的是努力、拼搏与创新。老师希望你们,趁着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勤奋学习,不断积极上进,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地奋斗,明天的你们一定会像你们的名字一样美好!”
以上教师这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学生们自身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的基础之上的,更是建立在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之上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汇、思维碰撞的师生双边活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对于一门学科课程,一群学生,教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他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这个班级,所任的这门学科课程,这群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也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和“教师有效的价值指导”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关键词】巧引善导;有效教学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是当今课改面临的一大研究课题。
1.学生主体活动前,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创设情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所以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对学生主体活动前学生的学习而言,对语文的有效教学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2.学生主体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点拨,拓展创新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逐步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正是这对话,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带来了学生个性的飞扬,也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真正有效的指导。不过这对话必须是有灵性的,可生长的。在充满灵性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语言就如“点金之言”,可以帮助学生由小的现象联想到更大的空间,从具体的变化获得抽象的规律,在感到困惑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让真理的争论变得更趋明朗,使创造的激情得以激发,使创新的灵感得以跃现。这有灵性的对话,不仅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观察、更好的倾听,更要教师把握好对话中引导的时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对话引导,挖深挖透知识点;在疑惑模糊时对话引导,去伪存真,明确认识;在规律形成时对话引导,取长补短,归纳概括;在易混淆的问题和概念上对话引导,明确内涵,区分外延;在问题开放处对话引导,活跃思维,拓展思路。
3.学生主体活动后,教师要推波助澜,理清思路
学生的主体活动告一段落时,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归纳小结,这无疑中往往使教和学游离,教师又重新扮演了“灌”的角色,这时,就要求教师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的“悟”上。
“悟”即“感悟”。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后,如果教师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解决学生归纳总结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升华认识,让学生得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
如:口语交际《名字的故事》最后巩固认识名字意义的环节,针对临毕业了,有些家长因不合八字或数理不好、不能给孩子带来幸运人生而费尽了心思改名字的现象,我安排了“改名字有必要吗?”的辩论。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名字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消除为改变命运而改名字有必要的错误认识,我进一步设计了引导学生对名字正确认识的感悟环节——“通过这次活动,你对自己或别人的名字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吗?”学生积极踊跃,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不管是爸爸妈妈给我们起的名字,还是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义。要使自己名字的含义变成现实,还要看自己的实际行动”;有的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在语言的大海中,使用最多而且将伴随终生的词汇是什么?是名字!当父母真的赋予它以深邃的含义,而我们又真正接受了其中的信息时,我们就将终生受益,成为一种无形的动力,无时无刻不激励着自己向着美好的未来奋进”;有的说:“名字的含义,让它激励你一生,不断为人民做出贡献。当然,名字只是一种记录的符号,能不能立志成才,起个好的名字只是一种祝愿,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希望同学们从中受到启发,不要辜负父母一片心,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等等。在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看法后,教师才小结,为学生们的正确认识与价值观的树立推波助澜:“其实,名字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代号。从我们名字诞生的那一时刻起,我们的身上就已承载了家人的殷切期望,承载了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但名字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美好的未来,靠的是努力、拼搏与创新。老师希望你们,趁着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勤奋学习,不断积极上进,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地奋斗,明天的你们一定会像你们的名字一样美好!”
以上教师这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学生们自身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的基础之上的,更是建立在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之上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汇、思维碰撞的师生双边活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对于一门学科课程,一群学生,教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他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这个班级,所任的这门学科课程,这群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也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和“教师有效的价值指导”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